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要是別的皇帝統領50萬明軍的話,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嗎?

要是別的皇帝統領50萬明軍的話,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眾所周知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奇恥大辱,那麼到底是敵人太強,還是皇帝太腦殘呢?要是別的皇帝統領50萬明軍的話,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嗎?

明朝是打敗了元朝而取得天下的。從明朝建立開始,對蒙古一直掌握着主動。蒙古對漢仍有相當的威脅,但,已經不足以造成全局動盪、國破朝亡這樣的大破壞了。

朱祁鎮生於公元1427年,八歲繼位,到正統十四年,也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人,在政治上極其不成熟,在軍事上——説他是軍事腦殘也毫不為過。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領導瓦剌軍隊侵犯的情報,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北伐親征。

雖然這時的明軍,已經有貪污、腐敗、紀律鬆馳各種弊端,但整體而言,還是足可一戰的。更重要的是,朱祁鎮出征,帶了五十萬大軍。

要是別的皇帝統領50萬明軍的話,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嗎?

不是説人多就一定能打勝仗。但是“萬軍叢中取敵軍上將首級”就已經是近乎傳奇的英雄事蹟了,要在五十萬人中找到、並且活捉首領,這真不是一般的難度。

如果自己不作死,那大抵是不會死的。轉個文,就是“物必先腐,而後蟲生”。那麼,朱祁鎮是怎麼作死的?

首先,詔下兩日大軍即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其次,英宗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而王振,在軍事方面的才幹,是無限接近於零的。

再次,英宗貪名,王振貪功,軍事上冒進,導致了幾次戰敗——但到此時為止,還沒到“大局敗壞不可收拾”的地步。

於是,最作死的來的:英宗一行抵達土木堡,離懷來城僅二十里,王振卻因為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下令就地宿營。

第二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瓦剌先派人詐和,在明軍剛剛拔營時突然折回,無數士兵和大量高級官員在混戰中死亡(很難説他們是戰死)。朱祁鎮突圍不成,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在犯下無數錯誤後保持了最後的尊嚴。

如果説,整個事件中誰最該死,毫無疑問是王振。有意思的是,關於王振的下場,有兩種説法:一説是護衞將軍樊忠在皇帝身邊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為天下誅此賊”。然而明英宗自己的回憶,王振是因為自責致使明軍戰敗,引刀自刎——王振這樣的死太監怎麼可能自責自刎?朱祁鎮編出這個故事,只能説明,朱祁鎮對王振,已經信任到不理智的程度了。

要是別的皇帝統領50萬明軍的話,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嗎? 第2張

一個人,能如此信任另一個人;一個人,能獲得另一個的如此信任。拋開國難家難不説,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感情。

但是,把個人感情取代了政治智慧,這絕對是錯得不能再錯的大錯,是極品腦殘。朱祁鎮的受苦受辱,都不算冤枉了。

如果不是如此信任王振,如果稍有自己的判斷,如果及時退入懷來城中,如果不要自己打亂五十萬軍隊的正常部署——如果有一個如果成為現實,土木堡之變就不會發生。

明軍可能戰勝,也可能被打敗。但只要皇帝不被俘,領袖還在,國家的象徵沒有失去,大局就不至於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