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蔡倫既然已經改進造紙術 為何還是出現紙荒呢

蔡倫既然已經改進造紙術 為何還是出現紙荒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3.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以前,人們都認為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蔡倫並非是紙的發明者,而是造紙改進者。

1957年在陝西西安的西漢墓中發現了古紙殘片,1986 年發現於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葬的一塊紙質地圖殘塊,通過這些新的考古文物,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是,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

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蔡倫在造紙方面的貢獻,蔡倫之前的紙包括西漢的灞橋紙、居延紙等,屬於麻紙,粗糙,實用性不強,沒有達到社會化生產和大規模使用的標準。

而蔡倫改進的造紙術,使用樹皮造紙,使得古代紙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

蔡倫既然已經改進造紙術 為何還是出現紙荒呢

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載體和媒介,在紙出現之前,文化傳播的載體先後經歷了陶器、青銅器甚至甲骨文,後來人們往往用簡牘一類的東西來記載,用簡牘的話,寫的字比較大,而竹簡沉重,一篇簡短的文章往往就需要很多簡,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學富五車,講一個人出門的時候,用車拉簡牘,整整用了五車,其實,五車的簡牘也並沒有多少字,甚至不如現在一本書厚。

據説秦始皇每天批閲的簡牘重達一百多斤,紙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文化的推廣,帶動社會的進步。

蔡倫是東漢主管尚方的官員,屬於皇家監工,主要製造刀劍等物品,蔡倫當時對造紙術進行了革新,使得紙能夠大規模替代簡牘和絲綢等文字載體。

這也是為何直到三國時期,都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原因,蔡倫是在尚方改進的紙,改進出來的紙主要是用於皇室和朝廷,主要是高級麻紙和皮紙,在當時技術也不是特別成熟,因此造價特別高,根本普及不到老百姓的手中,在很多時候,簡牘依然是重用的文字載體。

蔡倫既然已經改進造紙術 為何還是出現紙荒呢 第2張

從一件事物的發展,到完全普及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可能東漢時期發明了紙,老百姓就能夠完全用得上。

當時的情況就好比現在,儘管電子文檔已經十分普及,但是紙製依然是重要的文字載體,並未完全取代。

中國古代造紙在南北朝時期取得了重要的發展,甚至完全取代了簡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用藤造紙,到隋唐初期,造紙技術逐漸成熟,極大地促進了隋唐文化的發展。

可以説,科舉制、印刷術、詩詞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紙的普及,然而唐朝廣泛使用藤紙,甚至導致古藤告急,造紙人為了造更多的藤紙,大量砍伐古藤,導致藤的數量下降,原材料越來越少,以致舒元輿有《悲刻溪古藤文》一文,以感歎刻溪幾百裏藤林的消失。

蔡倫既然已經改進造紙術 為何還是出現紙荒呢 第3張

最終導致紙荒的出現,在唐朝中期的時候,人們發現用植物的皮(富含纖維)作為原料,十分浪費,因此想到了用竹子來造紙,相對於其他原材料而言,生產速度快,原料更為充足,正是因為竹紙的發明,我國古代造紙術又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西方用竹造紙晚於中國一千多年。

到了宋朝時期,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更加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進步,紙徹底成為了老百姓能夠用得起的東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