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伯温功勞很大,為何只被封為誠意柏伯呢?

劉伯温功勞很大,為何只被封為誠意柏伯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伯温名氣和功勞都非常大,但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劉基僅封為誠意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既然朱元璋對劉伯温沒有那麼重視,自然也不會閒的無聊到去殺劉伯温的地步。那麼劉伯温是怎麼死的呢,我們還是看看官方給出的信息。據《明史》的記載:

“洪武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為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為誠意伯。明年賜歸老於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根據《明史》的介紹我們瞭解,劉伯温是公元1370年被封為誠意伯。僅僅在朝中一年,就被朱元璋送回家養老了。劉伯温因為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料事如神,立了不少功勞。回家後隱居山林,從不説自己的功勞。在1375年生病去世。死的時候六十五歲。

因此,劉伯温是病死的。否則以朱元璋的殺功臣如麻的性格。反正已經殺了那麼多功臣,如果他真的殺了劉伯温,根本不會掩藏殺劉伯温他殺劉伯温的事實。所以説,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温。

劉伯温功勞很大,為何只被封為誠意柏伯呢?

但劉伯温在民間的名聲那麼響,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怎麼會只封一個區區的誠意伯!還有也是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認為劉伯温是朱元璋殺的呢,這中間會不會有什麼隱情,今天我們就藉助於史料,來分析一下。

1)蓋世奇才劉伯温!

劉伯温於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據説劉伯温天資聰穎,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妥妥的一個超級學霸。劉伯温閲讀速度極快,據説可以七行一起讀,記憶力超羣。因此像劉伯温這樣的神童,肯定一早就名聲在外。劉伯温十二歲那年就中了秀才。

這樣的劉伯温肯定在讀書的路上勢不可擋。據説非常難的經書,劉伯温只讀兩遍就會背誦。所以當劉伯温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讀書破萬卷了。對經史子集無一不通。並且已經跟隨好幾個大師學習過。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已經超越了很多大師。

公元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温長途跋涉,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到元大都去考試,一舉高中進士。不過在當時黑暗的現實中,劉伯温考中了也不怎麼想做官。所以劉伯温就在家裏待了三年,邊讀書邊思考,自己在這樣一個亂世,該做什麼樣的事情,過什麼樣人生。

直到公元1336年,在家讀書思考三年的劉基才出來做官。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劉伯温已經思考清楚了。在貪官成羣,惡霸橫行的元代末年,劉伯温竟然做出了絕不隨波逐流的決定。他在江西高安做縣丞(正八品),的日子裏,他不畏權貴,秉公執法。

他發現當地的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伯温非常氣憤,他明察暗訪,掌握真實證據後,對這些惡霸賦予嚴懲。很快劉伯温因為剛正不阿,收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豪紳對劉伯温恨之入骨,想法陷害劉伯温。最後,劉伯温無可奈何的辭官回鄉。

此後的日子裏,劉伯温就一直都是這樣的節奏。被元代任命一個官職,劉伯温去做一段時間,得罪了一大票豪紳權貴,然後就回家了。過一段時間,又被起用,又得罪一批權貴,又回家了。劉伯温就這樣循環,但始終不改自己的志向。

劉伯温雖然在每一個地方任職時間很短,但他能很快抓住癥結,快速的解決問題,贏得老百姓的愛戴。以因此劉伯温雖然經常被辭退,或者自己辭官。但官職還是越做越高。名聲還是越來越響。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手下的人陸續攻佔了浙江的一些地方。朱元璋也聽到了劉伯温的大名,因此在1360年,朱元璋把劉伯温請到南京,虛心請教天下大事。

劉伯温看朱元璋是一個明主,就給朱元璋分析天下大事。劉伯温就當前朱元璋遇到的問題,給出朱元璋兩條建議:

第一,先滅陳友諒,再打張士誠!

劉伯温讓朱元璋不要兩線作戰。要集中目標打擊一個敵人。根據張士誠和陳友諒的特點,做出了先打陳友諒的建議。

第二,脱離當時朱元璋名義的領導“小明王”韓林兒,開始大張旗鼓的自立勢力,並且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劉伯温的這兩條建議,讓朱元璋非常高興。從戰略上指明瞭未來的方向。因此朱元璋發現劉伯温不同於一般的儒生,劉伯温是一個天下奇才。

2)劉伯温的神機妙算!

朱元璋比劉伯温小十七歲。朱元璋出生於公元1328年。在劉伯温和朱元璋見面的時候,劉伯温已經49歲了,而朱元璋才32歲,恰好是一個開拓進取的年紀。所以朱元璋和劉伯温的組合恰好能互相彌補缺陷。

朱元璋和劉伯温是制定了先陳友諒,後張士誠的策略。但當陳友諒來的時候,朱元璋的手下還是都被嚇到了。公元1360年,當朱元璋和劉伯温君臣風雲際會之時,陳友諒誘殺他的頂頭上司徐壽輝,開始稱帝。

稱完帝后,陳友諒立刻起兵60萬攻打朱元璋。朱元璋這時候能聚集的兵力根本不到20萬,因此朱元璋的部下都有點膽怯。陳友諒為什麼這時候要大舉進攻朱元璋呢?説白了就是轉移注意力。作為部下殺了自己的上司,取而代之。會有什麼後果?

也就是説,陳友諒的部下也盯着陳友諒,説不定在後面磨刀霍霍。這時候沒有謀士的陳友諒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軍功,告訴他的手下,他是天才的軍事家,誰打他的注意就是自取滅亡。

博覽羣書的劉伯温看的非常清楚。因為當年的李密就是這樣乾的。隋朝末年,瓦崗寨的李密殺了大頭領翟讓,急於樹立權威的李密強攻洛陽的王世充。惋惜的是,沒有攻下來。然後瓦崗寨分崩離析,李密投降了李淵,後被殺死。

當陳友諒的軍隊氣勢洶洶的來的時候,朱元璋的部下勸朱元璋投降。只有劉伯温不吭聲。朱元璋瞭解劉伯温肯定有主意。只是這麼多人主張投降,他一個新人不敢説。

於是,朱元璋把劉伯温叫到內室,就問劉伯温有什麼意見。劉伯温説了三點:

第一點,陳友諒殺了徐壽輝,肯定部下里面已經軍心不齊了,這樣的部隊肯定沒有戰鬥力。雖然有六十萬人,不足為慮。

第二點,陳友諒要想維持住他的軍隊,只有用傾國的兵力打一個勝仗。所以陳友諒只能勝,不能敗。所以陳友諒必然會想盡辦法打勝仗。只要敗了,陳友諒就完了。

第三點,既然陳友諒那麼想贏,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利用陳友諒的降將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趕到江東橋。我們只要在這裏設伏,陳友諒必然大敗。只要他一敗,就會馬上土崩瓦解。

朱元璋還有點疑惑:“陳友諒多疑,如果他不來怎麼辦?”

劉伯温微笑:“如果是真的,陳友諒不就很容易拿下南京了。這樣的好事他肯定要賭。最重要的是,他太想贏了!”

果然,陳友諒禁不起不勞而獲的誘惑,還是帶兵來到江東橋,結果被朱元璋殺的大敗。而陳友諒的後來也如劉伯温預料一樣,大敗而後軍心渙散,於1363年被射死在鄱陽湖。

消滅了陳友諒,朱元璋的腰桿一下子硬了起來。有了劉伯温,朱元璋的好處絕不只這些,劉伯温帶來全新的管理。

3)劉伯温,一流的管理大師!

不管是朱元璋的部隊,還是陳友諒的部隊,或者是張士誠的部隊。這些草莽英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部隊的約束不嚴。而劉伯温博覽羣書,對歷史瞭如指掌,對創業的團隊管理非常精通。

朱元璋非常有才華,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一流。但朱元璋為人比較殘忍,動不動就殺人。我們從後期他殺功臣毫不手軟,甚至很多案子牽連都幾萬人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心是鐵的,殺人對他來説,根本不算什麼。但對老百姓來説,殺人會讓人心離散。

因此劉伯温第一個要糾正的就是,朱元璋的殺人問題。朱元璋生性多疑,如果劉伯温明着勸阻,不但不會起到效果,説不定劉伯温自己還會有性命之憂。

所以對百姓憐惜的劉伯温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天意來解決。朱元璋雖然狂妄自大,但他也是敬畏老天的。

公元1367年,熒惑星出現在心宿的位置,按迷信的説法就是會有兵災禍亂,這時候劉基就請朱元璋下詔罪己。而後天氣大旱,劉基順勢請求處理久積冤案,對老天非常敬畏的朱元璋,立刻命令劉基去重新審理冤案,果然沒有多久,大雨也就從天而降。

這時候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而朱元璋這時侯偏巧正要處決囚犯,就不同意劉基的建議。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就將他昨天晚上做夢告訴劉基。

而劉基聽後高興的説:“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果然三天之後,海寧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

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温是用這些所謂的天象來勸説朱元璋不要草菅人命。也就是説,劉伯温精通天文。但這些不靠譜,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天象也未必百分之百準確。

一方面想法設法讓朱元璋少殺,另一方面就是劉基嚴肅法紀。因為只有法律完善了,才能避免草菅人命。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但在推行法治的過程中,劉伯温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人。他的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就是這樣,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劉伯温真是有點“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在制定和執行法律的過程中,中書省都事李彬因為貪贓枉法,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和李彬關係極好,因此請求劉伯温從寬發落。

劉伯温一輩子就是牛脾氣,肯定不會給李善長面子,他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這一次就徹底的得罪了李善長。這對劉伯温來説,非常不利,因為李善長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這淮西集團。

淮西集團最大的老闆本來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已經是皇帝了,就由李善長代管。而胡惟庸就是淮西集團的鐵桿之一。

李善長覺得劉伯温駁了他的面子,因此就參奏劉伯温壇土遺下殺人,而朝中對劉伯温不滿的人蜂擁而上,一起參奏劉基。

而恰好當時天下大旱,朱元璋就讓大臣發表意見。這時候劉伯温還是靠天象説話。本來以為是萬無一失。因此他説:

“死亡的將士,將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户,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

但惋惜的是,這次沒靈。一滴雨也沒有下了。朱元璋大發雷霆。但非常奇怪的是劉伯温的妻子去世了,劉伯温也趁勢向朱元璋告假,回家了。

4)劉伯温才是導致朱元璋廢相的人!

對於象劉伯温這樣的人,只有有用的時候才會被朱元璋想起。不久,徐達領導的定西之戰失利,朱元璋這才請劉伯温回來商討對策。對劉伯温的父親開始封爵。而李善長也倒黴回家了。

這時候可以看出劉伯温的氣度。劉伯温替李善長説話。朱元璋非常驚奇,對劉伯温這時候維護李善長有點不理解。劉伯温這時對朱元璋解釋:“李善長雖然有過失,但他功勞大,有威望,能把終將捏合到一起,對我們目前的局勢很重要!”

朱元璋這時候感歎的説:“他幾次三番的加害於你,你還能設身處地的為他着想,我想用你替代他!”劉伯温馬上扣頭説:“不行,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從劉伯温這就話來看,丞相就像一個房間的大梁,如果大梁不夠結實粗大,就撐不起大房子。

劉伯温功勞很大,為何只被封為誠意柏伯呢? 第2張

而後來劉伯温又對自己不能做丞相更進一步做了解釋,就是劉伯温做事太認真,眼睛裏揉不得沙子。因此不符合做宰相。

我們看劉伯温的一生就是這樣,當不到一年官就回家了,再出去又沒幹幾天又回去了。就因為劉伯温做事不徇私枉法。為了執法對任何人都不留情。特別是最後得罪李善長,更是讓整個淮西集團對他不滿。

很多人都以為劉伯温非常聰明,這樣聰明的人應該在官場混的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但恰好相反,聰明的劉伯温偏偏要秉公執法,這一點跟諸葛亮非常像。因為他們才真正明白,法律才是讓一個王朝長治久安的基礎。惋惜他們的苦心沒人能懂。而在皇權時代,特權無處不在。

但他們仍然有自己的堅持,這就非常珍貴。如同孔子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劉伯温並沒有因為自己聰明,而耍小聰明,而堅持大道理。別的人可能看不出來,朱元璋一定看的懂。因此朱元璋不可能殺劉伯温,因為他們是一路人。

劉伯温下面對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等人的議論,就是誰可以做宰相。朱元璋僅有的幾個人選都被劉伯温否定了。劉伯温原本可以不説,他説了,因為他想讓朱元璋找到更好的人。

但朱元璋的確找不到更好的人。所以他只有還是任用他們三個,結果果然如劉伯温預料的一樣。因此,朱元璋對丞相這個職位有了深深的忌憚。

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是不想讓宰相分權。我倒認為朱元璋翻遍歷史,結果沒有找到幾個好宰相。而朱元璋本人雄才大略,所以他以為他的子孫都是雄才大略。不要宰相,是不想養完全無用的權臣。惋惜的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權臣照樣有。而劉伯温就因為這些議論,而被心胸狹隘的胡惟庸惦記上了。

公元1375年,劉伯温生病,胡惟庸帶着御醫去給劉伯温看病,結果劉伯温一個月後去世。後世猜測,是不是胡惟庸懷恨在心,指揮御醫給劉伯温開假藥。故意弄死劉伯温。主要時間太巧了!

劉伯温確實是一個頂級的戰略家,並且深通人性。但劉伯温的偉大之處在於,雖然他聰明絕頂,但他從來沒有用他的聰明來為自己的官位謀利益,相反他堅持法治,堅持原則,為官清正廉明。這對劉伯温來説,非常不容易。

直到他遇到了一代明主朱元璋。幫助朱元璋制定戰略,成功的摧毀了看似強大的陳友諒,幫助朱元璋一統了南方。而在隨後的一統天下的部署中,劉伯温也是功不可沒。

但由於劉伯温堅守原則,不肯徇私枉法,因為殺了第一功臣劉善長的門下,遭到李善長的誣陷和報復。其實,還是李善長不夠聰明,如果他能看出來劉伯温其實在幫他,也就沒有滅門之禍了。

劉伯温拼勁全力想建成一個嶄新的大明,惋惜很多他的同事並沒有象他那麼想,反而把他當成敵人。因此胡惟庸帶御醫給劉伯温看病就成了最大的疑案。不瞭解劉伯温是不是死於胡惟庸之手。但劉伯温的偉大品質和堅持本心的一腔熱血,還是非常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