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在位四年,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朱允炆是個幸福的孩子,因為他的父親朱標去世後,他的爺爺朱元璋沒有再立其他兒子當皇太子,而是將他立為皇太孫。

那時候,朱允炆不過十五歲,卻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叔叔們個個是手握重兵的藩王,自己將來要是繼位了,能坐穩皇位嗎?

帶着這個疑惑,朱允炆與朱元璋進行了深入探討,最終他説服朱元璋,讓朱元璋相信他説的是對的,但分封制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朱元璋也沒辦法。

但是,這不代表朱元璋就放心了,他在人生最後幾年時間裏,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朱元璋清洗了半個朝堂,但同時也為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強大的武人集團作為班底。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這個武人集團,沒有一個是開國功臣,但他們的能力也很強,是朱元璋晚年刻意培養的,主要有徐輝祖瞿能、平安、盛庸、卜萬,等等,名單多達三十餘人,是任何一個藩王都比不了的。

第二件事,嚴格限制藩王的權力,具體做法是制定詳細的法律,比如《皇明祖訓》。

這一點,朱元璋顯然太過天真了,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兒子們老實了,殊不知他們之中就沒幾個人瞧得上朱允炆,都認為自己才應該當皇帝。

在朱元璋人生的最後時刻,他依然在關懷朱允炆,給朱允炆安排輔政大臣人選,並下令諸王不得入京祭奠。

我們不能説,朱元璋的安排,就是朱允炆想要的,但他留給朱允炆的,是一個強大的,且還處在上升期的江山,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從硬實力上來説,朱允炆手上的牌是很好的,這使得他在大明帝國擁有絕對權威,沒有一個藩王敢對他説,我不服,這個皇帝應該由我來做!

但是,朱允炆最終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能夠做到他這種程度的皇帝,歷史上有不少,但沒有一個人比他更徹底。

那麼,朱允炆都幹了些啥?

當初,朱元璋問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們不服從你,你怎麼辦?

朱允炆很鎮定地回答説,我先用德行和禮儀來感化和限制他們,實在不行再討伐他們。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朱元璋聽完,也覺得無懈可擊,就很放心地將皇位交給朱允炆。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2張

但是,別看朱允炆的話説得很有道理,但實際上他跟表兄弟李景隆一樣,就是個紙上談兵的主兒,做起事來可不是那麼回事。

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的繼位之路還是很平順的,他繼位之初實施了一系列改革,總體而言就是革除弊政,實施了更加寬仁的刑罰。

種種跡象表明,朱允炆將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但在他繼位的第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推行削藩政策了。

當時,朱允炆問黃子澄,諸王多行不法,但手握重兵,該怎麼辦?

黃子澄想都不想,就對朱允炆説,諸王的兵力有限,而朝廷擁兵百萬,可以直接發兵攻打,想當年漢朝爆發七國之亂,還不是被平定了,沒什麼可怕的。

朱允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將當初對朱元璋説的話拋諸腦後,然後立馬開始實施削藩政策了。

削藩,歷朝歷代都是天大的事情,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然而朱允炆的做法卻很草率,他搞了個削藩團隊,主要成員是黃子澄、齊泰,以及方孝孺。

這幾個人的特點是,學問做得很好,但動手能力卻很差,還充滿了理想主義思維。

我們還可以發現,這幾個人都是文臣,沒有一個武將參與其中,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難道削藩就只是發幾道詔書就可以了嗎,不聽聽武將的意見嗎?

不管怎麼説,削藩事宜還是提上日程了,但凡事有個章法,該怎麼進行削藩,是個需要謹慎思考的問題。

對此,黃子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説燕王朱棣實力最強,應該留到最後,先將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幾個藩王削掉,去掉燕王的羽翼,燕王就完蛋了。

黃子澄的意見,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其實很多大臣根本不支持削藩,他們認為朱允炆剛剛繼位,根基不穩,不能太過着急,不然很容易翻車。

還有一些大臣認為,如果一定要削藩,也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先對藩王進行限制,從道義上讓藩王處在下風,最後再推行削藩,就事半功倍了。

而這種意見,跟朱允炆當初對朱元璋説的話的主旨,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最明智的削藩策略。

但是,朱允炆的心情實在太迫切了,也太過於自信了,他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削藩,從而確保江山社稷千秋永固。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3張

於是,朱允炆打算接受了黃子澄的意見,採取先弱後強的方式進行削藩。

但是,齊泰卻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擒賊先擒王,既然燕王是老大,那就應該找個罪名先將燕王抓起來,其他藩王就不足為慮了。

黃子澄聽了很不同意,認為燕王的罪行很難找,強行安插罪名會招致非議,況且這麼做也會打草驚蛇,不如先削幾個有明顯犯罪實施的藩王,這樣也可以麻痺燕王。

此話一出,齊泰氣不打一處來,當場反駁説,你一個一個削,燕王就是傻子,也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啊,他能不有所防備嗎?

接下來,二人進行了激烈地爭吵,就這樣還沒開始削藩,削藩團隊就開始自亂陣腳了。

最終,還是朱允炆拍板,採取了黃子澄的意見,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黃子澄是第一個建議朱允炆削藩之人,與朱允炆有師徒情誼。

第一個被削的藩王,是周王朱橚,他被貶為庶人,流放到雲南,家人則被關押在京城。

朱橚的被廢,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極大警覺,從那一刻開始,他就打定主意要造反了,只不過時機還不成熟,他需要繼續等待。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4張

朱允炆見朱棣沒動靜,膽子就更大了,又連續將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給廢掉了,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代王朱柏因為不堪受辱,而舉家自焚。

削藩就削藩吧,還搞出了人命,影響就十分惡劣了,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鐵了心跟藩王們過不去,各個藩王就對他沒什麼好感了。

轉眼到第二年六月,朱允炆將朱棣的護衞全部削去,朱棣也很清楚,下一個被削藩的對象就是自己了。

擺在朱棣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造反,不然連活下去都難,但問題是他手上沒兵,怎麼造反?

朱允炆也是這麼想的,朱棣的護衞都被他削去了,除了等待被削,還能怎麼樣呢?

事實上,朱允炆還小看朱棣了,要知道朱棣作為最強大的塞王之一,可不僅僅靠的是手下的精鋭之師,還有他無與倫比的能力,以及長期在邊境作戰,在軍中建立的超高威望。

可以説,那時候部署在北平周邊的朝廷軍隊,絕大多數將領都曾是朱棣的部下,而被朱允炆削去的三護衞,也其實是效忠朱棣的。

並且,朱棣為了造反,早就開始暗中招兵買馬了,還有姚廣孝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説他的真實實力,是遠遠大於擺在枱面上的實力的。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5張

這一點,朱允炆、黃子澄和齊泰等人,沒有一個人意識到,但這不代表朱棣就一定能夠成功發起反叛,因為他的三個兒子,還都在京城呢。

原來,當初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朱棣沒有去京城,而是讓三個兒子代替自己去祭奠父親,就一直留在京城了。

也就是説,朱允炆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扣下來做人質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還能造反嗎,萬一三個兒子被殺,那自己豈不是白忙活了?

但是,驚人的事情再次發生,當時北平已經被團團包圍,齊泰見形勢大好,就建議朱允炆逮捕朱棣的三個兒子,徹底與朱棣攤牌,只要朱棣敢反抗,就可以找到罪名將其逮捕。

但是,黃子澄卻認為,不能逮捕朱棣的三個兒子,這樣他就知道朝廷要削藩了,會增大朝廷削藩的阻力,還不如放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去,以此來麻痺朱棣。

簡直是可笑,朱棣是那麼好麻痺的嗎,當時大明朝連老百姓都知道,朝廷要削掉燕王,朱棣豈能不知道?

然而,更神奇的事情出現了,朱允炆同意了黃子澄的意見,他認為拿三個孩子做人資,不是仁君所為。

於是,朱棣的三個兒子就這樣都回到北平了,朱棣見到他們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對造反之事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派遣張玉、朱能率領僅有的八百護衞,在王府中設伏,將朝廷派駐在北平的將領張昺、謝貴等人殺掉,然後奪取了其部眾。

緊接着,朱棣根據《皇明祖訓》,以清君側、除奸臣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奸臣是黃子澄、齊泰),很快就控制了北平九門,北平由此回到朱棣手中。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

在控制北平之後,朱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收編軍隊了,為此他派人到北平周邊的通州、薊州、遵化、密雲、居庸關、懷來、永平等地,很快就收編了數萬人馬。

一頓操作猛如虎,顯示出了朱棣造反團隊的智慧和果敢,也彰顯了朱棣在北方將領中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這一點,是朱允炆打死都沒想到的,竟然有那麼多將領,會去幫助一個小小的藩王造反,這究竟是為什麼?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6張

對於這件事,朱允炆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思考,而是派遣大軍前去鎮壓,當時他派出的將領是洪武時期的老將耿炳文。

這個選擇,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洪武時期功臣被屠殺殆盡,耿炳文是為數不多活到建文時期的老將,並且他戰功赫赫,經驗豐富,在軍中威望很高,由他擔任主將,可以讓人放心。

但是,讓耿炳文很難受的是,他在出徵之前,朱允炆竟然對他説,“勿使朕負殺叔之名”!

啥意思呢,就是朱允炆要耿炳文去打仗,卻不讓他殺掉朱棣,朱允炆不想揹負殺叔父之名!

耿炳文當時很不理解,代王自焚的時候,他都沒有説什麼,怎麼現在反而惺惺作態起來了。

但是,耿炳文儘管很不理解,但也只能照辦,很快他就帶着十三萬大軍奔赴前線了。

耿炳文不愧是名將,在河北一帶擺出一個三角防線,將北平圍困起來,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讓燕軍陷入缺糧的境地,最後朱棣是投降還是自殺,就跟他沒有關係了。

然而,耿炳文的計策卻被朱棣看穿了,朱棣豈能坐以待斃,趁着朝廷軍過中秋節之際,對朝廷軍發起了突襲,最終將朝廷軍擊敗。

但是,耿炳文的損傷並不大,因為三角中只有一角被攻克,他手上還有十萬大軍,他將軍隊聚集到一處,開始據城堅守,等待反攻的時機。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7張

正所謂,勝負乃兵家常事,耿炳文一次戰敗不代表什麼,畢竟他與朱棣可沒怎麼打過仗,第一次交手可以當做是試探。

而朱棣在擊敗耿炳文之後,本想繼續追擊的,卻發現耿炳文拒不交戰,加之燕軍開始缺少糧草了,朱棣便率軍返回北平。

耿炳文在休養幾日之後,士氣逐漸恢復,他開始制定反攻策略,但就在這個時候,朝廷的詔書卻到了,竟然剝奪了他作為主將的職務!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回京城之後,朱允炆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堂堂朝廷軍,竟然能戰敗給藩王,是不是耿炳文年老了,能力不行呢?

黃子澄猜出了朱允炆的心思,於是趁機對他説,不如讓李景隆擔任主將。

黃子澄之所以推薦李景隆,不是因為李景隆能力強,李景隆甚至都沒有實戰經歷,而是因為他與李景隆關係好,屬於政治同盟。

而對於黃子澄的推薦,朱允炆也很高興,因為李景隆是他的表兄弟,兩人從小玩到大,關係非常要好。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8張

當時,齊泰曾提醒朱允炆,李景隆可沒打過仗,要不要考慮一下魏國公徐輝祖!

還有大臣對朱允炆説,朝廷名將如雲,陛下應該重用他們,如果一定要讓李景隆當主將,也應該給他安排幾個好的副手。

但是,朱允炆的最終決策是,讓李景隆當主將,率軍五十萬出征,他雖然被李景隆配備了幾個大將擔任助手,但他擔心李景隆地位不穩,便又給了李景隆“便宜行事”的權力。

所謂便宜行事,等於就是將皇權下放了,李景隆得了這個權力,簡直可以放飛自我,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朱棣聽説朝廷讓李景隆擔任主將,笑得快要憋過氣去了,當時他就説李景隆就是趙括那樣的人物,讓李景隆擔任主將,朝廷軍必敗無疑。

朱棣給出的理由有五個,但最重要的有三點,首先是李景隆沒有威望,不足以領導軍隊;其次是李景隆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對部下不信任;再次是李景隆貪功冒進,毫無戰術可言。

很快,李景隆就率軍圍攻北平,但朱棣根本不搭理他,而是讓兒子朱高熾守城,自己則帶着一股人馬,去開平抵禦吳高率領的一隊人馬,其實他的真實目的,是奪取寧王朱權的軍隊。

寧王朱權,其實是塞王之中,實力最強的一位藩王,他手下甲兵八萬,戰車六千,而且擁有當時最強的騎兵,也就是朵顏三衞。

朱棣認為,只要自己得到了寧王的軍隊,那大事就成功一半了。

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

對於這一點,朱允炆又何嘗不知道呢,他知道朱權與朱棣關係很好,為了防止朱權投靠朱棣,他便削去了朱權的三護衞。

但是,朱權的部眾,何止三護衞一萬多人,朱允炆的這個做法,簡直是在撓癢癢,而且將朱權還給得罪了,這為日後朱權投入朱棣懷抱,埋下了伏筆。

朱棣來到開平之後,先是擊敗了吳高,緊接着他就直奔大寧,採取欺騙的方式,最終將朱權給抓住了,繼而逼迫朱權造反。

至此,朱棣的實力大大增加,他帶着大寧兵從側翼攻擊李景隆,當時李景隆連續攻打北平幾十天而無法攻克,將士十分疲憊,又遭到朱棣的突襲,最終戰敗而逃。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9張

之後,朱棣不斷對李景隆展開追擊,李景隆根本沒有應對之策,每一次戰敗都丟盔卸甲,丟掉糧食輜重,而這些物資則全部被朱棣得到。

此消彼長之下,燕軍逐漸強大起來,而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外加朱允炆給他補充的三十萬大軍,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征戰之後,只有極少人活着回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有大量朝廷將士投降朱棣,因為這些人根本看不到打勝仗的希望,與其在戰爭中當炮灰,不如跟着朱棣造反,或許還能當個功臣。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圍攻濟南,李景隆棄城而逃,一路狂奔到南京。

當時,滿朝文武都建議朱允炆殺掉李景隆,就連黃子澄也這麼認為,但朱允炆哪裏捨得殺掉好兄弟,不但沒有處罰李景隆,還讓李景隆負責京城防守事務。

之後,朱允炆開始組織新一輪的攻勢,再加上鐵鉉和盛庸在濟南城成功阻擊了燕軍,這讓朱允炆再次信心大增,於是任命盛庸為主將,讓其率軍抵禦燕軍。

盛庸,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幫手之一,也是個百戰將軍,經驗非常豐富,他於建文二年十一月率軍與燕軍交戰於東昌,竟然將燕軍擊敗了,還差點殺掉朱棣(主要是因為朱允炆還是不允許殺掉朱棣)。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10張

之後,朝廷軍取得了非常多的勝利,一度讓朱棣陷入絕境,認為自己無法取得成功,但朝廷也沒辦法一口氣吃掉他。

就這樣,雙方陷入了膠着的對峙戰當中,但朝廷一方的優勢顯然更大,可以從全國各地調遣兵力和糧草,這是朱棣所不具備的。

戰事一直持續到建文三年年底,朱棣只能在河北、山東一帶徘徊,沒有任何進展,距離成功還有十萬八千里。

這種局面的形成,説到底是由雙方體量決定的,但朱棣就是個不信邪的主,並且他也知道自己沒有任何退路了,只能奮力一搏。

怎麼辦呢?

姚廣孝告訴朱棣,何不直取南京,奪取天下?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姚廣孝的意思是,不要糾結於一城一地的得失,燕軍也耗不起長久作戰,應該長驅直入,攻佔防守薄弱的南京,以朱棣的身份和地位,何愁不能成為天下之主。

朱棣很贊同姚廣孝的意見,於是率軍南下,先入山東,再入江淮,繼而渡江直逼南京城下。

當然了,結果可以一句話帶過,但過程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朱允炆派遣了大量兵力去阻擊朱棣前進的步伐,給朱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事實上,普通將領是阻止不了朱棣的,但朝廷不是沒人,比如駙馬梅殷,他鎮守的淮安,就沒讓朱棣踏入一步,朱棣只能繞道而行。

還有鐵鉉和徐輝祖,二人對朱棣的阻擊,差點就讓朱棣陷入絕境了,尤其是徐輝祖,多次擊敗朱棣,朱棣當時都打算放棄了,當大將朱能告訴他,“漢高祖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你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朱能的話,堅定了朱棣繼續進攻的信心,後來朱允炆聽信謠言(可能是朱棣指使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搞的鬼),將徐輝祖調回去了,朱棣這才得以繼續進軍。

最後兩個讓朱棣感到很棘手的人物,是大將平安和何福,兩人都是能征慣戰的將領,又手握二十萬大軍,在靈璧阻擊朱棣,朱棣一度無法前進一步。

後來,朱棣先是偷襲了平安大軍的糧草,又親自率軍偷襲靈璧,最終攻克了靈璧。

僅僅在靈璧一戰當中,朝廷就損失了三十七位戰將,共計一百五十餘名官員,而隨着靈璧的陷落,燕軍渡江就再也沒有任何阻礙了。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11張

朱允炆得知消息後,嚇得半死,當即派人與朱棣議和,但遭到了朱棣的拒絕。

可以説,朱棣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直逼南京城下,除了朱棣指揮得當,燕軍戰鬥力強,而朝廷軍則一盤散沙,又是被動防守之外,朱棣的運氣太好,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朱棣的好運氣,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其實是由朱允炆一手造成的,他作為軍隊的最高指揮者,有以下幾個大的失誤,間接給了朱棣助攻:

首先,對戰爭的本質缺乏足夠的瞭解,自身謀略也太差,而且胡亂用人,甚至任人唯親,比如使用李景隆作為大將,就給了朱棣以喘息之機;

其次,對將領缺乏信任,並且自身威望不足,導致大量將士投靠朱棣,致使朱棣的實力不斷增強,可以與朝廷分庭抗禮;

再次,意志不堅定,在遭遇挫折的情況下,貿然與朱棣議和,嚴重動搖了軍心,也削弱了自身權威;

最後,心慈手軟,竟然下令軍隊不許殺掉朱棣,朱棣之所以多次逃出生天,跟將士們不敢輕易傷害他有直接關係。

朱棣在取得靈璧之戰的勝利之後,就渡江來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在議和不得的情況下,發佈了天下勤王令,但奈何遠水救不了近火,加之四年的戰爭早就讓軍民疲憊了,所以沒幾個人真的去救援京城。

朱允炆即位後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第12張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將南京圍得水泄不通,還沒等朱棣下令攻城,李景隆就與谷王朱橞一起打開金川門投降了,燕軍得以進入南京城,朱允炆在宮中自焚而死(有爭議)。

朱允炆到死都不會想到,出賣自己的人,會是自己最信任的好兄弟;而朱棣直到坐上皇位那一刻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造反成功,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歷史上,靖難之役是一場非常不可思議的戰爭,但凡朱允炆稍微正常一點,朱棣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可朱允炆偏偏頻繁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怪不得別人。

至於説,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事實證明他們都只是搞理論研究的高手,實際操作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他們給了朱允炆很大的誤導。

最可惜的,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那一幫文臣武將,他們對朱允炆還是很忠心的,卻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和重用,最後都成為了戰敗的犧牲品,但也有不少人後來被朱棣所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