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後世尊其為“北宋倚聲家初祖”;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為天下所宗”。 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晏殊的《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一起來看看吧!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晏殊〔宋代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裏難過,卻説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説蠟燭心長焰短。這裏,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説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着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着皎潔的秋月,卧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説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第2張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裏難過,但杜牧詩的着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