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能做到和平削藩的皇帝是哪些人?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能做到和平削藩的皇帝是哪些人?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但是在古代立藩和削藩一直都是個讓皇帝們糾結的問題,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就以藩王制度而言,冊封一堆皇族藩王到各地鎮守,給予兵權,能有效地防止權臣專權和奪位,但皇族內部卻又會因為大量有實力的藩王冒出奪位之心,導致王朝紛亂。

最典型的就是晉朝,因為皇族藩王之間的爭鬥讓華夏陷入滅頂之災,其餘各王朝,藩王造反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從漢朝的“七王之亂”到晉朝的“八王之亂”,這兩個壞典型讓後世大多數王朝的皇帝還是否定了藩王制度,但因為一些客觀原因,部分王朝還是採取了藩王制度。

比如,隋文帝楊堅為了防備門閥貴族,就讓他的五個兒子在各地做藩王,領軍威懾不軌之徒,明太祖朱元璋也將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在各地,給予兵權,幫助明朝鎮守地方。

但隋文帝和明太祖死後,他們分封的藩王們都有過造反的舉動,明朝的“靖難之役”更是成為藩王造反成功的先進典型。

王朝封藩大多在王朝開創初期,或為了壓制其餘能對皇族造成威脅的貴族,或為了王朝的穩固,一般來説,在王朝的政權穩定後,削藩才是主流。

可送出去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好收回來,漢景帝削藩導致“七王之亂”,明建文帝削藩導致“靖難之役”,清康熙削藩導致“三藩之亂”。

削藩基本上就意味着戰亂的開端,那麼,歷史上有過比較成功的削藩行動嗎?有,西漢漢武帝和明朝明成祖執政時期,都有過比較成功的削藩行動。

歷史上能做到和平削藩的皇帝是哪些人?真相是什麼?

漢武帝劉徹和《推恩令》

漢武帝是個心氣比較大的皇帝,他一直希望能以舉國之力幹掉匈奴這個漢朝最大的威脅,但要以舉國之力對外,就必須先穩定內部。

而漢朝內部對漢武帝威脅最大的就是分佈在各地的藩王們了,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曾經搞過一次削藩行動,結果逼反了七位藩王,漢景帝費了好大勁才平息叛亂。

可漢朝剩餘的藩王還有好幾十位,漢武帝不能學習漢景帝強勢削藩,要是都鬧騰起來,漢武帝這一生就不用想着去打匈奴了。

漢武帝在頭疼藩王如何解決時,有一個叫主父偃的臣子給他獻上了一條絕妙好計,也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以往藩王們的實權和財富都是由長子繼承,其餘的兒子什麼都沒有,《推恩令》就是利用藩王的這些兒子們渴求家產的心理,用法律的形式規定藩王死後,他所有的一切按照子女數量平分。

如此以來,一分二,二分四,分個幾代後,藩王勢力就沒有任何威脅了,後來創建東漢的劉秀和創建蜀漢的劉備,就都是《推恩令》分出來的平民。

正是有了主父偃獻上的《推恩令》,讓漢武帝用和平的手段,在不損傷國家元氣的基礎上解決了內部最大的麻煩,才有了漢武帝后來和匈奴的大決戰。

明成祖朱棣強勢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上位,可他在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之後,對於曾經的藩王同類們,同樣是毫不留情。

朱棣是打出來的江山,強勢無比,曾經做過藩王的經歷也讓他知道藩王們的危害,他能以藩王之身上位,別人也一樣可以。

為了杜絕這種威脅,朱棣剛上台就大張旗鼓的削藩,“靖難之役”時,他為了借兵,曾經忽悠兄弟寧王朱權説,打下江山後兩人平分。

可等到朱棣登基後,不但絲毫不提當初的允諾,還把寧王的封地從遼東換到江西,並且不眨眼的把寧王護衞全部削掉,只給他留下幾百人。

同時,朱棣安排心腹污衊一些有兵權的兄弟謀反,其中還包括和他一母同胞的周王朱橚,逼着這些弟弟們主動上交護衞兵權,否則就出兵幹掉他們。

朱棣以一城起兵敵一國,最終成為勝利者,這個戰績讓他的兄弟們都很害怕,沒有誰敢為了護衞數量的多少和朱棣頂嘴。

這些藩王們發現自己被告謀反,馬上就知道該怎麼做,於是,一個個主動將護衞上交,朱元璋時期,明朝藩王的護衞數量最少的也有五千人,最多的有數萬人。

歷史上能做到和平削藩的皇帝是哪些人?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等到朱棣強迫藩王們交出護衞後,只給他們每人安排了五百到一千人的護衞,並且規定藩王們出行的範圍,在哪個城市封藩,就只能在哪個城市裏面晃悠,不允許出城。

從此以後,明朝的藩王們全變成了被餵養的豬,基本上無法再對皇帝造成大的威脅,二百多年養下來,等到明末時,藩王們在王朝受到威脅時,全變成待宰的羔羊。

朱棣削藩唯一留下的後遺症就是曾經許諾平分天下的寧王對他嚴重不滿,寧王的後代在明武宗正德年間為此造反,但很快就被平息了。

漢武帝和明成祖的削藩都是成功的,雖然方法不同,他們的削藩方式也相對和諧,基本上沒有引起大的動盪,藩王們即使有所不滿,也因為名義問題無法和比較強勢的漢武帝、明成祖對抗,其實,只要找對方法,削藩還是很容易的,畢竟,皇帝掌握的資源和權力遠遠超過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