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令明朝官員害怕的錦衣衞制度,他的起源為何還得從元朝講起?

令明朝官員害怕的錦衣衞制度,他的起源為何還得從元朝講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錦衣衞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朱元璋設置錦衣衞以駕馭不法羣臣為目的,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令明朝官員害怕的錦衣衞制度,他的起源為何還得從元朝講起?

要説錦衣衞制度的緣起,還得從元朝講起呢。因為講到底,錦衣衞不過是一支由皇帝直領的親軍,而這一傳統,其實是在蒙古人入關建立起大元王朝的時候,帶到中原來的。

據《元史》載,皇帝“內立五衞,以總宿衞諸軍,衞設親軍都指揮使。外則萬户之下置總管,千户之下置總把,百户之下置彈壓,立樞密院以總之。遇方面有警,則置行樞密院,事已則廢,而移都鎮撫司屬行省”。

也就是説,按照元朝的軍制,內有總制親軍都指揮使統帥下的“五衞”,是為皇帝的親軍;外有行省下屬的都鎮撫司,才是朝廷的最高軍事機構。而當朱元璋設置自己統屬下的官職的時候,稍作修改,便照搬了過來。

如《明通鑑》所載,“(元至正十六年)秋,七月,乙卯朔,諸將奉太祖為吳國公,以元御史台為公府。……於是置江南行中書省,太祖自總省事。……置帳前親軍,以馮國用為總制都指揮使。”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其後又將“帳前親軍指揮使司”重置為“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皆為朱元璋直屬的親軍。後來當朱元璋於洪武十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衞。統軍與諸衞同”(據《大明會典》)。其中所提及的“諸衞”,便是指此處的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

當然,除上文提及的“十七衞”以外,朱元璋亦曾沿襲前朝制度,設置過親軍衞、御中軍(設置於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拱衞司(至正二十四年)等機構,亦兼有禁衞的職能。

令明朝官員害怕的錦衣衞制度,他的起源為何還得從元朝講起? 第2張

總而言之,即為朱元璋在創業的過程中,便始終有意地為自己保留着一定數量的由自己直屬的親軍充當禁衞,儘管在這期間由於其身份的不斷提升,實力的不斷壯大,官制頻繁變動,而這些直屬的親軍,都一直牢牢地攥在他的手裏,沒有改變過。上文中筆者之所以稱“一定數量”而非“一支”,其實是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十七衞、親軍衞、御中軍、拱衞司等機構,都兼有禁衞的職能。而錦衣衞正是將以上機構中編制為禁衞職能的人員再注入到儀鸞司後,組建起來的。

當朱元璋將自己直屬的親軍編制入儀鸞司,錦衣衞制度便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這對於朱元璋的刺激可是相當大的,於是他大幅度調整了大明的政治體制,宣佈廢除宰相制度、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同時,朱元璋還“以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十衞職掌守衞宮禁。凡有支請,徑行六部,不隸五軍”,重新組織起一支由皇帝直屬的禁衞軍來。

其後的洪武十五年( 1382)三月,朱元璋宣佈“改儀鸞司為錦衣衞,秩從三品”(據《明太祖實錄》),除擴編入上文提及的十七衞、親軍衞、御中軍、拱衞司中部分禁衞職責編員外,又於民間大量招募力士,注入其中。並於洪武十七年“改錦衣衞指揮使司為正三品”, 居親軍衞之首,至此,對明朝歷史有着深遠影響的錦衣衞制度終於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