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7.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説諸侯等內容,其學説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1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2,庶民攻3之,不日4成之。經始勿亟5,庶民子6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7,麀鹿濯濯8,白鳥鶴鶴9。王在靈沼,於牣10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1曰:‘時日害喪12,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晉見梁惠王。王站在池塘邊,一邊欣賞着鳥獸,一邊説:“有德行的人也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有這一切,也沒法享受。〔怎麼這樣説呢?我拿周文王和夏桀的史實為例來説説吧。〕《詩經·大雅·靈台》中説:‘開始築靈台,勘測又標明。百姓都來做,慢慢就完成。王説才開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兒子,都來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棲息。母鹿肥又亮,白鳥毛如雪。王到靈沼上,滿池魚跳躍。’周文王雖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築高台挖深池,但百姓樂意這樣做,他們管這台叫‘靈台’,管這池叫‘靈沼’,還樂意那裏有許多麋鹿和魚鼈。古時候的聖君賢王因為能與老百姓同樂,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夏桀卻恰恰相反,百姓詛咒他死,他卻自比太陽:‘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才什麼時候死亡。’〕《湯誓》中便記載着百姓的哀歌:‘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滅亡呢?我寧肯和你一道***!’老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異獸,他又如何能獨自享受呢?”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顧:轉動脖子看。

(2)經之營之:測量它,標記它;經,測量;營,標記。

(3)攻:治,工作。

(4)不日:不設期限。

(5)經始勿亟:這是文王所説;亟,急。

(6)子:像兒子那樣。

(7)麀鹿攸伏:麀,音yōu,母鹿;攸,所。

(8)濯濯:白而無雜質貌;濯,音zhuó。

(9)鶴鶴:羽毛潔白貌。

(10)於牣:於,音wū,詞的前綴,無實義;牣,音rèn,滿。

(11)《湯誓》:《尚書》中的一篇,為商湯伐桀誓師詞。

(12)時日害喪:時,此;害,同“曷”,何,何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