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錢幣造假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古代,錢幣以銅、銀、金等貴金屬為主,至於原因,因為當時中國金銀礦稀少,開採量少,而銅礦的開採量最大,所以價值最低,貴金屬不鑄成錢幣,同樣具有換物的作用。

銅錢造假就是偷工減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減輕重量,二是原料摻假。

唐代以前是一個嚴格執行貨幣“價”與“值”對等的年代,銅錢以銅的重量命名並確定其價值,經政府確定後不能改變,也就是説,在不改變銅含量,且原材料大體相等,不偷工減料的情況下,無論由誰鑄幣,利潤都極其有限,而且製作過程非常複雜,不存在暴利,想要暴利,只有偷工減料,也就是説,這是劣幣,市場規律自然會淘汰,沒有人要。防偽的意義也就不大。這一點,在漢文帝時期,開放鑄幣權,只要按照鑄造標準,誰都可以自行鑄造。但是,卻引起了私鑄、盜鑄之風,在官府與民間屢禁不止。

古代銅幣造假

漢武帝時期,收回了鑄幣權,由政府壟斷銅礦資源,降低銅含量,強制民間使用等手段,以達到斂財的目的,鑄造五銖錢,但是銅幣自身的“價”已經遠遠高於“值”,產生了暴利,結果就是有人私鑄,即使通過強硬的手段進行打擊,也難以杜絕。東漢末年,董卓將五銖錢改為一株重,貨幣瞬間貶值四五倍,市場更為混亂,民間私鑄蜂擁而起。

唐朝廢除以重量為錢文,改為通寶,面值有小平(一文錢)、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歷朝歷代都存在私鑄銅錢的行為,這些私鑄錢的特點就是重量輕,尺寸小,銅製不純。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銅錢的特殊性質,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鑄造的錢幣都是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古代紙幣也有造假

北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此後,南宋、金、元、明、清各代都發行過紙幣。由於紙幣比較容易偽造,所以,在紙幣上都會印有“偽造者斬”等類似的內容,以示警戒。不過,由於利潤巨大,仍有人鋌而走險。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第2張

南宋的假紙幣氾濫與政府也有一定關係,為挽救經濟不振,過度發行紙幣,造成通貨膨脹,而且原材料供應不足,不得不降低材料的質量,導致造假成本大大降低。

哪怕特殊紙張的紙幣也是有造假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發行大明寶鈔。鈔紙選用特殊紙材,以桑皮紙作為主料,並大量添加廢棄的公文紙打成紙漿作為配料;雕有各種花飾和大段的文字,令偽造者難以按照原樣刻印;正面邊緣用有暗記的印來做編號,加蓋印信;印泥採用獨特配置的硫化鉛印泥;同時,寶鈔上印有獎懲法令:“

中書省(户部)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

即使“大明寶鈔”在紙鈔、圖文、印信、印泥、編號等方面都採取了防偽措施,仍然屢禁不止,幾乎可以假亂真。案發後,明政府將犯人及涉案人員處以極刑。

《中國印刷史》記載:句容縣楊饅頭出主意,與縣民合謀,叫銀匠密修錫板,文理分明,與印造紙馬之户同謀刷印”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第3張

白銀造假更是以次充好

而白銀造假,在明人張應瑜的筆記小説中出現過,其中一節《假銀片》講述一個騙子買布,先用真銀買布,讓布商確認是真銀後,再用五兩重的漂白銀充數,一共銀六百餘兩,卻只有一百餘兩是真的,其他都是漂白銀。漂白銀是一種假冒的銀元寶,是在白銀中摻入白銅,表面上看着和真的是一樣的,很難分辨,唯一辨別的辦法就是用火燒,燒去自然白銀的色澤後,就會呈現死魚一般的白色,叫做漂白銀。

古代錢幣有沒有造假一説 朝廷有沒有想過防治 第4張

古代朝廷也是想過防治

雖然造假氾濫,但是也有一些措施:嚴明立法、獎懲並行;壟斷控制原材料的流向;提高鑄造質量,改善工藝水平;增加貨幣供應量,避免錢荒的發生;加強鑄造工人的控制,防止流落民間;完善貨幣管理制度。最後一點在新朝建立初期的控制力較強,往往到了中後期,執行力下降,政治腐朽,更是給了私鑄者可乘之機。

結語

古代錢幣的造假層出不窮,數不勝數。但在現在,無論真假優劣,這些古錢幣都代表了中國古錢幣的發展進程,是歷史的見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