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是怎麼演變發展的?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是怎麼演變發展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的演變歷程是怎麼樣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樞密使這一官職:

樞密使官職簡介

唐永泰中始置內樞密使,為樞密院主官,由宦官任職,掌接受表奏及向中書門下傳達帝命。唐末,權力更大,至直接指揮公事,侵奪宰相權力。

朱温盡殺宦官,以其黨蔣玄暉為樞密使,始由士人任其職。朱温代唐,改樞密院為崇政院,用謀臣敬翔為崇政使。時崇政使之職在備顧問、參謀議,崇政使為樞密使,權同宰相。宋時樞密使作為樞密院長官,與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實則以宰相主政,樞密主兵。

樞密院長官有時為知樞密院事,簡稱知院。副職有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籤書樞密院事、中籤書樞密院事等。一般用文官。北宋時偶或由宰相兼任。南宋開禧後,宰相兼樞密使為定製。清常以樞密為軍機大臣尊稱。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是怎麼演變發展的?

樞密使的演變歷程

唐朝:唐後期最初的樞密使由皇帝近侍宦官擔任,經歷了五代樞密使改由士人充當並建立起日趨龐大的樞密院機構,總攬財權、政權、軍權,凌駕於三省之上,“是宰相之外復有宰相,三省之外復有三省矣”,基本上完成了由內廷向外朝的轉化,成為正式的決策機構。

宋朝:宋朝樞密院不設樞密使及副使時,其主官稱知樞密院事,佐官則稱同知樞密院事,或簡稱知院、同知院。宋朝,樞密院與中書省並稱“二府”,樞密使位高權重,雅稱為太尉,與中書省之同平章事合稱“宰執”;統帥全國軍隊。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同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同籤書樞密院事等。並且,其任職者由五代時的武將逐漸轉為以文官擔任,職權範圍逐步縮小。

遼朝:遼朝早期就與中原封建王朝有了接觸,太宗入汴後,沿置樞密使這一官職。世宗即位後,參用國俗,沿用中原五代樞密官制,與原有契丹官制相結合,始設北樞密使(契丹樞密使)和南樞密使(漢人樞密使),分主“蕃事”和“漢事”,北南樞密院的建制也隨之逐步完善起來,成為遼代最高朝官。

元朝: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定製, 在中書省之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其中吏、户、禮、刑、工五部之職掌略如宋、金,唯有兵部所掌特異前代,可見兵部所掌皆為政務,而元代之軍務則統歸樞密院掌之。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是怎麼演變發展的? 第2張

蒙古建國之初,由大汗及宗王各自統率軍兵,怯薛協助處理軍務,並無專設總領全軍的機構。元朝建立之後,沿宋、金舊制,於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設樞密院,專掌軍務。元代確有樞密院使其官。但這一職務不授於一般大臣,倒由皇太子領其虛銜,而握實權者,則是同知樞密院事、樞密院副使等官。

元代制度,管軍政及武器的官吏專由蒙古人任之,色目人已極少,而漢人、南人更是絕少,除非是極信任之人。元初(即至元元年至四年)趙壁與史天澤兩人任過短期的樞密院副官。

樞密院建置之初,以皇子真金為院使,其下僅置副使2人,僉書樞密事1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副使之上置同知樞密院事1人,僉書樞密院事之下,置院判1人,機構漸趨完備。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增置僉書樞密院事1人。次年,在同知樞密院事之上置知樞密院事1人,為該院之首官。此後,員額雖有增減,但設官則無變化。

元代的樞密院還有一些制度特異於前代的:即自置院之初,四宿衞(即四怯薛)即各派代表一人蔘預院議,四宿衞是皇帝身邊的護衞,因其承擔職務的重要,故參預樞密院議事,這是可以理解的。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以後中書省也派平章政事2人蔘決院事,其用意就不甚清楚了。《百官志》稱參預院議之平章為議事平章。這種制度至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00年)廢止。

樞密使是什麼樣的官職?樞密使是怎麼演變發展的? 第3張

設置樞密使有什麼意義?

從唐宋時期產生樞密使制度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加強的產物,也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其經歷了從內廷化向外朝化的轉變。從唐後期最初的由皇帝近侍宦官擔任,經歷了五代樞密使改由士人充當並建立起日趨龐大的樞密院機構,總攬財權、政權、軍權,凌駕於三省之上,“是宰相之外復有宰相,三省之外復有三省矣”,基本上完成了由內廷向外朝的轉化,成為正式的決策機構。

宋政府鑑於武將驕悍,逐步建立重文輕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擔任樞密使,實際上是繼承了五代以來的樞密使制度,徹底完成了樞密使從內廷向外朝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