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江西吉安府為何盛產才子呢?看看解縉的經歷

江西吉安府為何盛產才子呢?看看解縉的經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縉是江西吉安府的人,這個地方盛產才子,有很多文化人都是出自這個地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解縉呢自然也是一名大才子,七歲就能作詩了。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朱元璋當時很器重他,可是解縉那個時候剛入仕途還沒搞清楚政治是怎麼回事,他覺得看到不公我就要説出來,有什麼意見我應該提出來,稜角鮮明鋒芒畢露。

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解縉不樂意了,他認為李善長是有大功的,朱元璋這種卸磨殺驢的行為讓他很不舒服,胸中的正義之火燃燒起來了,腦子一熱,上書給朱元璋為李善長鳴不平。

朱元璋很生氣,一個小小的解縉敢質疑我,收拾行李回家去吧。就這樣解縉被趕回了家,又成了老百姓,多年的苦讀,滿腹經綸沒有用武之地啊。在家一蹲就是七年啊,這些年解縉終於成熟了一些,不在單純的認為正義就能得到伸張,犯錯就會受到懲罰,政治的黑暗他也能看到一二了,而在政治面前,臉面什麼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到洪武三十一年的時候,朱元璋去世了,解縉馬上開始活動,通過自己的關係和老鄉的幫襯,終於進了京城進了翰林院。可惜建文帝朱允炆瞧不上他,不肯重用,沒辦法,只能先忍着等機會了。

迎來機會得到重用

機會很快就來了,朱棣發起了靖難,在朱棣打到京城外的時候,解縉連夜收拾東西跑去投降朱棣,表示願意效忠,那個積極勁就不提了。朱棣倒是很喜歡解縉,他知道解縉的才華,非常的重視他。後來朱棣還説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這樣的話,可見朱棣的心意了。那麼解縉在朱棣面前算是什麼地位呢?接下來解縉的工作就很萌説明情況。這份工作可是對國家對民族影響那可是非常深遠啊!

驄馬五更寒,披衣上繡鞍。東華天未曉,明月滿闌干——解縉

朱棣看中解縉的才華,就讓他主持編纂了一部偉大的典籍——《永樂大典》。朱棣認為當代能扛起這份重擔的人非解縉莫屬。於是朱棣為解縉大開方便之門,打通一切關節,全力支持解縉著書。一開始朱棣交給解縉編書任務的時候,解縉還沒有重視,以為朱棣是一時興起,一年後就交稿了。

沒想到朱棣看完就把他臭罵了一頓,朱棣對稿子很不滿意,説解縉並沒有領會精神,我要的是一部鉅著!不是小説,你給我用心點,少糊弄事。然後還給解縉派了一堆幫着著書的人,而且這些人地位都很高,這才使解縉對這件事重視起來。安排完朱棣還不放心,另外又讓姚廣孝一同主持,這才鬆了口氣。

朱棣撥錢著的這部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耗費了大量國家資源和時間,從這就能看出來國家當時確實富了。因為著書是個大工程,需要採買大量書籍參考,編寫的內容還要進行校對,這些對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巨大考驗。所以可以確定國家是富有的。

巔峯時刻

朱棣確實有眼光,被敲打了一番的解縉認識到著書任務有多麼艱鉅了,於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這部鉅著。那麼整部書共22877卷,約3.7億字,全部人工手寫著成的。這部書集百家之長,其中包括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涉獵廣泛全面,參與編纂的約三千人,終於在永樂五年定稿,永樂六年抄寫完成。

江西吉安府為何盛產才子呢?看看解縉的經歷

這次交完稿,朱棣看後非常高興,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一部偉大的典籍,完美的著作,它是永樂大帝的功績。當然軍功章有朱棣的一半也有解縉的一半,解縉的付出不可忽視,他用另一種方式為這個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為後世留下了傳世瑰寶來傳承千秋萬代。可惜書著成的時候也就是解縉的人生巔峯,一代才子從《永樂大典》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了…

時間回到永樂二年,朱棣對解縉不光表面重視,還對他委以重任,把他招進了內閣。這裏再介紹一下內閣,朱元璋罷黜了丞相以後,大學生侍奉在皇帝左右,漸漸有了內閣的雛形,到朱棣時期正式有內閣的説法。內閣是按照皇帝的意思辦事的,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把解縉招進內閣,這就能看出朱棣對解縉的器重了,而且經常和解縉談心,是真真的皇帝眼前的紅人。

解縉嚐到了甜頭,已經放棄了年輕時候的剛直,開始變的圓滑,逢迎,投機。皇帝喜歡聽什麼他就説什麼,皇上讓他打狗,他不去攆雞,他要的就是權利和地位,要的就是青雲直上。可惜他就是個讀書人,做學問他是專業的,搞政治還是有些嫩…可他自己卻偏偏沒有這個覺悟,非要去跨過紅線,去觸碰那黑暗無比的政治漩渦,而且還是漩渦的最深處——太子之爭。

事情要先從永樂二年説起,朱棣準備立太子了,這事宜早不宜遲,但是他自己拿不定主意,按禮法來説應該是立長子朱高熾,不過朱高熾腿有殘疾,眼睛也不好使,當國家的一把手形象上有點説不過去。朱高熙就不一樣了,玉樹臨風,一表人才,長的還挺英俊,關鍵是靖難最後時刻還立了大功,所以朱棣是有點偏向朱高熙的。

不會游泳非下水

拿不定主意的朱棣決定聽聽手下參加過靖難的大臣意見,他們到底是一個戰壕裏呆過的戰友,跟朱高熙關係都不錯,朱高熙要是上位了,他們這些人肯定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立朱高熙為太子。

江西吉安府為何盛產才子呢?看看解縉的經歷 第2張

誰知道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人叫金忠,是兵部尚書,他明確表示支持朱高熾。其實這個人分量不算重,但是他背後的人太有影響力了,我不説可能也有人猜到了,這個人就是姚廣孝。

金忠是姚廣孝的學生,就是姚廣孝向朱棣推薦的金忠,説此子堪當大任。那麼立太子事件的背後到底有沒有姚廣孝的影子這就很難説清了,姚廣孝,一個永遠無法完全瞭解的人。

金忠的態度就不得不讓朱棣重視了,後來朱棣又去詢問朝中大臣的意見,聽聽他們的想法。終於問到了解縉這裏,其實解縉心裏早有人選了,為了以後自己的前程,為了以後可以繼續享受現在的待遇和權利,他經過認真思考後,把寶壓在了朱高熾身上。

在朱棣問他意見的時候他説出了朱高熾的名字,可是半天也不見朱棣的動靜,於是他想了想又補了一句“好聖孫”。這個好聖孫説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從小就非常聰明深得朱棣的喜愛,立朱高熾的話,以後朱瞻基這個愛孫就能順理成章了。

朱高熾

這句話可是殺手鐗,朱棣一下就想通了,就這麼定了,永樂二年立太子朱高熾。可以説朱高熾能當上太子,那是沾了兒子的大光了…解縉可是為這次的事情立下了大功,朱高熾知道以後感激得不得了,沒事了就拿着禮物上解縉家串門去。可解縉不知道,就是這次談話,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解縉的下坡路

這可把解縉高興壞了,太子都天天來我家,我這臉上可真是有光啊!每天美的不行的解縉光顧着自己高興了,卻忽略了朱高熙的感受,朱高熙認為要不是你解縉,太子之位肯定是我的,你現在壞了我的好事還整天吃喝玩樂,我要是讓你好過了,我就不姓朱!當然了,後邊這話是我説的。從這以後朱高熙恨解縉恨的牙癢癢。

其實朱高熙的政治能力是很強的,手下聚集了一大幫謀士,而且因為有戰功的原因,地位也很高,加上朱棣對他不賴,生活中就有些高調,按説人家是皇子,高調點也正常,跟你解縉有什麼關係,又沒拿你家銀子花。

偏偏解縉不開眼,覺得自己是朱棣眼前的紅人,就分不清誰是大小王了,看不慣朱高熙的作風竟然跑去找朱棣告狀,説朱高熙現在太高調了,有越禮的行為,皇上應該多管教一下。

這下可壞了,朱棣心想你看把你能耐的,都管到我的頭上了,怎麼管兒子還用你來教麼,再説了,這算我的家事,你個外人都敢管我們姓朱的了?不過轉念一想,永樂大典還得指望解縉呢,這筆賬我先給你記上,這次忍了,回頭再算。

就這樣,解縉在朱棣心裏的地位一落千丈,可惜解縉自己不知道,看着朱棣不説話,自己心裏還美滋滋的呢。以後的日子更是變本加厲,有事沒事找點事,顯的自己很威風。終於,永樂五年,永樂大典的編纂接近尾聲,忍了許久的朱棣終於不用再憋屈得聽解縉呱噪了,既然用完了,就別礙眼了。於是解縉終於被朱棣發配到廣西當參議去了。永樂大典既是解縉的巔峯,也是他的落幕。

解縉的結局

仕途雖然沒了,但是安心生活也能舒舒服服過一輩子,可是他並不甘心,曾經滄海難為水嘛,也可以理解。解縉就這樣安頓下來,等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直到永樂九年,他有了一個進京彙報工作的機會,終於又能回到京城了,又能見到繁華的景象了,這是他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地方,是他人生巔峯的舞台,他渴望再次崛起。

可是到了京城後,朱棣正好不在,他就沒有了彙報工作的對象。要不説解縉政治敏感性不行呢,皇上不在你就老實等着,或者回去唄,不行,非要去串門,你説去找誰不行,偏偏去找了朱高熾。

結果解縉在朱高熾家吃完喝完也沒等到朱棣回來,可能解縉是等的不耐煩了,竟然就這麼糊里糊塗地回去了。也就是説解縉來京城就是為了見見朱高熾唄?

結果這事讓朱高熙知道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朱高熙對解縉的恨意一點沒減,等朱棣回來以後,朱高熙馬上去報告,説解縉去過朱高熾家了。得,這下誰也保不住解縉了,朱棣合理懷疑解縉勾結太子有不良企圖,於是下令把解縉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解縉的一生啊,就這麼糊里糊塗的斷送了,政治真不是誰都能參與的,也許安心做學問的話,解縉可以成為一代賢者奈何他沒能認清自己,沒能吸取教訓,自己把自己的給斷送了。

最後,在永樂十三年的時候,錦衣衞向朱棣彙報囚犯名單的時候,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就問了一句,

縉猶在耶?

意思是解縉還活着呢?這句話就很有學問,隱含的意思就是,他不該活着了。就這樣,下面人心領神會,把解縉灌醉了以後,拖到雪地裏把他給埋了,結束瞭解縉的一生,那一年解縉四十七歲。

解縉確實有才,少年得志。可是我認為,一路走來都非常順利並不是什麼好事。一把劍鋒芒畢露並不容易傷敵,因為人家會提防你,同時這樣的人也不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沒有經歷過變數的人,就不會明白什麼叫積累和隱忍。就像三國時期的楊修,他難道不優秀嘛?不,他非常優秀,他的腦子太好用了,可是他同樣太順了,結果就是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