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温與暨豔二人是如何找招來殺身之禍的?

張温與暨豔二人是如何找招來殺身之禍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暨豔案是孫吳大案之一,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這兩位當事人,一位叫張温,出身吳郡四大家族之一的張氏,31歲便拜為選曹尚書、太子太傅,在《三國演義》裏有過出場: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的關係趨於緩和,並在諸葛亮執政後恢復邦交。張温作為戰後首次正式派遣到蜀漢的東吳使節,責任特重,而他也成功完成了使命,其精彩的表現(包括和秦宓鬥嘴)贏得了蜀漢上下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讚許。

張温與暨豔二人是如何找招來殺身之禍的?

另一位是暨豔,時任選曹郎,即張温的下屬。所謂選曹,就是後來吏部、組織部的前身,專門負責遴選、任用和考察官吏。暨豔和領導張温、同事徐彪作為負責人事的官員,對當時孫吳官場“混濁淆雜,多非其人”的現狀非常不滿,於是他們積極運用手中的權力,對那些德不配位的官員加以彈劾甚至貶黜,至於那些在任期間有違紀犯法行為的甚至直接褫奪所有官爵直接送到軍前效力。

從現在乃至任何一個角度看,張温、暨豔他們這場整肅吏治的行動都沒有問題,並且應該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然而在孫吳,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一開始,孫權應該是支持的,甚至還在張温、暨豔的彈劾下罷黜了丞相孫邵;然而就在孫邵被罷免後不久,鐵拳就砸到了張温他們自己身上:暨豔、徐彪被賜死,張温則被廢為庶人,兩個弟弟也被一同奪官。

對這場孫吳官場上的大地震,就連諸葛亮也有所耳聞,並且頗為張温不平。直到有一天,武侯才突然想明白:“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而這也符合大多數人的觀點,即正是因為張温和手下人太想激濁揚清,才會得罪所有人,並最終悽慘收場。

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孫吳的大佬們,從陸遜兄弟,到駱統朱據等人,都曾勸阻過暨豔,讓他不要這麼鋒芒畢露,得罪整個官場。問題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只是因為張温他們得罪了大多數同僚才招致殺身之禍嗎?

張温與暨豔二人是如何找招來殺身之禍的? 第2張

張温、暨豔案發是在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此時的孫吳政權剛剛建立,孫權還未稱帝。作為一個新生政權,孫吳應該是鋭意進取、散發着勃勃生機的,即使考慮到孫策、孫權已經經營江左近三十年的背景,也不應該淪落到“其守故者十未能一”的局面。之所以其官僚隊伍如此迅速地腐化墮落,和孫權所推行的本土化政策有關。

孫氏一族,出身於吳郡富春,本來也算是江東子弟,但是相比當時其他大族如陸氏、顧氏等相當不夠看,孫堅本人還有強盜履歷,自然更得不到那些大家族的支持;到了孫策這一代,甚至做出過圍困廬江餓死陸康(吳郡陸氏)的逆行。因此,儘管孫氏出身於吳郡,卻根本得不到當地大姓的支持。

然而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孫策臨死前就曾對孫權説:“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段話傳遞了兩個信號:一是要孫權選賢任能;二則是要其固守江東。更深一步看,孫氏是將江東故地作為自己基本盤來經營的。

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也是孫吳政權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黃巾之亂興起時,北方有大量士族渡過淮河甚至長江來到南方避難;但是隨着北方局勢逐步明朗,他們中的很多人又重新回到了北方,並且成為了新政權的擁護者甚至是締造者(比如王朗)。能在這裏堅守的,除了少部分已經和孫吳綁定的北方人士外,就只有江東的土著們了。因此,要把江東經營好,就必須用好這些土著人口,尤其是世家大族們。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早前的齟齬和摩擦,江東大族們對孫吳並不買賬。為此,孫權想出了兩個辦法,一個是能拉盡拉,獎功不罰過,比如暨豔,其父兄據説有“附逆”之舉,也被孫權簡任為官;另一個則是逐步從淮泗舊部轉移到江東土著,比如上游統帥,就從周瑜、魯肅逐步過渡到呂蒙乃至陸遜家族。

應該説,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到了孫權建號黃武時,孫吳政權的江東化已經基本完成了。但是這場運動卻帶來了一個極大的副產品——官僚隊伍迅速地腐化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士族政治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容易腐化墮落的東西,因為世家子弟們無需學識和能力,只靠着父祖們的恩蔭就能做官,這一點在北方的曹魏和後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也得到了驗證。而相比於北方士族,江東士族圈子更小,競爭更弱,而且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孫權只扶植自己家鄉吳郡的士族,從而造成了朱、張、顧、陸四大家族和孫氏宗族一起迅速壟斷了孫吳仕途的局面。

張温與暨豔二人是如何找招來殺身之禍的? 第3張

因此,作為領導,對於孫權而言,他一開始是樂得看到有人(尤其還是四大家族自己人)站出來澄清吏治整頓官場的,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手底下一幫蛀蟲;而當越來越多的士族門閥站出來表示反對時,即使是最高決策者,孫權也不能不顧及影響,從而痛下殺手了。

畢竟,在暨豔案發時,孫吳的丞相是顧雍(吳郡顧氏),上游統帥是陸遜(吳郡陸氏),朝堂之上更是遍佈江東世家子弟。靠着張温他們幾個人,又怎麼能撼動這些大族數百年的經營?更何況張温他們自己就是吳郡人,如此作為,又怎麼能面對鄉里?

因此,在此案後,張氏在東吳的地位也逐漸次於顧、陸氏;而據田餘慶先生考證,暨豔家族本也可能是吳郡大族,卻在此案後迅速寂寂無名,以至於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中幾乎都難覓蹤跡。

張温、暨豔等人想要整飭孫吳官場的願望,最終在孫權和大族們的媾和中化為泡影。孫吳政權也從此在江東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並且迅速在腐化、內耗中迎來了它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