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是如何消暑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暑熱蒸騰,我們禁不住納悶,

在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古代,

人們如何度過難熬的炎夏?

其實,古人消夏,

或棲於深山樹蔭之下,

或靜坐竹林湖邊,

或倚靠亭台水榭,

或遠赴古寺尋幽。

他們自有一份避暑智慧,

去消融炎炎夏日裏的心煩和躁動。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隱於竹林

竹子是降温效果極佳的植物,夏日裏,不止竹製品必不可少,成片的竹林更是避暑的好去處。竹林茂密,葉片交織,放眼望去,盡是葱蘢的綠意,竹林一搖曳,就有絲絲涼氣氤氲開來。穿梭在竹林之間,滿目翠綠,清涼舒心。

“詩佛”王維自從有了輞川別墅,便半官半隱於此,夏季避暑再也不用愁了。輞川有山澗,田園,茂林,修竹,渡口,溪灘,又有館舍、房屋散佈其間。

每到夏季,山風習習,王維時常和友人們在此品茶禪修,他們或湖上泛舟,或溪邊垂釣,或飲酒賦詩,過着悠閒自在的隱居生活。

文人愛竹,王維還專門建了竹裏館,他曾一時興起,攜帶古琴到此獨坐彈奏,竹林幽靜,除了琴聲,只剩下風吹過竹葉刷刷的聲音。於是有了這首《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一個竹林隱士的形象赫然呈現,任林間的涼風拂過面頰,樂得自在逍遙。蔽日的竹林曲徑通幽,連綿的竹海深邃靜謐,暑意自然消減不少。

宋朝詩人楊萬里夏夜熱得無法安眠,索性打開門出去乘涼。伴着清輝孤影,他來到竹林中,望着皎潔的月色,聽着悦耳的蟲鳴。縱然沒有風,但濃密的樹蔭,婆娑的竹林,內心的寧靜,已讓他感受到微微的涼意,他作了《夏夜追涼》一詩: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明朝畫家仇英的《竹梧消夏圖》體現的也是在竹林里納涼的情趣。畫面裏,遠處是青山隱隱,起伏連綿;近處是疏朗翠竹,山溪潺潺。竹林之中,有二人相對而坐,正侃侃而談,修竹搖曳,簌簌有聲,神清氣爽,彷彿置若清涼的仙境。

溪邊的涼亭裏,几案上擺放着書卷,旁邊則有一長鬚高士倚欄而坐,羽扇羅衫,搖風納涼,看向亭外,若有所思。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尋處古寺

中國有句古話:“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意思就是説寺廟多建立在山麓、山谷、山地、小盆地的茂林之中。

確實如此,中國佛教的廟宇和道教的宮觀建築多建在無車馬喧的郊外,一般在山腰或頂部,甚至在懸崖絕壁上,只有這樣才符合佛道清修避世,脱離塵俗的要求。

當然也有少量建於城市之中,不過地勢也較高,且樹木繁多,自成蔭涼。因此,從外部環境來看,古寺自然就成了一個絕妙的避暑勝地。

盧綸詩曰:“寺涼高樹合,卧樹綠陰中。”

韓偓詩曰:“行樂江郊外,追涼山寺中。”

韋應物詩曰:“山景寂已晦,野寺變蒼蒼。”

對古代詩人來説,也許入古寺納涼是最有詩意的方式了。有深山峽谷,有密林濃蔭,有溪流鳥語,有涼風習習,更有“心靜自然涼”。

寺廟環境清幽,亦是佛道文化浸潤人心的效應,許多文人在一片鐘磬音中,心靈得到寧靜和洗禮,清涼的滋味便由內而外散發。

幽靜的野寺,清脆的鐘聲,涼爽的山風,開窗而卧,愜意舒爽!中唐的白居易就在暑熱中,跟着恆寂大師,悟到了納涼的最高境界,他在《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一詩中寫道: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宋代梅堯臣也喜歡到寺院去納涼,其《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云:

紺宇迎涼日,方牀御綌衣。

清談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三伏天裏熱浪翻滾,山林中清幽寂靜的佛寺,暑氣卻淡了很多。禪房花木葱蘢,迴廊曲徑通幽,詩人來此清修之地,拋除心中雜念,暫擱俗世羈絆,只單純與友人品一杯香茗,涼爽氣息就透到心底,悄無聲息間都樂而忘返了。

找座水亭

夏日炎熱,唐宋時,水亭是夏日消暑的創造性設計,不過大多隻有富貴人家才有這種裝置。

亭樓常常掩映在荷塘邊,有着硃紅的亭柱,黛瓦或金碧色的瓦頂;樓頂上建有裝冷水的水罐,先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再讓水從亭子的頂檐向四周流下,形成水簾,降暑效果極為明顯。

上有亭蓋遮陽避日,四周有水簾流瀉,又伴着清風徐來,水亭的設計不可謂不妙。因着這份別具匠心,文人雅士夏日都愛到水亭相聚納涼。

盛唐詩人孟浩然就特別喜歡去水亭乘涼,他的家鄉襄陽郊外的峴山附近,就有一座水亭。暑熱的夜晚,他都要徐步前往南亭,迎風納涼。有時還與同鄉友人辛大相約一起去,兩人常在日落的暮色裏彈琴飲酒,十分快意。

有一天傍晚,孟浩然早早地就到了,不料左等右等,友人竟一直遲遲未至。久等友不到,孟浩然有點小失落,遂寫了一首詩《夏日南亭懷辛大》感懷友人: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亭邊有一座池塘,塘中荷花盛開,晚風送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塘邊竹林,清幽之境也有助於消解暑熱,邊納涼,邊撫琴,邊懷友,這是專屬於文人夏日的風雅。

中唐詩人劉禹錫也格外偏愛在水亭之中納涼,有一次他在劉駙馬府邸的水亭避暑,就感受到了水亭的絕妙,為此他專門寫了《劉駙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

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達官顯貴們享受着水亭帶來的清涼。到了宋代,水亭得以更新換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蓄水池上和水亭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可謂冷風帶香,芬芳滿室,風雅有加了。到清朝,皇家則修建專門的山莊作避暑之用。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去往深山

夏日的山中也是一個清涼世界,古人自然而然地把山中也當作了消暑的好地方。

宋人陸游有詩云:“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

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

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遙知城市裏,撲面火花飛。

樹木蓊鬱,氣清風爽,山澗泉旁,避喧納涼。

相較於城市,山中氣温偏低,自帶涼意幾許。加上山中既無鬧市之喧囂,又無熙攘之人流,因此,深山裏,不止能消解暑熱,還能緩解焦慮,調適心情。

大詩人李白在《夏日山中》中寫道: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豪放不羈如李白,在炎炎赤日裏,懶得搖動白羽扇祛暑,索性就找片杳無人煙的山林,直接解了頭巾,任由鬆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悠然自得,好不快活!如此無拘無束,頗有魏晉名流的灑脱之風。

唐代徐凝也鍾愛去山中避暑,坐在茂密的樹木下避暑,愜意地聽着知了的叫聲。然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蟬聲非但不會讓人覺得聒噪,還反襯出林子的靜,無怪乎作者會寫出:

斑多筒簟冷,發少角冠清。

避暑長林下,寒蟬又有聲。

找個湖邊

在熱氣逼人的日子裏,河岸邊、池塘邊也是古人避暑的休憩地。畢竟,有水的地方就能吸熱,釋放涼氣。宋代宮廷畫家蘇漢臣的《荷塘消夏圖》就描繪了在荷塘邊納涼的女子們。

畫中,碧水漣漣,荷葉田田,垂柳依依,荷塘邊的涼亭一角,有兩個身姿盈盈的仕女憑欄相望,隔着畫面,似乎都吹得到涼爽的風,聞得到荷的清香。

北宋詩人秦觀拄着枴杖,帶着胡牀,出門去尋找納涼的地方。他來到了綠樹成蔭的畫橋南畔,此處晚風初起,池蓮盛開,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胡牀可坐,可倚,亦可躺。他斜倚着胡牀,聽着船上的笛聲在水面縈繞起伏,聞着盛開的蓮花在風中飄着幽香,盡情領略納涼的悠閒自在,愜意地寫下了《納涼》一詩: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湖水碧波盪漾,的確是追涼的絕佳之地。“亭午息羣物,獨遊愛方塘。”韋應物在夏至日這天正午,人和物都在歇息,靜下來了,惟獨他在池塘裏游來游去過癮極了。

“盡室林塘滌暑煩,曠然如不在塵寰。”韓琦帶着一家人去林中的北塘邊避暑,洗盡了夏日的燥熱煩念,心情都豁然開朗了。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南宋時,民眾還有以避暑為主題的節日,“是日都人士女,駢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眾人乘船進入湖中樹蔭清涼之地,至晚上才返回:“蓋入夏則遊船不復入裏湖,多佔蒲深柳密寬涼之地,披襟釣水,月上始還。或好事者則敞大舫、設蘄簟,高枕取涼,櫛發快浴,惟取適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歸。”

由此可見,這一天,人們乘舟入湖,或遊船賞荷,納涼避暑,或恣眠柳影,荷香撲鼻,或散發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盛況空前,炎熱中還能這般歡快舒暢。

找片樹蔭

俗話説“大樹底下好乘涼”。綠樹濃蔭是從古至今的避暑首選,參天大樹既能遮陽蔽日,還可淨化空氣,實在是乘涼的好地方。宋代畫家(佚名)所作的《槐蔭消夏圖》,就描繪了一位文人在樹蔭下消夏的場景。

庭院裏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槐樹,槐蔭下,一高士平卧榻上,衣不繫帶,袒胸露懷,自顧自地仰卧在涼榻上閉目養神,一雙赤足高高翹起,灑脱而恣意。

榻邊的條案上還擺着香爐、蠟台、書卷、茶具等物品,可能高士小憩後,還要在此讀書賞畫吧。

有一年夏日,楊萬里正在桑茶坑道上趕路,雨後初晴,暑氣蒸騰,溪水上漲,與堤岸快平齊了。岸邊的柳蔭下有個可愛的牧童,躺在柳蔭下睡夢正甜,他那頭牛在隨意低頭吃草,已經不知不覺地吃到柳林的西邊了。

趕路的詩人此刻可能大汗淋漓,路過此處,看到悠哉的牧童,心中感懷,遂作《桑茶坑道中》:

清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着,一牛吃過柳蔭西。

牧童放牛,是不分寒暑的,為了讓牛吃好喝好,他們不怕山高路遠,無懼坡陡溪深。夏季太熱,牧童不再騎在牛背上,吹着橫笛,他們把牛趕到牧場後,第一時間就是找片樹蔭避暑。牧童自知牛天性温順,所以困了倦了,乾脆躺下睡一覺也無妨。

“時方七月,綠樹陰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鄰老又為制魚竿,與芸垂釣於柳陰深處。”這是清朝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對夏日避暑生活的記錄。

正值七月,連日暑氣逼人,沈復正想尋一處清涼之所消暑,恰好妻子陳芸喜歡滄浪亭,沈復請示母親後,就帶着芸搬到此地居住。

兩人的居所四周綠樹婆娑,濃蔭掩映,清風徐徐。白天夫婦兩人並肩垂釣,恰好就在池邊的濃蔭深處。一片綠蔭,構造出他們酷暑中清爽的小日子。

探索古人消暑的方式,詩作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5張

宅在家中

烈日炎炎,對於懶得出外尋找納涼場所的人們來説,宅在家中避暑也是樂趣無窮的。

夏日長,在家中睡一個美美的午覺吧。幽居在滄浪亭的蘇舜欽,就愛小院中,酣然入夢,還作了一首《夏意》:

別院深深夏篥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小院深深,幽靜寧謐,詩人欹卧在軒屋中的竹蓆上,渾身都是清涼。閒望户外,只見榴花盛開,風姿明豔。

正午時分,驕陽當空,院子中卻樹蔭滿地。詩人午睡醒來,只聽到園林深處不時傳來幾聲鶯鳥婉轉的啼鳴。

夏日在家中,沈李浮瓜,也是消暑的妙計。李重元的《憶王孫·夏詞》説: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牀,針線慵拈午夢長。

要知道,西瓜在井水中冰過後,往往被浸潤得又脆又涼,綠皮紅瓤,吃上幾塊,暑氣頓消。再去竹牀上躺着乘乘涼,別提有多悠閒了。

當今人們宅在家中,空調WiFi西瓜是絕搭。古人的絕搭是蒲扇竹蓆西瓜,躺在竹蓆上,搖着蒲扇,同樣是一件美事。

“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牀。”錢起在家中避暑納涼,園中花香襲人,他躺在繩牀上一邊閉目遐思,一邊輕搖着蒲扇,清涼而自在。

“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綿綿多日的梅雨過後,一晴方覺夏深。周邦彥支起薄薄的沙帳,躺在竹蓆上,輕搖羽扇,只覺涼爽舒暢。他覺得像天上沒事可做的小神仙一樣快活。

夏季酷暑難耐,

當我們在回望古人的避暑之法時,

也是在回味那份遠古歲月裏詩意的清涼。

願你也能尋一處清涼,覓一場清歡!

願你納涼有方,一夏清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