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史上北伐名將桓温:卻為何會被人懷疑謀反?

東晉史上北伐名將桓温:卻為何會被人懷疑謀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桓温,東晉名將,數次北伐讓他名流後世。桓温的身世顯赫,不但可以憑着真本事滅成漢,三次北伐中原,他還是皇帝的女婿。這樣驕人的地位足以東晉朝的每一個人豔羨不已。如果説桓温像其他駙馬和當時的士族一樣,弄個官職,鐵飯碗,吃穿不愁,落上一肚子好下水,但不會有什麼作為。桓温的本事是自己打出來的。桓温最後一手遮天的顯赫的地位,是與他的赫赫戰功成正比的。桓温能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其實也不是偶然的。這一點倒是很好理解,比較不是誰都能當皇帝家的女婿的,尤其是那個出門看家庭的門閥士族時代,沒點過人的本事,皇帝能瞧得上?而且當時的桓氏家族,地位並不像後來那麼顯赫。桓温的父親桓彝,當時不過是個小小的宣城太守,實在是太普通了。桓温之所以能夠脱穎而出,相貌堂堂是其中一方面。他還自幼習武,少有大志,當時的人們就斷言他必成大器。

桓温在歷史上是個有爭議的人物,這個爭議倒不是説他北伐或者是當駙馬,而是他被後世指責有篡位野心。但是要是看桓温的表現,就可以斷定篡位野心有點不誇大了。簡文帝害怕桓温功勞太高,自己駕馭不了,害怕自己被桓温個廢了。桓温專權,但是好沒到篡位的程度,而且從他的表現看,他還不一定想當皇帝。第一個直接公開説桓温謀反的,是權臣司馬道子,而且是在桓温死後説的,這本是就不可信。而且當時就有人反駁司馬道子的觀點,認為她不知是何居心。而司馬道子説桓温要作亂,他也沒好到哪去。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時(桓温在司馬曜繼位的第二年就死了),司馬道子與他“酣歌為務”,並“竊弄其權”。他才是真正的篡權禍國。

説桓温篡位,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桓温的兒子恆玄謀反,但是兒子謀反也不能算到父親的額頭上。況且,那時桓温已經死了30年了。桓温篡權的唯一有力證據就是他自己説過的那句後世傳為經典的話,“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這句話成為桓温想篡位的佐證。可是就是這句話也不能證明桓温蓄意謀反,桓温作為士族子弟,一心想建功立業,這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普遍理想,只是他太有名了,太鋒芒畢露了。桓温的這句話常與曹操的經典“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相比差遠了。而且人家桓温説話的重點在“流芳千古”,而不是“遺臭萬年”。本來桓温只是想抒發一下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結果就成了後世謀反的罪證。

東晉史上北伐名將桓温:卻為何會被人懷疑謀反?

桓温有自己的缺點,他的功利心很重,幾次北伐除了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理想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裏邊,但是桓温畢竟沒有篡位。他的雄心讓我們看到了豪氣干雲的血性,讓我們看到了性情中人。桓温“豪爽有風概”,感性多於理性。桓温自小便血氣方剛,是個有仇必報的人。桓温的父親桓彝被叛軍殺害,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復仇”(《晉書》),最後終於手刃仇人之子。那時他剛剛十八歲。桓温非常懂孝道。母親病死時,他“上疏解職,欲送葬宛陵(今安徽宣州)”。請求辭職給母親送葬,是典型的孝子。

桓温第一次北伐時,走到自己做太守的故地,看到以前的柳樹“皆已十圍”,不禁感慨頓生,説“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種種事件説明桓温是個孝子和忠臣,在進入北方後,桓温先去“謁先帝諸陵,陵被侵毀者皆繕復之”,其對晉室的衷心可見一斑。

桓温後來把持朝政,廢立皇帝,羣臣和百姓意見很大,但是東晉羣臣的不作為,也是桓温無奈的原因之一。桓温屢次上書北伐,都沒有被東晉朝廷批准。其實朝廷是怕桓温功高蓋主,不好駕馭,所以先派了個殷浩代替他北伐。可巧,殷浩又是個不中用的人,“經涉數年,屢戰屢敗”。

仗沒打贏,糧餉倒耗了不少,最後東晉朝廷還是要拍桓温掛帥出征。自此,桓温才大權在握,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桓温收復河南後,數十次上表要求朝廷移都洛陽”。結果人家根本不聽。桓温空懷光復中原的雄心大志,無奈報國無門,總是遭到百般阻撓,行興廢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