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来源:历史百科网    阅读: 1.7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晋灭吴之战,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那些经历三国洗涤的战术大师们,依然为后人奉上了跨越三千里的联合军事行动,为往后千年北方势力统一南方提供了教科书式的指导战术。

晋灭吴之战,是一场几无悬念而又乏善可陈的战役,然而数十年前雄才伟略的魏武帝曹操的赤壁惨败,让晋人对伐吴异常谨慎。“狮子搏兔,必用全力”,晋国在此一战中体现完美的战争艺术,堪为后世表率。

晋朝对前朝赤壁往事有一番精准的总结:曹操当年南征,以单线为主,双方将兵力布于一个点上决斗,这样的局部战争会无限放大吴国水师的优势;而晋国在国力、兵力上的优势必须多路并进才能得以体现,同时多路并进也避免一点败,全局失的赤壁往事。

吴国的长江防线

在东吴与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上,人们常常认为,吴国与晋国的分界是长江天险。实则不然,吴抗魏、晋数十年,真正依靠的确是江北。

长江虽长,战争双方却无法随意渡河。要渡河先要有船,在内陆建船,当时人力无法支撑运船下水,江边造船对方必会骚扰。最恰当的办法就是在注入长江的大河中造船,渡江时从河中入江。

南方水网密布符合要求的水道很多,而北方在三国之时真正符合标准能走大军的只有两条水道,一条是汉江,一条是濡须水。汉江注入长江的交汇点,吴国在江北有夏口,江南有武昌,两座据点牢牢卡主了汉水入江通道。而濡须水北接巢湖,南入长江,且距离建业更近(当年孙权六征合肥就是为了全据濡须水道),在濡须水的入江口吴国有濡须坞(现现安徽无为县),防卫亦是密不透风。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北可进中原,退可守江的濡须水

在这两个入江口之外,北方还有一些小运河可以入江,但能走大军的在当时只有这两个。因此与其说东吴守江,不如说守的是江北这两处重要据点。

五纵落子,千里战火

为充分发挥晋国的兵力、国力优势,此时伐吴晋国出兵五路,这五路负责由北向南纵像逼近吴国领土。这五路从东向西绵延千里,他们分别是:

一、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从涂中出发,直接向建业(南京)以北进军,威胁南京的正北方长江。

二、安东将军王浑从巢湖进发,威胁濡须坞,并试图攻克现在马鞍山附近的采石矶。这是魏晋历代伐吴的核心路线,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三、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

四、平南将军胡奋 出夏口。

五、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也就是从襄阳到荆州的线路,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关口。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第2张

五纵一横,伐吴联合军事行动

有意思的是,这五路并没有统一的汇师点,如果战事顺利,五路大军又将如何将优势转移为胜势呢?

一箭穿心,史上最长距离的穿插战

穿插者,勇士也,通常是由敢死之士充任,他们负责擒贼擒王的突击战,所以务必疾如风,掠如火,从阴影中快速射出,否则一旦敌人有备,则穿插失败。

而这次负责“擒贼擒王”的穿插者,却是自三千里外出发,这一路,就是五纵之外的一横,是一场堂堂正正的阳谋,更是这场军事盛宴的点睛之笔。

这一路主将王濬,带领水师从四川入江,沿长江而下,由西向东,经过每一个纵路的进攻区,最后直抵建业。而统领水师的王濬实际上是听从五纵路的指挥官命令的,即到了哪一路的攻略区,即听从哪一路主将的将令。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第3张

王濬水师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下江南

王濬部从成都出发,入长江,在建平(现巫山县)破掉吴国的横江铁索后,顺江而下,直抵江陵,与五纵中最靠西的杜预部汇合,按计划王濬将自西向东配合纵向五路拔除整个吴国的长江防线,最后直抵建业。

但此时王浑部传来捷报,在长江北全歼了吴国丞相张悌部,张悌战死,获悉此变的杜预一方面继续领本部围了江陵,另一方面急令王濬绕过江陵,去协助下游的王戎、胡奋攻夏口、武昌二城。

晋灭吴之战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背后有何深意? 第4张

攻克二城后,王濬继续沿江东去,此时东吴大势已去,江北据点几乎全失,晋国十万水师已在长江耀武扬威而来,建业无险可守,于是吴主孙皓写好了降表送给了王濬与江北的王浑、司马伷。此时王浑正眼巴巴的在江北等王濬的楼船来接他渡江,前往建业受降,而王濬却用了一个再敷衍不过的理由回绝了——风利,不得泊也,说罢直抵建业,独享灭国之功。

攻克长江防线的战略之源

此时这场地跨三千里的六路伐吴战争目的基本已经结束,虽最后有二王争功的不和谐,但整体上是空前成功的,一横与五纵之间在空间和时机上的把握恰到好处,这在通信受限的古中国非常难得。

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吴国几代人的开发,南方虽已然富裕,但由于人口匮乏,战略纵深不足等问题,依然很难与北方抗衡。四川、两湖、赣江谷地、江东已成为南方四大战略地理单元,但是他们太分散了,北方势力很容易通过国力的优势来逐个击破。

一横五纵战略,实际上则是对南方势力的防御点的一场逐个剥离,未来这一套战术依然是南方势力头上的达克斯之剑,后来的南北朝、宋、蒙古人在对南方势力的征服过程中,都是在此战略的基础上做出各项变形,从而完成对南方的吞并。

而南方势力在未来千年难道只能战战兢兢的偏安割据吗?他们又能找到什么破局的妙法呢?如果说一横五纵是攻略南方的矛,那么东晋在淝水之战的战略则成为南方势力抵御北方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