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最悲慘的一個職業,祖祖輩輩只能做這件事,錢少艱苦

古代最悲慘的一個職業,祖祖輩輩只能做這件事,錢少艱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籠統描述古代職業的詞彙有不少,最典型的有三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360行。其中,三教九流代表的是30個職業,九流中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至於360行是一個代指,意為各行各業!

但如果翻開史書細觀,就能看到很多血淋漓的職業。士農工商等職業,只要機緣到了,還能改變自身的職業或命運。然而,有些職業卻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就只能做這件事,因為他們是“賤籍”,不在360行之內!

古代最悲慘的一個職業,祖祖輩輩只能做這件事,錢少艱苦

關於賤籍,重點可以關注這四點,(1)法律規定的社會等級,無法打破,改變命運,低賤身份代代相傳,(2)社會地位低於普通人,(3)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4)主要有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户、廣東疍(dàn)户等。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四點講述的這些賤籍,生活極其艱辛。然而,還有一種賤籍,卻可謂是最悲慘一種人。這一羣人做的東西,人人每天必須,造就了揚州淮安很多大富豪,卻不為人知,也不在360行之中!這就是“灶户”!

關於灶户,相關資料非常少,在百度詞條中,主要有這麼一句話:灶户就是中國舊時設灶煎鹽的鹽户,從史書上看,最早用這個稱呼的是在五代時期。也就是説,灶户是食鹽生產的從業人員。

漢武帝劉徹開始鹽業專賣之後,國家在鹽業上獲利無數,而因為壟斷也產生了不少大富豪。在這件事上,有二座城市不得不提,都在江蘇,一是鹽城,製鹽的城市,一是揚州,鹽業大亨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人人都需要攝入鹽分,必不可少,所以鹽業是一個不愁銷路的行業。按理説,灶户相當於“國營企業”的員工,生產的東西,各地都搶着要,因此灶户生活的應該很滋潤!

然而,大家眼前看到的繁華,卻看不到灶户的悲慘。在談及灶户如何悲慘之前,有一件事需要説明一下,在古代社會,中國沿海製鹽主要採取“煎鹽法”。至於曬鹽法,在明朝就有了,但直到清朝,主要還是“煎鹽法”。

古代最悲慘的一個職業,祖祖輩輩只能做這件事,錢少艱苦 第2張

自古以來,海鹽產區就流傳着這樣的民謠:“世上有三苦:燒鹽、打鐵、磨豆腐”。煎鹽法究竟有多苦呢?如果簡單而談的話,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需要注意的是, 時至清朝,灶户的艱辛毫無改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勢。

第一個,從食鹽生產過程來看,灶户的勞動量很大。有的學者考證,煎鹽灶户一年365日之中,幾乎無一日休息,全部都是工作時間。在這一點上,和其他賤籍區別不大。

第二個,從生活工作的環境看,灶户的環境太惡劣。大家都知道,所謂煎鹽,肯定是在大海邊,那麼暴風、海嘯、烈日等皆能成災,比如沖毀家園或生產場所等!而且,每天和鹽打交道,猶如在慢慢“醃肉”一樣,身體能好嗎?

第三個,鹽對身體的影響。比如,煎鹽的灶丁長期生活在灶火蒸烤的環境下,眼睛乾澀,視力嚴重下降,以至於灶丁的多有失明之疾;曬鹽的灶丁整修鹽灘,腿腳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之中,被海水腐蝕,多有殘疾。

第四個,官府和鹽商的盤剝。清朝高曰恭在《苦灶行》中描述,灶户辛辛苦苦生產的食鹽,其利潤幾乎全部為官府和鹽商所得,灶户辛苦一生,最終卻一無所有!所謂豐產之年勉維温飽,歉產之年更是飢餓連連。

綜上所述,基本上可以看到這麼一個灶户景象,大海邊的一些茅草屋,每天煮鹽,身體慢慢遭到“醃製”,卻依然無法確保基本的温飽!

需要説明的是,到了清朝初期,灶户生活沒有絲毫改善,相反變得更為悽慘了,主要有兩個原因:(1)清軍的屠殺和戰亂,導致食鹽需求大減,灶户賺的錢更少了,(2)清軍對灶户的搶奪,原本赤貧的灶户,再次遭難。

其中,在康熙前期,灶户日子最難過。1661年,康熙出台了遷海令,即沿海居民全部內遷50裏,後來是內遷80裏,上至遼東,下至廣東。這對灶户來説是個打擊,因為灶户煎鹽,離不開大海。所以,只能運海水去內地煎鹽!直到20多年後,灶户才恢復正常生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