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王武丁“舉賢任能”重用農民出身的賢臣

商王武丁“舉賢任能”重用農民出身的賢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婦好是商人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她生活的商王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文獻和甲骨刻辭告訴我們,有商一代,遷都是常態,而不遷都的時間反而較少。史書上説“商族遷徙前八後五”,也就是説,商王朝一共13次遷都,一直到了盤庚遷殷,才漸趨穩定下來,如《古本竹書紀年》所説“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如果按王孫滿的説法“商祀六百年”來看,即有商一代一多半的時間都在不停地遷都。到了盤庚之時,尤其是他的侄子武丁即位的時候,商王朝才走向新一輪的盛世,史書褒揚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驩,殷道復興”,而他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主”。可為什麼商代會不停地遷都?而在武丁時卻能“中興”?

商王武丁“舉賢任能”重用農民出身的賢臣

網絡配圖

這正是由於商代的“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制”的盛行。由於商湯滅夏後並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先王的孩子和兄弟又很多,內部紛爭自然就很劇烈。

遷都與王位的爭奪是脱離不了干係的,史書上提到的“九世之亂”也説明了這一點:“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亂九世,於是諸侯莫朝。”

如今有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雖然學者們對它們誰是亳都爭議很大,但這至少反映了一點,就是遷都有考古學上的依據。到了末代殷王武乙之時,才慢慢開始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孫教授認為商周時期的“亂之本”往往就來自於“並後匹嫡”和“大國耦都”。所謂“並後匹嫡”就是妃子所生的孩子取代了王后所生的嫡長子,這種現象在我國曆史上屢見不鮮。

例如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其本質就是周幽王寵幸來自四川的美女妃子褒姒而冷落了王后,不僅如此,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周幽王還想廢掉王后所生的孩子,而立褒姒的孩子為將來的國君。

但王后也不是吃素的,她的孃家是西戎,最後西周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大國耦都”是指在一個分封的諸侯國裏,不能立兩個實力相當的國都,否則動亂是必然的。例如晉國,晉文公先祖的封地“曲沃”比當時晉國國君的國都“翼”都大,而結果自然是國君被滅,曲沃代翼。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對於當時國家的穩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點我們也能從商周時期的墓葬形制上看出來:殷墟的王陵區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十三座高等級墓葬,要注意,它們都是男性的墓葬,女性卻沒有被埋葬在這裏。

商王武丁“舉賢任能”重用農民出身的賢臣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與西周有着很大的差別,西周採取了國王與王后並排入葬的埋葬方式,也就是説,到了西周,嫡長子繼承製才真正確立下來,雖然有時候會因國王的喜好而發生“烽火戲諸侯”那樣的事情,但總體上還是沿襲着嫡長子繼承製。

武丁時期能“中興”的關鍵也不是他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而是他“舉賢任能”,史書告訴我們他即位後曾“三年不言”,因為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輔佐大臣他就一直悶悶不樂。

直到有一天,他的手下為他帶來了一位泥瓦匠——傅説,作為一位“農民工”的傅説在當時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得以他的工作地點“傅險”為姓。

英雄不問出處,這並不妨礙傅説個人能力的施展。孫教授解釋道,史書雖有誇張之嫌,但卻反映了當時商朝貴族的腐化現象,以至於武丁不得不“求賢於野”。

為什麼商貴族會墮落腐化?這與他們的嗜酒之風有莫大關係,我們得以從文獻和陪葬品上一窺究竟。

商紂王“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周初國君為了吸取商亡國的教訓就出台了當時的“八項規定”——“尚書八誥”,其中的《尚書·酒誥》就告誡統治者“罔敢緬於酒”。從考古材料來看,商周的面貌也有很大差異,其中商人陪葬的青銅容器中,觚和爵往往配套出現;而周人的青銅容器中多以鼎簋的配套出現,我們熟知的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等就是這個道理。

商王武丁“舉賢任能”重用農民出身的賢臣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些變化反映了國家風尚的轉移:觚與爵都是飲酒器,而鼎和簋則是食用器,前者往往被附會為亡國之物;而後者則盛放糧食以祭祀神明和祖先,反映了周朝的農本位政策,有周一代國祚八百年,這和她重視農桑、推行禮樂制度都息息相關。

婦好墓中出土了53件觚和40件爵,因此説明了婦好地位的非同一般,那麼婦好到底是以何種形象示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