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代的皇帝為何都想去泰山封禪呢?

歷代的皇帝為何都想去泰山封禪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9.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嶽泰山自古在我國就有着獨特的歷史地位,各種重大的儀式有許多都在這裏舉辦,厚重的文化底藴給這裏增添了很多神祕感和肅穆感,也給泰山增添了許多別樣的魅力。

論海拔,泰山不如西嶽華山高聳巍峨;論景緻,泰山不如南嶽衡山秀麗多姿;論險要,泰山不如北嶽恆山橫跨塞外;論位置,泰山不如中嶽嵩山巍巍居中。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秦至清,除了武則天曾獨樹一幟的封禪嵩山外,歷代其他那些具備完成統一、發現祥瑞、功德顯赫、國泰民安等條件的有德之君,如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等皇帝,均把東嶽泰山尊為封禪的聖地,並前仆後繼的率眾跋涉,大張旗鼓的親臨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據《宋史》記載:宋真宗趙恆為了能夠促成封禪,甚至不惜賄賂當時的宰相王旦,才踏上了通往泰山的道路。

歷代的皇帝為何都想去泰山封禪呢?

封禪,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舉行的國家最高祭祀大典,也是皇帝與天溝通的一種迷信方式。那麼,古代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名山,而是熱衷於到泰山祭祀呢?筆者認為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決定的。其一,古人崇拜東方、蒼天、太陽、高山,而泰山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在那裏既能第一時間看到太陽升起,也便於皇帝與天近距離的溝通;其二,泰山地處黃河流域下游,這一帶在遠古相對比較發達,有着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皇帝通過效仿先人封禪泰山,宣揚自己的豐功偉業,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提升自己的歷史份量。

歷代的皇帝為何都想去泰山封禪呢? 第2張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用《管子·封禪》説:“古者封泰山,禪樑父者七十二家。”後經司馬遷確認,有十二位遠古帝王曾先後封禪泰山,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對此,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書虛》中也有記載:“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可見,早在遠古時期,泰山封禪就已經成為聖明帝王所必須舉行的國家大典。這些遠古帝王,要麼是華夏祖先,要麼是明君賢主,都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卓越貢獻。在後來的皇帝們看來,能夠重温遠古帝王的光輝歷程,能夠在泰山封禪方面與之並駕齊驅,絕對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

封禪活動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粉飾太平的一種政治手段,歷代帝王通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無不是藉此樹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證明自己的橫空出世,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正是由於歷朝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封禪在中國封建王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併成為每一位皇帝畢生追求的大事。殘暴的秦二世胡亥,妄圖通過此舉親身體驗父親當年的威風,挽回國家敗落的頹勢,結果還是因為自身無道,最終成為亡國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加泰山封禪,卻照樣能夠成為“千古一帝”。其實,真正的有德之君是不需要這種勞民傷財的“噱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