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史上的古代先賢伯夷叔齊真的是被餓死的麼

歷史上的古代先賢伯夷叔齊真的是被餓死的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伯夷叔齊的故事發生於商朝末年,自古以來備受古代先賢盛讚、被譽為是品格高尚的隱士高人,在經典的著作中也多處提及伯夷叔齊的典故,例如《論語》、《孟子》、《莊子》等。 

歷史上的古代先賢伯夷叔齊真的是被餓死的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伯夷叔齊之死,《史記》中記載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餓死”,足見伯夷叔齊驚人的意志與堅守,世人因此將此二人作為“抱節守志”的典範。

那麼“恥食周粟,采薇餓死”的故事具體是什麼呢?商朝末年,商紂無道,民不聊生,但在以天為大的初始社會,民智尚未開化,世人皆尊奉君王為天,無人敢推翻商朝政權,但周武王以救世主的姿態橫空出現,衝破了封建社會固守陳規的限制,舉兵討伐商紂王。

周武王率軍,殺進殷都朝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説現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為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為生,堅決不食周粟。伯夷、叔齊餓得面黃飢瘦,奄奄一息,他們就做《采薇歌》以明心志:“登上西山去采薇,以暴易暴不知悔,神農虞夏時代遠,命運多舛勿怨誰。”伯夷、叔齊終於餓死在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

伯夷叔齊本為商朝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原本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最終卻落得采薇而食,餓死山中的下場,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使伯夷叔齊二人恪守仁義禮節,寧死不屈呢? 

歷史上的古代先賢伯夷叔齊真的是被餓死的麼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商周時期,孤竹君為商朝附屬小國的君王,在他臨終前,卻不理會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禮制,執意將王位傳於庶子叔齊,而叔齊與伯夷兄弟兩性情相投,從小極為尊崇禮制,恪守仁義,叔齊認為此舉與古法不合,在其父去世後,決意推辭繼承王位,並且執意推舉其兄長伯夷繼承。

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願看到叔齊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遠走他鄉,叔齊得知後,便執意追尋伯夷而去,二人相遇後,便相約不再回歸故里,投奔周國。然而事實並未像兄弟兩所想象的那樣風平浪靜,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齊眼裏,附屬國攻打君主國,以下犯上,視為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卻無力勸解,周國攻打商朝,勢如破竹,兩軍相殘,民不聊生,戰爭所帶來的傷亡是伯夷叔齊二人極為不忍,奔走於權勢之間,只求能早日將這戰爭終止。

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糧食,二人隱居於首陽山,終日採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墓

商周時期,伯夷叔齊恪守仁義,不惜犧牲性命,也要維護君主之義,不食周粟,最終餓死於首陽山,並葬於此地,歷經千年。  

歷史上的古代先賢伯夷叔齊真的是被餓死的麼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伯夷叔齊墓位於新鄭市首陽山風景區附近的荒郊野地,大片的古棗林深處有兩座土冢,土冢之間立有一塊文物保護碑,上寫“新鄭市文物保護單位——伯夷叔齊墓,新鄭市人民政府2001年11月12日公佈,新鄭市人民政府2015年7月1日立。”

南邊的為伯夷墓,北邊的為叔齊墓,兩座土冢相距30餘米。此次被盜挖的墓是叔齊墓。叔齊墓高5米,周長30-50米。順着彎曲的小路登到墓頂,看到中央有兩個坑洞,洞邊的土還是新的,坑洞的周圍散落着幾塊條形的木板,坑洞內壁四周搭了腳手架和木板。經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執法科工作人員現場勘查,南坑洞長1.5米,寬1.1米,深1米。北坑洞長1.4米,寬1.1米,深有8米多。

伯夷、叔齊兄弟是商末孤竹國君之二子,《史記》中記載伯夷叔齊因互讓王位,避居民間,時逢周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諫阻,武王不聽,兄弟二人遂憤而不食周粟,逃到首陽山,現址位於渭源縣蓮峯鎮,采薇而食,餓死於此。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