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親歷者揭祕“秦封泥”發現始末:感覺攤上大事了

親歷者揭祕“秦封泥”發現始末:感覺攤上大事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紙張出現之前,古人是如何來確保運送的文件保密呢?在國外,人們常會用到“火漆”,而在中國,則是封泥。上世紀90年代,在西安漢長安城相家巷村一個古代廢棄的淤泥坑中,數以千計帶有文字痕跡的“泥坨坨”橫空面世,別小看這些泥坨坨,可都是秦代的封泥。

那麼,被考古專家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的秦封泥是如何被發現的?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曾將600多枚秦封泥交獻給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愛好者閻小平,揭開了一段塵封往事。

為了收藏封泥花掉了所有積蓄

秦時在文書或物品拆封處,用印章拓在泥上留下封泥固定,防私拆保安全。小小的秦封泥成為了解秦歷史的“指南針”,意義重大。2015年2月9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館藏秦封泥中首批100枚被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其中,“右丞相印”等5枚為國家一級文物。18年前交獻出這批秦封泥的閻小平也來到了現場,他笑着説:“交獻文物,我沒後悔過。”

這是自交獻秦封泥以來,閻小平第一次公開接受媒體採訪。閻小平説,他喜愛收藏,在相家巷的村民手裏發現了這種帶字的封泥後,當時很想看看這些封泥有多少種,就收藏了很多。

或許你不知道,當年秦封泥是一文不值的“辦公垃圾”。印章拓到紙上是從唐代開始,之前都是拓在泥上。因此,秦時印章拓在竹簡文書或各種物品上,留下了封泥。收到的人拆封完後,大量封泥被當成辦公垃圾焚燒。泥土製成的它們,一部分燒成了陶保留了下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秦封泥逐漸被發現,並大量在漢長安城遺址內的莊稼地裏被翻出。那時,酷愛收藏的閻小平在西安一家工廠當工人,誤打誤撞發現了秦封泥。“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價值,就想收齊它。”他一枚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幾年間就收藏了幾百枚。

為了收藏封泥,閻小平搭上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和每月的工資。1995年初,得知市場上有人在收購封泥,閻小平思前想後,決定將自己收藏的封泥交到陝西本地的文博機構。“當時就找了在一家文博單位任職的朋友,在看了東西后,那位朋友覺得價值不大,拒絕接收。”從那以後,閻小平心裏沒了底,再見到“泥坨坨”就不敢花錢收藏了,萬一都砸在手裏咋辦?

親歷者揭祕“秦封泥”發現始末:感覺攤上大事了

終於遇到了“識貨的”

説起秦封泥,除了閻小平,自然繞不過去兩個人,路東之和周曉陸。

“1989年,路東之從西北大學畢業後開始痴迷收藏,我和他大概是在1995年認識的。”閻小平回憶。路東之常來西安尚樸路附近的集郵市場轉悠“收貨”,收藏圈子裏的人送他綽號“小北京”,有一段時間,他到處打問誰手上有封泥。有一次,閻小平在市場門口認出了路東之,便主動走上前搭訕,詢問是否還收那些“泥坨坨”。

“大的還是小的?圓的還是方的?”路東之簡單的一句話,讓閻小平覺得找到了識貨的。

“咱只是愛好,對着上面的字兒一竅不通,這些封泥應該給懂它的人去收藏、研究。”此後,閻小平將自己收藏的一部分封泥轉給了路東之。

“此前,我收藏的都是漢封泥,當第一眼見到秦封泥,我心中的靈犀被撞動了,我為殘存在泥塊上邊精微細膩的簡痕、絹跡和繩孔以及兩千多年前先民團泥封簡時留下的指紋手印而深深地驚奇與感動。我認定它們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比以前所獲得的封泥更早,也更好。”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路東之坦言,從第一眼看到秦封泥起,沒有一絲的懷疑,有的是驚奇,是感動。

在隨後的很長時間,封泥的收藏對路東之而言,可謂寂寞之旅。當封泥入藏千餘方時,面對如此珍貴而巨大的先民遺產,路東之感到了沉重的責任。在對這批封泥初步整理了目錄後,路東之攜帶部分實物找到西北大學周曉陸先生。從此,周先生和路東之一起開始了後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的封泥研究。“屬邦工丞”和“屬邦工室”封泥最早引起他們的關注。西漢第一個皇帝是劉邦,在那樣嚴格避諱的時代,劉邦當皇帝后,“邦”字是不可能在漢代使用的。那麼就該是比漢早的秦代嗎?這一猜測令他們興奮、激動,也有點疑惑,畢竟秦朝僅有短短的十五年。

“咸陽丞印”“參川尉印”“四川太守”“廢丘丞印”“頻陽丞印”“陽陵禁丞”“華陽丞印”“中車府丞”“具園”等只可能屬於有秦一代的內容被他們緩慢地釋讀、猜譯出來。這些秦封泥成了“標準器”,其特徵推廣到對更多封泥的確認上。隨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證據證實這一大批秦封泥發現的意義重大。他們的“秦封泥研究課題”由西北大學上報國家教委,很快成為“通過國家教委九五期間學術考古十大選題”之一。同時,由西北大學主持召開了首次秦封泥學術研討會,這個研討會轟動了秦漢史學界。

價值這麼大 不能留在自己手中

“説實話,西北大學舉辦的那次研討會後,我感覺到‘攤上大事了’。”閻小平從西北大學那兒得知,秦封泥的發現被考古界、秦漢史學界專家稱為“秦始皇批閲文書的遺物,是可以彌補《史記》《漢書》缺憾的珍貴文獻,是統一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可與雲夢秦簡的發現媲美,是繼秦兵馬俑、秦木櫝、秦竹簡之後秦地文物又一重大發現。”也是50年來民間收藏領域最具學術價值的收藏和發現。

“真沒想到,這些不起眼的‘泥坨坨’竟這麼重要。”閻小平意識到,價值這麼大的東西不能留在自己手中,應該放到專業的收藏研究機構裏。1997年,閻小平將自己收藏的600多枚秦封泥全部交獻給了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

“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了781枚秦封泥,這批秦封泥中的600多枚都是由閻小平交獻出的。”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龐任隆説,根據閻小平提供的線索,文物部門找到了秦封泥的準確出土地———西安北郊相家巷村。接着,西安文物局組織考古隊在相家巷開始了中國考古史上第一次針對封泥的科學發掘。

親歷者揭祕“秦封泥”發現始末:感覺攤上大事了 第2張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批罕見的秦封泥會埋藏在相家巷村的農田裏呢?

龐任隆研究發現,相家巷地處渭河南岸,秦代這裏當屬都城咸陽渭南宮區,是皇帝居住辦公之地。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縣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親覽。日積月累,剝下的封泥數量可觀。到一定程度必須集中處理一批,或貯存或更有可能扔進垃圾堆。這些垃圾堆在現代考古發掘中被稱為“灰坑”。相家巷村的村民在農田基本建設挖土時,於距地表1.5米處的灰坑中發現了帶有文字痕跡的“泥坨坨”。“從秦代的制度和相家巷所在的位置,完全可以推斷這批封泥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經手之物,甚至是他們親手剝下的。”龐任隆説,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始皇又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獨裁與勤勉於一身的君王。他“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每天要看120斤重的公文竹簡,要兩個人才能抬得動。所以,在他的“辦公廳”附近的垃圾坑中發現大量的相當於今天的廢信封和郵票的封泥,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4年12月,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將其中的100枚秦封泥等文物交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進行評級。2015年2月9日,該館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館藏秦封泥中首批100枚被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其中,“右丞相印”等5枚為國家一級文物。18年前交獻出這批秦封泥的閻小平也來到現場,在接受了博物館給他頒發了永久榮譽館員證書後,他笑着説:“交獻文物,我從來都沒後悔過。”文/圖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