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昇天

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昇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火箭是運載着衛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設備的助推器,它靠着燃料的巨大力量,將衛星等送上太空。“火箭”一詞既形象又生動,事實上,“火箭”在中國的歷史中,很早就出現了,不過囿於當時的技術,古時的火箭大多用於戰場,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改進,火箭成爲古代戰場上非常厲害的火器之一。

在明朝,曾經有人利用火箭的巨大力量,嘗試用火箭載人升空的試驗。可以想象,在當時技術條件下會是怎樣的結局。但這並不影響這個試驗的劃時代意義:這是古代利用火箭實現飛天夢的最初嘗試。

如今,隨着科技的巨大進步,古人的飛天夢得以實現,現在人們所稱的“火箭”,與當年的“火箭”在意義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火箭的歷史,也成爲古人智慧的見證。

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昇天

網絡配圖

1 南宋戰場上的火箭

在中國歷史上,“火箭”一詞很久就有了。“火箭”,最早見於《三國志·魏明帝紀》裴松之注引的《魏略》。魏太和二年(228年),蜀國諸葛亮出兵攻打陳倉,魏守將郝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桿靠近箭頭處綁縛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發射出去,用以縱火。火藥發明後,易燃物被火藥所取代,出現了火藥箭。這與如今人們所見到的用於發射衛星、宇宙飛船等設備的助推器有着根本的區別。

北宋是火藥和火器用於戰場的較早時期。在北宋以前,五代末期可能有的地區開始使用火藥,並製出初期的火器。北宋初期,由於作戰的需要,統治者對兵器製造極爲重視。除常規武器外,當時的火器主要是靠弓弩發射的火藥縱火箭和靠拋石機投出的各類火球(火藥包)。除了製造火藥武器,北宋還設“廣備攻城作”,管理火藥、猛火油等多個作坊。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一種能高飛的“起火”,它就是利用了火藥燃燒後的反作用力,這些“起火”類似於玩賞的火箭。南宋時期,特別是12世紀中葉,這項技術開始大規模用於戰場,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當時,由於宋朝遷都,汴京等地的一些火藥、火器作坊和工匠被金朝軍隊佔有,金軍反過來利用火藥攻打南宋。此後,蒙古人消滅了金朝,蒙古軍隊也掌握了火器技術。

在十二、十三世紀,南宋、金和蒙古三個政權相互交戰,彼此都使用火器。當時的一些主要戰場上,總是硝煙瀰漫、火光沖天。

據史料記載,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率水軍在採石鎮(今安徽省當塗北)附近的長江江面上與南宋大將虞允文指揮的水軍發生激戰。完顏亮在岸北先行搶渡,然後再拍軍隊渡江攻佔採石,然後舉兵到建康府(今南京)。不料採石的軍民在虞允文的指揮下,奮力應戰。宋軍將抵至南岸的金軍船隊七十艘攔腰切斷,用輕快戰船衝擊敵舟,使其沉沒。宋軍還從船上發射霹靂炮,致使對方傷亡很大。

這種武器由紙筒做成,內置發射藥和爆藥,並混有石灰屑。藥線點燃後,燃燒噴出火焰,借反作用推力將武器射向敵舟,然後引燃炸藥,紙筒炸裂後,石灰散發出大量的煙霧,使金軍睜不開眼。宋軍趁亂火燒其餘敵船,射殺有生力量,取得采石大捷。這種霹靂炮落到江面時,還可在水面上爆炸,這種武器實際上是火箭彈。

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昇天 第2張

網絡配圖

2 明朝發明“噴氣火箭”

明朝時期的火箭繼承宋、金、元火箭技術並將其發揚光大。明初,朱元璋就將火箭派上戰場,此後明軍有對火箭進行改進和創新。朱元璋及其繼承者都很重視包括火箭在內的火器,它們被稱爲“神器”,裝備在馬、步、水軍等常備軍中。而且,明代軍制至明成祖朱棣時更爲完備,設火藥局製造各種火藥,設兵仗局和軍器局負責製造各種火器,而神機營則負責操練軍士使用火器,內庫負責貯存武器。這些機構由內臣掌握,禁止泄露技術機密,京外衛所不得擅自制造。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率領軍隊在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軍隊作戰時,曾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明中葉以後,朝政綱紀不振,火器技術逐步外流,因而民間出現不少這類兵書。例如,夥龍緲、唐順之的《武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趙士禎的《衝器譜》、王鳴鶴的《登壇必究》、李盤的《金湯借著十二籌》、何汝賓的《兵錄》、茅元儀的《武備志》和焦勖的《火攻挈要》等書,這些書籍都對火藥、火箭、火炮等火器有詳細論述,並附有插圖。雖然火箭已在宋、金、元時用之於實戰,但對火箭有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及圖樣,還是從明朝開始的。

3 明朝用火箭載人昇天

明朝火箭多達幾十種,其中有戰時用的軍用火箭、信號火箭,也有民間用的娛樂火箭。在軍用火箭中,大體上可分爲四大類:單飛火箭、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多級火箭。

有意思的是,有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叫“萬戶飛天”,講的就是明朝時的故事。在後來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萬戶”,被稱爲是中國用火箭載人昇天的第一人。

15世紀,一位叫萬戶的 明朝官員手執兩張風箏,將自己捆綁在座椅上,椅後加裝47枚火箭,用蠟燭點燃火箭後升空,不幸的是,萬戶最終殞命。相較於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故事,萬戶的故事極具現實特徵。萬戶雖未成功,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被譽爲火箭飛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國布賴頓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議上,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從此,萬戶被很多人知曉。

如今,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題公園裏擺放着萬戶昇天的雕塑。而據說萬戶是甘肅河西人,如果故事是真實的,萬戶殞命之處離酒泉並不遠。

不過,關於這段故事的真假,歷來爭論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種說法。因爲這段故事來源於外國的一些記載,中國人在將其翻譯過來時,就翻譯成了“萬戶”,古代曾有過“萬戶”這種官位,於是人們就判斷他是一名官員。

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昇天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在《明史·兵志》記載:明初,“萬戶”官職已易名爲都指揮使,因此“萬戶”應該還是指人名。遺憾的是,在翻閱了大量古籍之後,相關的記載依舊空空如也。

後來也有人分析,“萬戶飛天”的故事也許原來只是民間傳說,可能是說的“妄圖飛天”,西方人不懂“妄圖”的意思,還以爲是人名,於是記載成了一個人。

不管這則故事的真假,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在古代,有很多人有着飛天夢想,並且已經將火箭的力量與飛天這件事關聯起來了。

除了這個故事,明朝的火器製造還要提到一個人——趙士禎。趙士禎,浙江樂清人,因當時倭患頻發,他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於是趙士禎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趙士禎在一位溫州籍將領那裏見到西洋番銃,趙士禎深受啓發。

恰好當時有一個土耳其人寓居在北京,名叫朵思麻,趙士禎得知他原是土耳其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趙士禎便特意登門求教,學習土耳其的火器技術。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趙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鳥銃的製造和使用方法。

趙士禎蒐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1597年,趙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商議後,交給京營試製,京營官員便向趙士禎請教試製諸法。趙士禎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並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製,終於在1598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爲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