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北朝時期的行台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最早的行省制度出現在哪個朝代?

南北朝時期的行台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最早的行省制度出現在哪個朝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最早的行省制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行台,即行尚書枱,是行省處於萌芽狀態下的一種形式,最早出現在曹魏,在兩晉至隋唐時期行台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性質有了很大變化,在東魏北齊成熟定型為最高一級地方機構,它的迅速發展是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對當時政局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的行台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最早的行省制度出現在哪個朝代?

一、南朝的行台制度

1、行台的最初出現

《後漢書·袁紹傳》注引《晉書》合稱為“三台”。其中御史台簡稱為台在史籍中並不鮮見。但是,自東漢以來,尚書的勢力迅速擴張。尚書枱逐漸從少府府的機密祕書處發展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政府機關。因此,“台灣”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尚書枱逐漸成為中央的代名詞,在晉宋時期幾乎成為中央的代名詞。皇帝出差時,通常需要調派中央相關官員隨行。皇帝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代表和象徵。

這支以皇帝為中心,隨行的官員組成了一個動人的臨時中央組織。可見“台”在當時有代表中央政府的含義,也就是説,王觀“典行台獄”之行台,當是指以明帝為代表的隨行中央機構,是皇帝出巡、行幸的行台,屬於臨時中央政府性質的行台。行台的最初萌芽是在魏初。魏明帝時行台一詞始見正史。皇上親自入伍,導致以尚書枱為核心的部分中央機關官員隨行皇上,這也是事件第一次發生的主要原因。曹魏末年,司馬實在位的末年,出現了名義上代表皇帝和中央與軍隊征戰的平台。

2、南朝的行台制度發展

兩晉南朝時出現過各種名目的行台,綜合言之有兩種性質的行台,作為臨時中央政府的行台,代表中央政府的臨時派出機構。這兩種性質的行台都兼有臨時中央政府或行尚書枱的性質,都是在非常情況下出現的產物,帶有較強的軍事性和臨時性,中央政府或代表機構尚書枱,本是固定設置於皇帝居住地國都的,但由於皇帝出巡、行幸,或因皇權衰落被挾持離京,遂致使中央政府機構不得不跟隨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皇帝移動,這時出現的行台是相對於留在京師的尚書枱而謂也。

中央政府遭到破壞甚至被迫流亡時,不得不成立臨時政府以救亡圖存,此時的行台乃是相對於中央政府而言的。授命外出的中央使者號為行台,則是因為它代表中央政府而行使職權,因此,魏晉南朝的行台雖因非常情況而偶然出現,但它對以後行台制度的發展提供可以援引的成例,成為金元行省制度的發端,影響到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可以説,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南北朝時期的行台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最早的行省制度出現在哪個朝代? 第2張

二、北朝的行台制度

1、十六國及北魏初期的行台

北朝行台的地方官化濫觴於十六國時期。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所置的行台性質與魏晉南朝的行台不完全相同。眾所周知,十六國的統治者儘管多為少數族貴族,但由於這些少數族內遷較早,長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這些少數族貴族大都勾結北方世家大族共建聯合政權,故其職官系統大抵如同魏晉,其典制又多漢魏成制。魏初鄴、中山行台的設置,繼承和發展了十六國時期出現的行台向駐治地方機構轉化的趨勢,儘管隨着鄴、中山行台的罷廢這一趨勢受到中斷,但是它為魏末的地方官化提供了某種成例,從而在行台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隨皇帝徵行的行台早在魏晉時期就有,性質與曹魏文帝和高貴鄉公時的行台基本相似,北魏明確載於史籍除此之外還有兩例。早在明元帝世史籍上即有留台的出現,太武帝多次親征,留台出現的更多,

這些留台都是相對於從駕徵行的行台而言的。總之,十六國時期的行台不具有臨時中央政府的性質,是中央尚書省派駐地方的分支機構,屬於行尚書枱,北魏初期的行台性質與此相同。

2、北魏後期具有地方行政性質的行台

崔鴻本官尚書都兵郎中,為督軍行台,是中央駐外督軍代表。鎮南將軍是統領這支討叛軍隊的主帥,崔鴻同時兼鎮南長史,又是地方統軍副帥。崔鴻出任行台旨在督軍,長史為軍府最重要的僚屬,何況又兼行台職,他有權干預此次軍事行動的重大決策,由於他代表中央,他的意見自然會受到邢巒的重視,這樣不僅可以監督主將,而且也分割了主將的權力。這一時期形成的三種類型的行台均為行尚書枱,魏初鄴、中山行台即已體現了這一特點,此期相對於留台的隨駕行台,是跟隨皇帝出征、出巡的行尚書枱,奉命出使與督軍的行台,則具有尚書省派出機構的性質,因而行台官員多從尚書省官員抽任,無尚書職則往往臨時加兼。

此期行台在職官特點上具有明顯的差遣性質,因事而設,事畢即罷,存在時間不足半年,短則月餘,行台官員也臨時從尚書省(或皇帝親信)中抽調,事後一般還任本官,不具有穩定性和獨立性。可以説只是尚書省的一個臨時派出機構。莊帝建義年間(528)至魏末,行台繼續向着地方化的趨勢發展,由地方官任行台的數量繼續增加,大概佔這一時期行台總數的一半,行台由臨時差遣而長期駐治地方,演變為一種常設的最高地方軍政機構,各行台區逐漸穩定,組織機構也相當的完備。以前的行台官員派駐地方之後,仍然保留着中央尚書機構的原職,隨時可以回來復任,這時的行台官員一旦委任,便與中央尚書機構脱離了關係,原職也很快被人取代,行台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組織系統。

南北朝時期的行台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最早的行省制度出現在哪個朝代? 第3張

三、東魏北齊時期行台地方官化的成熟定型

1、罷免行台是魏末行台制度普遍設置

北魏末年尤其是六鎮起義以後,行台得到普遍設置,並因長期駐治地方兼理軍民,由中央臨時差遣逐漸演變為地方常設機構,在地方的職官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東魏北齊是行台地方官化成熟定型時期,尤其在北齊,行台成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罷免行台是魏末行台制度普遍設置,兼理軍民,權力太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的發展,但是不久又恢復行台制度則是因為行台制度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和優越性,

且自實行以來確實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尚無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它。高歡消滅爾朱氏以後在晉陽建大行台,即是幷州大行台,將軍隊的精鋭部分調到該地,政治上給予特殊的優待,經濟上給予充足的供應,從而使晉陽成為東魏軍事大本營,其戰略地位超過了鄴都。高歡父子的晉陽行台實際上是東魏的政治核心,對全國的軍事力量具有統帥權。

2、地方豪強控制下的不穩定的行台

此類行台主要設置在東西魏交戰的地區,出現的數量也很多。剛剛掌管關西軍政的宇文泰,實力尚不雄厚,為了對付高歡,就重用地方豪強勢力,讓他們擔任地方行台,以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伊川李氏

是與當地蠻族有着良好關係的豪強。這種豪強有自己的武裝,在地方上有很大的勢力,朝廷可以利用他們來保境安民,對付強敵。因此宇文泰任命李延孫為京南行台。與李延孫同時任行台的還有河南行台楊琚,廣豫二州行台趙繼宗等,他們也都是當地的豪強。這種由豪強控制的行台,由於是因人而設,所以並不穩定。地方豪強奉命控制的行台,由於豪強擁有的鄉兵義勇很多被歸入府兵,大部分變得有名無實,不久都被罷廢。此後直到北周,由於其中央官職採用《周禮》六官制,故不設行台。

結語

隨着兩朝的完全統一,行台遭到了全面罷廢。金朝遠紹北朝的行台制度,行省較多出現,元朝在金朝行省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特點建立新一級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從而開啟了近代中國省制長達七百年的歷史,影響到明清甚至今天我國的地方行政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