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雍正名聲為何不如乾隆:攢錢為乾隆造慷慨形象

雍正名聲為何不如乾隆:攢錢為乾隆造慷慨形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3.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多年以來,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歡。除了近年來的少數翻案作品之外,傳統上人們一直認為雍正是一個嚴酷、苛刻、吝嗇的暴君,而乾隆則是一個慷慨、寬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時間上一直延續下來的康(熙)雍(正)乾(隆)時代,人們卻只承認康乾盛世,獨獨要把雍正從裏面挖出來,以示在這個“暴君”統治之下的時代絕算不上什麼太平盛世。

雍正名聲為何不如乾隆:攢錢為乾隆造慷慨形象

網絡配圖

彷彿是生怕自己的名聲太好,雍正上台後的第一個月,就幹了一件註定要讓自己為千夫所指的事情——下令吏部全面清查錢糧虧空積欠,並限期追繳。一時間,在康熙朝幾十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寬大政策下舒坦慣了的官員們被鬧得雞飛狗跳、人心惶惶,多年來被熟視無睹的一個個貪污挪用公款錢糧的大窟窿被紛紛刨開。對於發現的虧空,不論涉及多大的貴戚,雍正都嚴厲查處。一時間被革職、抄家,乃至斬首、自殺的比比皆是。官員們哪吃過這樣的苦啊!一個個在水深火熱之中期盼着救星的來到。終於,雍正十三年,救星來了——雍正去世,“乾隆爺”即位。連年號都還沒來得及改,這位大救星就下令把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虧空積欠錢糧等一併豁免,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個困擾官員們多年的棘手問題。對大批因為虧空錢糧而被處理的官員們,乾隆也是恩澤普降“名下應追各項銀兩,俱著豁免”,有關服刑人員“概行寬釋”。如此大的反差,怎能不讓人們對乾隆的天恩浩蕩頌聲如雷,同時也暗暗對嚴酷苛暴的雍正齒冷三分呢?

雍正制定的另一項凸顯其“苛暴”本質的政策是要求紳衿與平民百姓一樣一體當差納糧。要知道,紳衿——士大夫,歷來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統治基礎,從而也得到了統治者的特別優待。所謂“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紳衿階層一直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如以儒户、宦户的名義不用當差服徭役、不用繳納耗羨錢糧等等。而他們本來應當承擔的這些負擔,自然只能轉嫁到平民頭上,或者減少國家的收入。雖説紳衿們的家底普遍比平民們要闊綽,税賦負擔反而少,卻從來沒有多少社會輿論對此有所非議。然而,雍正這個“膽大妄為”的“暴君”卻連這樣的天經地義也敢打破!從雍正元年開始,就在河南開始試點推行“紳衿里民一例當差”的改革。雍正二年又正式下令革除儒户、宦户名目,禁止紳衿逃避丁糧差役,並嚴厲打擊其包納拖欠錢糧、包攬詞訟、欺凌佃户等不法行為。此令一下,一時間輿論譁然,讓讀書人跟泥腿子一樣當差納糧,這不是要斯文掃地了嗎?各地紳衿因此而與地方官齟齬衝突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雍正作為敗壞斯文的形象也就在士人們的眼中根深蒂固了。而乾隆即位後,在這個問題上又一次展現出了英明仁慈的形象。即位不久,他就下詔“一切雜色徭役,則紳衿例應優免”,恢復了紳衿們的全部特權,並且還給予特別優待。於是“積弊”盡掃,士人們又可以揚眉吐氣了,而由他們所主導的社會輿論自然也忘不了要激濁揚清,歌頌英主,鞭笞暴君一番!

雍正名聲為何不如乾隆:攢錢為乾隆造慷慨形象 第2張

網絡配圖

然而乾隆留給他兒子嘉慶皇帝的又是些什麼遺產呢?單從銀子的數字上來看,倒也不算少,大約有7000萬兩,與雍正中期的數目差不多。然而,隱藏在這之下的,卻是大清帝國的根基已經被乾隆式的“慷慨寬厚”幾乎掏空了的嚴酷事實。而這一切的成本,最終都要老百姓來承擔。老百姓的忍耐終究是有限度的。於是,嘉慶元年正月,爆發了席捲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而對於這場起義的原因,即使是嘉慶皇帝也不得不承認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騰”所致。這場起義持續9年,造成人民生靈塗炭、社會經濟被破壞的情況且不説,僅軍費就達2億兩以上。

乾隆式的官員,在經濟政策上好大喜功,喜歡花錢,搞工程,上項目。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只要錢花得夠多,不管效率如何,總歸會有一些政績、有一些GDP的。收到錢的人(例如承包工程的),當然會很高興。而一般的老百姓,也會因此而增加一些就業機會,在財政狀況惡化的不良影響暴露之前,他們可能也會支持這樣的官員。在官員政策上,乾隆式的官員喜歡“寬大為懷”,一團和氣,搞好“團結”,讓大家都如沐春風,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樣的官員常常是既有“政績”,人緣又好,很可能被當成德才兼備的典型,有着無量的前程。

雍正名聲為何不如乾隆:攢錢為乾隆造慷慨形象 第3張

網絡配圖

因此,為了達到平衡,實現經濟社會更健康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更多地去支持和理解雍正式的官員,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認可,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不能再一味地鼓勵大家去做乾隆式的官員。例如,當審視政績的時候,在美輪美奐的大樓與宏偉壯觀的項目背後,我們要多想想,為了得到這一切,我們花了多少錢?這些錢花得是不是值得?我們的財政能不能支撐得起這樣的開支?有沒有機制能夠保證做出花錢決策的官員未來會為這些開支的效益負責?當對官員進行考核評議的時候,在上下左右一片讚揚聲中,我們要深入地去考察一下,這些讚揚是因為這位官員真的是德才兼備,從而贏得了人們由衷的肯定呢?還是因為他放棄原則,一味的寬容袒護,才換來了這樣“一團和氣”的局面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當雍正式的官員,或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夠更雍正一些,從而也使得我們的決策更科學一些,發展更健康一些。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