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開元年間有四位著名宰相,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一、姚崇:善於權變的救時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后(713年十二月後),意味着大唐帝國完全進入了他的時代,也預示着大唐帝國將開啟一段衝上巔峯的征程。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宰相制度已經在悄悄發生改變。原來是羣相制度,即每位宰相都擁有相差不大的權力,但現在變成了主相制度,即類似後來明朝的內閣首輔,也分主相、副相和其他宰相。

早在唐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不顧某些大臣的激烈反對,毅然任命姚崇為宰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説》,包括:“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税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等。“十事要説”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從穩定政局、整頓吏治、改善財政三方面總結了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為玄宗開元初年的施政提供了依據。

姚崇是主相,副相是盧懷慎。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開元三年(715年)五月,山東出現蝗災。當時人們的思想和意識不可能和現代一樣,而是懷着恐慌的心理,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類做錯事情的懲罰,因此他們有着天人合一的觀念。

朝廷很多大臣包括副相盧懷慎都認為只有到田間祈禱才是有效的治理蝗災的方法。但姚崇力排眾議,他説:“從前楚莊王吞蛭而病癒,孫叔敖殺蛇而得福報,現在怎麼能不忍心殺蝗蟲而忍心讓老百姓餓死呢?”他向李隆基立下誓言:“如果捕殺蝗蟲會導致災禍,我願意承擔一些罪責!”李隆基最終同意姚崇滅蝗。

一年後山東蝗災又起,原先對姚崇做法持反對意見的人依然不改他們的觀念,而且變本加厲,汴州刺史倪若水甚至阻擾滅蝗官員進入汴州境內。姚崇寫信給倪若水説,“明君在位,德行自然勝過妖孽;賢明的地方官,蝗蟲都不進入他的轄區,只有無能的地方官,才導致蝗蟲氾濫,你倪若水是不是沒有積德呢?”倪若水啞口無言。

姚崇明白,其對滅蝗抱有懷疑態度的根源是在皇帝李隆基那裏,他用了很多蝗蟲災害對國家和百姓的慘劇教訓打動李隆基,最後使李隆基折服。

當然,姚崇成為賢相的根本原因是他具有處理政務的非凡能力。

對於朝廷政務,姚崇處理起來非常順手,幾乎沒有任何難題。這樣,李隆基也就很放心地將朝廷各種事務交給姚崇去辦。久而久之,人們也默認了姚崇為主心骨,大家都已經離不開他在朝廷處理事務了。

而姚崇因為兒子病逝請假離開朝廷的那段時間,副相盧懷慎處理政務起來卻一團糟,一大堆的公文堆在那裏,他一籌莫展,不知從何下手。

雖然盧懷慎的人品值得稱道,也是個高尚的人,以致自己住的房子都十分簡陋,但要論政務能力,卻是很不合格。他明白自己這方面不行,又怕耽誤時間,只得向李隆基彙報。李隆基知道他的能力,也沒有過多為難他。只讓他慢慢處理,不要着急,實在不行等姚崇回來再處理。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2張

幾天後,姚崇回來,他面對堆積如山的公務,只用了兩個時辰就完全已經清理完畢,搞得盧懷慎驚訝得説不出話來。中書舍人齊澣評價他,“大人乃救時宰相也!”自然,盧懷慎也只落得個“伴食宰相”的名聲。

齊澣説這話是有道理的。他經常扮演救場的角色,很多事情其他人搞不定,他都能在關鍵時候,從容地處理完成。但在姚崇為相的四年中,除了《十事要説》外,史書沒有記載他有什麼創新的治國策略。

姚崇在京城沒有住宅,寓居在罔極寺中,因瘧疾卧牀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數十人,前去探病,每遇軍國重事,都命黃門監源乾曜去徵求他的意見。後來,唐玄宗採納源乾曜的建議,命姚崇搬入四方館居住,並准許他的家屬侍疾。李隆基離不開姚崇了。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宂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但是,姚崇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得很差勁。他的兒子經常找同在宰相班子成員的魏知古(兼任吏部尚書)為他的好朋友要官做。特別是魏知古奉命在洛陽選拔官員,而姚崇卻派魏知古的下級禮部侍郎宋璟對選拔官員進行最終的審查,這讓魏知古很不爽。於是他找李隆基告了姚崇一狀,説姚崇的兒子找他要官。

李隆基知道後,於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免去姚崇所有官職,但看他曾經有功於社稷,給了他開府儀同三司的顧問頭銜。但李隆基並沒有徹底冷落他,他雖將姚崇罷相,但對他仍極為尊崇,讓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專門徵詢他的意見。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七十一歲的姚崇去世,死前推薦宋璟接替自己的職位。值得一提的是,姚崇的幾個兒子在天寶元年(742年)被李隆基或殺或貶,姚崇的溺愛子女的弱點沒有突破他自己的侷限。

萬眾景仰的開元盛世,其根基就是姚崇的《十事要説》打下的。毛澤東曾評價《十事要説》,“如此簡單明瞭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二、宋璟:剛正而又親切的守文宰相

姚崇卸任後,接替他的是宋璟。宋璟更加耿直。他曾經冷落過張昌宗和張易之,對抗過武三思,得罪過太平公主。

由於他一身正氣,宋璟多次遭到貶黜。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宋璟從遙遠的廣州(時任廣州都督)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3張

李隆基從宋璟的身上看到了當年魏徵的影子,開元盛世的形成,以姚崇《十事要説》為基礎,以宋璟的諍諫之風為依託形成的。帝國在這位良相的治理下,穩步向最輝煌的時刻邁進。

宋璟開始了宰相生涯,他依然奉行和延續姚崇的治國方略。他不賞邊臣,《資治通鑑》記載,宋璟由於李隆基喜歡獎賞軍功,怕那些好戰的邊臣們心存僥倖的念頭,進而會在邊境上尋釁滋事,所以故意壓低了對邊將郝靈荃的獎賞。所以宋璟不會獎賞邊臣,以便抑制武將們通過戰爭滋生野心和權力。

但是,景雲元年(710年)開始,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官職—節度使的雛形。景雲二年(711年)節度使成為正式的官職。在宋璟看來,如果不對節度使加以節制,很可能會成為帝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可惜宋璟只能掌管生前的事情,後來那個雜胡出身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率15萬鐵騎南下的時候,大唐帝國的領導們才意識到,他們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給與了節度使過高的地位和自主權。

處理完邊臣的問題後,宋璟把目光轉向了朝廷內臣。宋璟發現,那些不該身居高位的人,卻坐在了高位之上,這對大唐帝國盛世的繼續前進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他首先拿姜晈、姜晦兄弟開刀。他們的父親姜行本曾跟隨李世民徵高句麗,後來戰死。李世民非常哀痛,親自寫詩祭奠。有這樣的背景,加上姜晈很早就跟隨李隆基,並參與唐隆政變和誅滅太平公主集團,可謂有功人員。但他們不像劉幽求、鍾紹京那樣功勛顯赫,故李隆基並沒有把他們怎麼樣,姜晈被任命為太常卿,姜晦被任命為吏部侍郎。

宋璟上書陳述姜晈、姜晦二人才能低下,不配身居該職。開元五年(717年)七月,李隆基下令剝奪他們的官職,但給與的待遇保持不變。

王仁晈是李隆基的岳父,開元七年(719年)四月病逝。其子王守一請求將其老爹的墳頭抬高到五丈二尺(大約17米高)。按規定,一品大員的墳頭不得超過一丈九尺。宋璟敏鋭地發現,這不僅是墳頭抬高的問題,而是意味着外戚的地位得以上升。從武則天到中宗李顯,重用外戚的後果是什麼,宋璟心裏很清楚。

他對李隆基説:“昔日太宗嫁女,其規格超過長公主(皇帝的姐妹),魏徵就以此為諫,太宗虛心接納了魏徵的勸諫,事後長孫皇后誇讚魏徵。反觀韋庶人(就是韋太后,中宗的妻子),妄自尊大,將其父墳頭抬高,號稱‘酆陵’,最後韋庶人的下場您不知道嗎?”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4張

三天後李隆基駁回王守一的請求,對於親身平定外戚之亂的李隆基,他心裏也很清楚。

《新唐書·宋璟傳》記載,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而宋璟則是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宋璟不賞邊臣,限制內臣,不僅是深謀遠慮,而且堅持原則。

開元七年(719年)十一月,李隆基下詔擢升岐山縣令王仁琛為五品官,原因是王仁琛曾是李隆基東宮的幕僚。宋璟據理力爭,最後王仁琛的五品官職被取消。

當初,李隆基只是李旦的第三子,李旦長子李成器放棄太子身份,且李隆基參與唐隆政變,因有功才被立為太子,李隆基很感謝哥哥,因此和李成器的關係很好,對於李成器的要求,李隆基沒有拒絕過。這次寧王李成器替一個打掃祭廟的清潔人員謀一個小官。可宋璟一看,非常惱火:一個寸功未立且沒有能力的人,還想做官?宋璟沒有直接向李隆基表示拒絕,只説,這種小事皇上最好別管了,他會將情況反映給吏部,由吏部核准。

李隆基大笑起來,他知道清潔工人做官沒戲了。李隆基暗暗慶幸,自己選擇宋璟沒有錯,因為他沒有私心,他是在維護公平與正義。為此,李隆基賞賜宋璟一雙金筷子,寓意深刻,意思是宋璟像金筷子一樣又硬又直,而且人格閃閃發亮。

宋璟也有弱點,那就是他對經濟工作不是很在行。曾經為江淮地區的惡錢(質量偽劣的錢幣,但不是假幣)明令禁止,搞得當時貨幣流通大為減少。於是很多彈劾宋璟的奏章遞到了李隆基面前。

開元八年(720年)正月,宋璟結束了他的宰相生涯,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但在李隆基心裏,宋璟地位依然很重要,宋璟的任期也是四年。

李隆基和宋璟等重臣連續保持了穩定的關係,這不僅使得寒門士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也使得整個社會表現出積極樂觀,剛健進取的人文氛圍。

宋璟後來任尚書右丞,開元二十年(732年)申請致仕。值得一提的是,宋璟的子女也跟姚崇一樣,很不成器,但不影響宋璟本人一生的光輝。

宋璟歷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李重俊)、唐玄宗五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三、張説:三起三落始終堅持的文治宰相

宋璟之後,帝國依然在繁華盛世上繼續前進。由於很難再找到像姚崇、宋璟那樣獨立勝任的宰相,李隆基只好退而求其次,恢復“羣相制”。

但自從張嘉貞和源乾曜擔任宰相以來,李隆基發現這兩個人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因此行政效率很受影響。張嘉貞和源乾曜性格完全不一樣,一個作風潑辣,愛出風頭,很多事情不顧源乾曜的感受;一個性格內斂,凡事忍讓。照此下去,朝廷肯定回亂成一鍋粥。李隆基對此大傷腦筋。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5張

大臣王毛仲提醒李隆基,何不啟用曾是宰相班子成員,如今在北部鎮守邊疆的張説呢?李隆基立即照準,讓張説來到京城。

張説,曾經是李隆基的老師,文武雙全。曾經因為功臣的身份被李隆基外貶,如今時過境遷,為了延續帝國的盛世局面,張説早已不再是李隆基忌憚的功臣。開元九年(721年),在很快平定党項人的叛亂後,九月回到了長安,回到了朝廷。

張説回到朝廷,確實沒有讓李隆基失望。他施展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軍事才能,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意見:

裁撤邊軍二十萬,因為兵貴在精而不在多,裁撤的兵士回家務農,可以增加國家的賦税;改革京師的府兵制,因為京師衞軍貧困,還要服各種勞役,出逃現象嚴重,且待遇極差。建議重新招募強壯的人,提高衞軍待遇。張説的兵制改革目的就是使兵、農分離,也就是軍隊職業化,這在當時是很好的做法。只可惜正是因為職業化軍隊,在後來把大唐搞得天翻地覆。

開元十一年(723年)四月,張説上疏請求李隆基效仿太宗建立文學館。李隆基下令成立麗正書院,網羅了不少人才,最為著名的就是寫下《回鄉偶書》的賀知章。

賀知章生性豁達,很受各種性格、各個階層的人歡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官至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

賀知章寫過的《回鄉偶書》實際上有兩首,除了我們熟悉的那首外,以下這首更能表現了賀知章高超的作詩技巧: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張説開始大展拳腳,李隆基對他非常信任。但是,另一位宰相張嘉貞很是看不順眼。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6張

兩人曾經都在兵部任過職。張説是兵部侍郎,張嘉貞是兵部員外郎。換句話説,那個時候張説是張嘉貞的領導。但從時間順序來看,張嘉貞比張説先進入宰相領導班子,張嘉貞從資歷上説,又是更勝一籌。兩人的矛盾開始公開化了。其標誌是對裴伷先的用刑問題上。

裴伷先是唐朝宰相裴炎的侄子,裴炎因為屢次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被殺,裴伷先受到株連。被髮配到嶺南。李丹第二次當皇帝后,念及裴炎功勞,啟用裴伷先。但裴伷先道德水平低下,幹了一些不法之事,開元十年(722年)因受賄被李隆基下到大獄。

張嘉貞認為裴伷先犯法應嚴肅處理,為了警示後人,須對裴伷先廷仗。而張説認為士可殺不可辱,不能把裴伷先當做小吏看待,主張流放就行。張説進一步認為,沒有人能永遠在高位上,現在是打裴伷先,以後就可能打到我們身上,我不是為裴伷先開脱,而是為天下所有官員開脱。

張説開始轉動腦筋,面對張嘉貞的咄咄逼人,他下決心要把張嘉貞踢出宰相班子。他很快找到了機會。

開元十二年(723年)正月,李隆基前往幷州(今山西太原)視察。幷州的旁邊是張嘉貞的弟弟張嘉佑的地盤。趁着李隆基高興,張説指使人彈劾張嘉佑在職期間貪污受賄,應予嚴懲。張説是為了張嘉佑而牽連到張嘉貞,卻不料張嘉貞親自找到張説求救。

張説出了個歪主意,説只有你張嘉貞脱掉官服,穿上老百姓的衣服站在朝堂門口,等候李隆基的處分。可是,李隆基卻真的認為張嘉貞有問題,其結果是張嘉貞的宰相生涯終結。開元十一年(723年)二月三日,張嘉貞被降為幽州刺史。直到此時,張嘉貞才明白是張説搞的鬼,心裏恨得牙癢癢的。

開元十二年(724年)十二月,張説向李隆基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李隆基採納。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十一日,經過一年的準備,李隆基帶領文武百官從東都洛陽前往泰山,十一月六日到達泰山。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7張

部分陪同李隆基這次封禪的官員得到了升官的回報,且大都是張説的親信。而在泰山腳下等候的另外一部分官員卻沒有得到利益回報。他們不敢把矛頭指向李隆基,這樣張説就成了眾矢之的。

時任中書舍人的張九齡就提醒過張説,但張説不以為然。直到遇見了強大的對手宇文融。

宇文融善長理財。他曾成功地解決了治理農民的流亡問題。李隆基擢升他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張説是他的上級。宇文融上升太快,讓張説倍感不悦。宇文融上書説吏部選官存在問題,即便張説沒有徇私舞弊,也應該負有領導責任。可宇文融並沒有成功,但張九齡依然提醒張説要注意宇文融的動作,可張説認為,宇文融根本無法與他相比,他不是宇文融可以撼動的,他把張九齡的話依然當成了耳旁風。

宇文融並不善罷甘休,他拉攏御史大夫崔隱甫、御史中丞李林甫,他們三個人開始了再次對張説的反擊。

《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記載:時人謂之林甫口有蜜,腹有劍。意思是李林甫嘴裏説得比蜜甜,心裏卻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四日,李隆基和張説因為人事任命問題發生矛盾後不久,宇文融三人上疏説,張説曾把一個叫王慶的術士拉到家裏占卜星象,且奢侈過度和接受賄賂,引起了李隆基的猜疑。他暫時將張説下到大獄,思考如何發落張説,因為他對張説依然有種別樣的感受,何況李隆基並沒有忘記張説的功勞。

近侍宦官高力士告訴李隆基,在牢房裏,張説蓬頭垢面,用瓦罐吃飯,李隆基心裏充滿了憐憫之情。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十二日,張説被解除中書令之職,宰相生涯就此結束。張説被罷政事後,就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職。唐玄宗不許,並且在遇到軍國大事時,仍舊派人去詢問他的意見。由於宇文融三人繼續攻擊張説,開元十五年(725年)二月二日,為徹底結束這場紛爭,李隆基決定各打五十大板,勒令張説致仕退休,宇文融外貶為魏州刺史。可怕的李林甫和頗具張説風範的張九齡逐漸走向前台。

張説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説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成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

四、張九齡:敢於直諫不畏權貴的詩人宰相

張九齡(673年~740年),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8張

在母喪回家守制之前,張九齡的仕途很是順利,因為他遇到了賞識他的宰相張説,全憑張九齡的文采,張説稱他為“後來詞人稱首也”,張九齡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開元十八年張説病逝後,張九齡正好因母喪回家守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張九齡剛剛回到朝廷。同年四月,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令,裴耀卿為侍中,此時,那個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李林甫也被充實進了宰相領導班子。只是張九齡絕不會想到,他的第二次仕途之路,就斷送在這個李林甫手上。

李林甫沒什麼文化,但是擅長巴結權貴。自上次與宇文融一起擠兑張説之後,他顯得很是平靜。其實,他這段時間一直在朝廷中尋找權貴寵臣作為自己的靠山,以便自己能夠進入宰輔大臣行列,他對權力的渴望無休無止。

李林甫除了巴結姜晈、源乾曜等人外,更是義無反顧地投靠武惠妃。從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李隆基因為王皇后無子被廢后,到開元十四年(726年)為止,武惠妃繼續深得李隆基寵愛,但李隆基從未將武惠妃立為皇后,除了大臣們反對之外,這也可能是李隆基對結髮妻子的心裏一種愧疚的原因。

但李林甫看重的是武惠妃那強勁的枕邊風,而武惠妃也利用李林甫作為立她兒子為太子的重要支持力量。李林甫又得到了當時宰相韓休的支持。李林甫曾答應武惠妃,協助她的兒子當上太子,所以李林甫的宰相之路絕不會平坦。因為,無論從資歷還是職位,李林甫只能在張九齡面前裝孫子,但他暗暗發誓他終將成為人人稱羨的大人物。

我們知道,張九齡當初是站在張説這邊的,而李林甫當初和宇文融一起拼命整垮張説,所以張九齡和李林甫從沒有進入宰相班子之前矛盾就已經形成了。張九齡根本瞧不起李林甫這種人,但李隆基看重的是李林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張九齡在李隆基心裏的位置非常重要。李隆基曾經評價張九齡説:“其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9張

張九齡自負與清高。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幽州長史張守珪在邊境上打敗契丹人,並將其國王屈利和大將可突幹斬首,並向朝廷報捷。李隆基想任命張守珪為宰相,遭到張九齡的反對;即使只給張守珪宰相頭銜,張九齡也不答應。張九齡説:“剛剛打敗契丹人就封張守珪為相,那如果將契丹和奚全部滅掉,陛下又該怎樣封賞張守珪呢?”李隆基無話可説。

此時的李隆基已經整整50歲了,他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那就是,年輕時打拼,中年時享受成果,晚年時回憶美好。長期的富足和四海昇平的歌聲讓他漸漸麻醉,出現了自大的狀態。李隆基被張九齡拒絕,心裏也有點不痛快。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張守珪手下一個將領在討伐契丹中冒進中了埋伏,損兵折將。作為領導,張守珪要求殺了這名將領,臨刑前這傢伙大喊:“將軍難道不想滅掉契丹和奚了嗎?怎麼能殺掉我,讓契丹高興呢?”張守珪動了惻隱之心,將這名將領交給朝廷處理。

這名將領就是安祿山!

張九齡知道這件事後,力主殺掉安祿山,並舉出了很多必殺的理由。並特別指出,看安祿山的面相,就有造反的跡象,如不殺他必然禍國殃民。

可是李隆基沒有聽進去。由此造成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李隆基也錯過了挽救大唐國運的絕好機會!

這是李隆基第一次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勸告。對於李林甫來講,他發現皇帝對張九齡已產生反感情緒。但他不敢妄下結論,而是採取繼續試探的方法,來摸清皇帝的真實想法。

李隆基在東都洛陽呆得太久了,當天夜裏寢宮就發生奇怪的聲音,搞得李隆基一夜沒睡好覺。於是他決定回到長安,大家計劃二月初啟程。可李隆基決定要立即返回長安。

張九齡和裴耀卿聞知,勸告李隆基説,眼下正是農忙收割莊稼季節,大隊人馬一路行進肯定會踩踏莊稼,農民收成不好,就會影響國家税收。李隆基聽了,心涼了半截。他想,為什麼我辦件事怎麼總會遭到張九齡的反對?李隆基一臉尷尬地説:“此事改明日再議吧。”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10張

這一切都被李林甫看在眼裏。當大臣們陸續退出朝堂後,李林甫一人卻直奔皇帝李隆基的寢宮。看到皇帝愁眉苦臉的樣子,他給皇帝出主意説:“陛下,張九齡和裴耀卿不就是怕大隊人馬返程踩壞莊稼嗎?這個好辦,陛下可以立即回長安,踩踏莊稼造成的損失,就以免除百姓一年税收來彌補,這不兩全其美嗎?”李隆基眼前一亮,這可是個好主意啊。李林甫又賣乖又是埋怨地説:“其實張中書也是好意,不過作為宰相應該更多地為陛下分憂啊,而不僅僅是反對!”李隆基含笑讚許,由此李林甫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陡然上升。

十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回到長安,至此再沒有到過洛陽,直到他去世為止。

後來李隆基看到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嚴於律己、治下糧草豐足、武器裝備精良,就要將其提到尚書級別,又遭到了張九齡的反對。張九齡的理由很簡單,作為地方軍政長官,管理好治下本是分內的工作,不值得破格提拔。如果各地長官都將地方治理得很好,豈不都當尚書?李隆基聽了長久不語。

看到皇帝尷尬,李林甫站出來喊道:“牛仙客有當宰相的才能,認命他為尚書有何不可?九齡乃是書生,實在不通大體!”張九齡這才發現,今天李林甫態度很強硬。李隆基不想丟張九齡的面子,只好同意第二天再議。結果第二天張九齡依然固執己見,搞得李隆基下不來台。他挖苦張九齡説:“你嫌牛仙客出身低微,而你就是名門望族嗎?”張九齡出生在南嶺以南的韶州,那裏當時也是偏遠之地,張九齡無話可説,李隆基這次沒有給張九齡面子。

太子李瑛是李隆基與趙麗妃所生,但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原因是李隆基寵愛武惠妃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李瑛滿腹牢騷,就在諸皇子中找志同道合的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排遣心中的抑鬱。三個孩子本來年輕,情緒有些激動,因為他們也不受武惠妃待見。李隆基知道後,決定廢掉李瑛的太子之位改立李瑁。張九齡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反對,並舉出隋文帝立楊廣導致太子楊勇後來被廢被殺的事勸阻。李隆基也清楚太子陰謀結黨不足為信,儘管李林甫説立太子是皇帝的家事,李隆基也沒有正面迴應。

張九齡知道李林甫沒有皇帝的撐腰,李林甫現在也不敢如此強硬和囂張。從張守珪事件到廢太子事件,張九齡感覺皇帝逐漸在疏遠他。嚴挺之為人正派、忠誠,他想讓他的好友中書侍郎嚴挺之進入宰相班子,但以現在他的能力,恐怕已經是不行了。他試圖與李林甫和解,並讓嚴挺之去拜訪李林甫,以便拉好關係。可是,李林甫立即向李隆基報告了這件事。在李隆基看來,這是大臣們的結黨營私行為,這是皇帝最怕看到的!

盤點唐朝開元年間四位著名宰相,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11張

不久,張九齡被罷相,後又貶為荊州長史,一直到他去世之時,再也沒有回到長安。

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後記:

姚崇、宋璟、張説、張九齡是唐明皇開元時期的四位重要宰相,他們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和鞏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華,更展示了他們卓越的能力。司馬光評價説:“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説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他們對於唐代歷史的發展甚至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貢獻,永遠載譽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