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鄭和下西洋時,主船到底有多大呢?

鄭和下西洋時,主船到底有多大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明朝有很大的一個壯舉就是鄭和下西洋,與世界各國進行了外交交流。能實現這一壯舉,除了鄭和使團以及各位默默無聞的為下西洋而付出心血的普通人羣的參與外,更與當時的鄭和下西洋用的工具有很大的關係。鄭和下西洋開的船有多大?

鄭和下西洋時,主船到底有多大呢?

如果只看《明史·鄭和傳》、《瀛涯勝覽》、《國榷》、《西洋記》等書籍的話,鄭和寶船的大小是非常嚇人的:“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明朝1丈約3.1米,因此寶船長為136米、寬56米,長寬比2.44:1,跟長方形盒子一樣。如果換成排水量的話,至少2萬噸,除了航空母艦外,其它現代軍艦在它面前就是夾板船啊!

我們的祖先600年前就能造出這麼大的艦船,是不是很牛?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再看一個例子,崇禎年間由焦勖和湯若望編寫的軍事專著《火功挈要》提到“西洋水戰所用火功雖以大銃(大炮)為主,亦更以堅厚大船為基,海上戰船大者長六十丈、闊二十丈。”按這個記載,歐洲的大型風帆戰艦長186米、寬62米,可比鄭和寶船大多了。

可惜明人記載的所謂西洋大船,在1778年後下水的英國“勝利號”戰列艦面前,也就是個夾板船的角色,居然動不動就五六十丈,卻比鄭和寶船大了不知凡幾。要是他們看到“勝利號”戰列艦,史書不得記上“西洋大船長百丈、寬四十丈”?

當然,講這兩個例子主要是説明古人對工程技藝的記載是多麼不靠譜;更可笑的是,後世卻有無數人不假思索地引用這些數字,以此證明我們曾經多麼牛逼。

實際上,以木板作為材料建設海船,極難造出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戰船,因為木材的硬度和韌性不夠,龍骨難以承受巨大的海水壓力。曾計劃仿造鄭和寶船,可惜實在造不出來,最後只能放棄,畢竟已經突破自然科學制約。

實際上,直至19世紀中後期,藉助近代工業水平與鐵質龍骨,木質帆船的長度才開始突破百米,史上最大的木質帆船“懷俄明號”誕生於1909年,使用鋼鐵龍骨,長140米,但也沒達到明人所説的60丈長。

當然,很多沒學過工程力學、結構力學、造船學的往往會説,説不定明朝造船技術遺失了,古代就是能夠造出這種大船。並不是小瞧我國古代的造船工藝,實際上中國古代的科技領先了世界1000多年,直到明代才被西方超越。

鄭和下西洋時,主船到底有多大呢? 第2張

關於鄭和寶船的記載,後世有過大量的考證,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最早見於萬曆26年羅懋登的神魔小説《三寶太監西洋記 》,之後又原封不動出現在《客座贅語》、天啟刊本《瀛涯勝覽》等書上,又為清代官修《明史》所採錄,為《鄭和傳》數據來源。由於明代文人對船舶尺寸沒有嚴謹的概念,所以歐洲的小帆船也動不動記為“長三四十丈,甚至五十丈。”

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大呢?從史料、船塢遺址、船舵等三方面着手,尋找寶船的真相。

1、史料推算,排水量1000噸?20世紀20年代,歷史學家鄭鶴聲先生在靜海寺發現《靜海寺鄭和殘碑》:裏面記載了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盛況,多次提到官軍駕乘的船隻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料”是古代造船常用的容積單位,2000料海船的大小應該是長45米、寬11米、深5米,換算成排水量的話約1000噸。但是,2000料海船是否就是鄭和寶船,並不確定。

2、實物推算,排水量也為1000噸?2003年南京博物館在明代寶船廠遺址中,發現了兩根長度分別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根據造船法式的規定:舵杆長度≈船身寬度(比如萬曆末年的封舟船寬三丈一尺六寸,舵杆長三丈一尺),明代船隻長寬比在1:4至1:5之間,因此推算該船與2000料的海船相近,也是1000噸。但是,無法證明該船的舵杆就是寶船。

3、新史料,排水量2500噸?2010年,鄭和的副手、副使太監洪保之墓在南京被發現,出土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銘藏》銘文又可知出使西洋船隊中存在“五千料巨舶”。根據造船法則,5000料巨船的大小為長70米、寬15米、深6米,排水量約2500噸。

目前的工程技術已經證明,純靠木質材料,造出3000噸的海船是不可能的。因此,綜合各種史料和出土實物,鄭和寶船的排水量應為2500至3000噸。不要小看了2500噸排水量的海船,目前國內的054A護衞艦也才3600噸,走近一看也是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