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慈禧出生地之謎: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是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咸豐的貴妃、第八位皇帝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的誕辰日。在她剛出生的日子裏,和普通人家生了個女兒一樣,除了她的父母多一份欣喜之外,並沒有引起其他過多人的關注。關於她的出生,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記錄,因爲誰也難以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人家的女子,會成爲秉掌大清國朝政四十餘年的聖母皇太后、人人都要向之頂禮膜拜的“老佛爺”,她的名字,被列入世界近代二百名人之中。

歷史對她出生留下的這段空白,給後世想了解她的人帶來了許多遺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圍繞她的家世和生平,有種種傳說,對她的出生地問題,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屈指數來,竟有六種說法:安徽蕪湖說、山西綏遠說(即內蒙說)、甘肅蘭州說、浙江乍浦說、山西長治說,還有北京說。人們都試圖從這位赫赫有名的聖母皇太后降臨人間的第一個驛站起,追根溯源,探詢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脈絡和源泉,探詢她成長、成名的偶然和必然,以解開發生在她身上,又給一個民族帶來過深刻影響的許多歷史之謎。

  安徽蕪湖說

安徽蕪湖說,又叫“生長南中”說,這是關於慈禧太后出生地傳說中最早的一說。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慈禧的父親惠徵,曾做過清朝安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因之慈禧“生長南中”,“雅善南方諸小曲”。在民國時期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着:慈禧,“那拉氏者,惠徵之女也,惠徵嘗爲徽寧池太廣道,其女生長南中,少而慧黠,繯豔無匹儕,雅善南方諸小曲,凡江浙盛行諸調,皆琅琅上口”,因此得到咸豐皇帝的寵幸。一些小說家及影視編導們,又根據這種說法,將此情節經一番渲染,寫進小說,搬上銀幕——圓明園桐蔭深處,一曲甜甜綿綿的南方小曲“女兒十八正當年”,聽得咸豐皇帝如醉如癡,慈禧也由此發跡。不僅如此,由此說還演化出了慈禧與吳棠的故事。說是惠徵在徽寧池太廣道上,以虧款罷官,病歿於途,慈禧奉母扶柩歸京,因生活貧甚,幾不能辦裝,幸得清江候補知縣吳棠相助白銀三百兩爲之解難。爲感吳棠之恩,慈禧掌權後,將吳棠由知縣累擢之四川總督,“懿眷之隆,未有出其右者”。

事實上,惠徵任安徽道員是在咸豐二年二月,正式上任在當年七月,當年慈禧已十八歲,而且已經入宮,被冊封爲蘭貴人了。在清宮檔案裏清楚記載着:咸豐二年二月初六,諭令惠徵任寧池太廣道道員,二月初八、初九兩天,清宮挑選秀女,結果慈禧被選中,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監傳達皇帝諭旨,封慈禧爲蘭貴人,並命於五月初九日進宮。這對惠徵全家來說,可謂喜上加喜。等將慈禧送進宮後,惠徵才攜家眷趕往江南,七月到蕪湖正式接印上任。另外,在檔案中,還有不少咸豐二年,皇帝、皇太妃賞賜蘭貴人的賞單,多者賞銀百兩,少者野味一盤。所以反對“安徽說”的學者斷言:慈禧不僅沒有“生長南中”,而且可以說,其一生根本沒有去過南方。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內蒙呼和浩特說

和安徽蕪湖說堪稱南轅北轍的一種說法,是“山西綏遠說”。清代的綏遠城,民國時期改歸內蒙古,所以此說又稱“內蒙說”。

在北方塞外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有一種傳說:慈禧的父親惠徵,當年曾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歸綏道駐地在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呼市新城有條落鳳街,慈禧就出生在這裏。她小時候有個乳母,是當地回民,人稱逯三娘,年幼的慈禧,還常到歸化城邊玩耍。這一美麗動人的傳說,繪聲繪色,至今猶存。

然而,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檔案“上諭檔”中卻清楚地記載着:任命惠徵爲山西歸綏道的時間是道光二十九年閏四月,惠徵走馬上任是當年七月。這時的慈禧,年方十五,正等待宮中挑選秀女。顯然,“落鳳街前未落鳳”。不過,和清朝多數官員一樣,惠徵是帶着家眷赴任的,所以慈禧確實在歸化城住過三年,若說呼市是她的第二故鄉,則不爲過。並且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從道光十一年至道光十七年(1831—1837),在歸化任過副都統,所以慈禧和歸化城多少有些聯繫,持“綏遠說”的人可能正是把惠顯錯當成了惠徵,才得出這種誤導性的傳說。

  甘肅蘭州說

“甘肅蘭州說”的說法是,惠徵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當時住在蘭州八旗會館以南的馬坊門,即今永昌路一百七十九號院,慈禧就出生在乃父任職蘭州之時,所以她的出生地就在這個院落裏。

此說將慈禧的出生地說的比較詳細具體,並且在惠徵的一生中,他確曾長期擔任過筆帖式之職。但有的學者經過考查發現,惠徵任筆帖式的時間,都是在京城各衙門,這期間,他沒離開過北京,更沒有去過甘肅,所以慈禧生於蘭州說,輕而易舉就被擊破了。

“安徽說”、“綏遠說”及“蘭州說”,都因紕漏太多,已逐漸被史學界否認,並達成了共識。而後三種說法,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對慈禧其人研究的深入,卻越爭越烈,至今尚無定論。

  浙江乍浦說

1993年8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一處不起眼的地方,刊有一篇不足三百字的報道:“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文中說,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徵,在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間,曾外放到浙江乍浦,任正六品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所以她的出生地,是“浙江平湖市乍浦城內的滿洲旗下營”。該報道又寫到:在現今的浙江乍浦老人中,仍有種種關於慈禧幼年的傳說。這就是從1993年出現的“浙江乍浦說”。

此說抓住了道光十五年慈禧出生這個關鍵性的年代,也抓住了當今諸說中時間考證上最薄弱的環節,所以單從時間上立論,此說似乎是可以相信的。但是細心的學者仍從中發現了疏漏:根據清朝政府對官員的考覈檔案,道光十四年官員考覈時,惠徵被定爲吏部二等筆帖式,道光十九年,被任命爲吏部八品筆帖式。如果按“乍浦說”的說法,惠徵在這幾年之間在乍浦當過驍騎校的話,他將從一個京城八品以下的二等文官,忽然連升幾級,成爲了正六品的武官,這不合常理;再由正六品武官,無緣無故一下又降回八品文官,則更講不通。這些明顯的破綻,最終使人對“浙江乍浦說”難以信服。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第2張

  山西長治說

最新奇、最獨特的說法,要算“山西長治說”了,這種說法又稱“潞安說”。因爲當今的長治市,就是清代的潞安府。此說認爲,慈禧壓根就不是滿洲人,她的生身父親也不是惠徵。

此說正式提出於1989年。先是這年的6月23日,長治市郊區下秦村農民趙發旺(自稱是慈禧五輩外孫),到長治市地方誌辦公室找到負責人劉奇,說慈禧是長治縣上秦村人,並交出了一份五位老人聯名、還人人按了手印的書面材料,要求政府幫助澄清。此後的九月,長治市志辦的人員到上秦村對慈禧的身世做了調查。十月八日,長治市志辦負責人劉奇寫的《慈禧太后是長治人》一文,在《長治日報》發表,長治說開始引起社會反響。

此說所依據的“鐵證”,主要是百年來流傳於當地特別是長治縣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帶關於慈禧童年的口碑傳說。

據說,慈禧原本是長治縣西坡村漢族農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四歲那年,因家貧,母又病死,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齡娥。齡娥天資聰明,愛唱小曲,宋家夫婦把她視爲掌上明珠,七歲時送書房上學,九歲時就會雙手寫字。不料其十一歲上,宋家又遭災難,因而被轉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頭。一次,惠徵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底下都有一個瘊子,被視爲福相而收作養女,改姓葉赫那拉,更名玉蘭。惠徵又請人教她填詞作賦,玉蘭出落得越發靈敏可愛。後來參加皇帝三年一次的選秀女,被選中入宮,從妃嬪一步步升成了皇太后。當了皇太后的慈禧,愛吃長治的地方食品:黃小米、玉米麪、壺關醋、蘿蔔菜;偏袒重用長治人長治官員:長治人原殿鰲犯了欺君罪因慈禧講情而免死,提拔了山西五臺人徐繼畲、長治人郭從矩,1900年逃到山西時還接見了潞安知府許涵度;愛看山西地方戲上黨梆子;愛唱山西民歌;關心長治人的疾苦,曾專撥銀糧賑濟長治災民,等等。

與傳說相呼應還有大量的物證:在上秦村關帝廟後,至今保存着一處“娘娘院”,被認爲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在西坡村王氏家譜上,更明確寫着“王小慊後來成爲慈禧太后”的話;在位於西坡村外羊頭山西麓的荒灘岸邊,甚至還有慈禧生母的墳;在長治市城區原潞安府後院保存有“慈禧太后書房院”;而在上秦村宋家的土炕上,又刨出了慈禧給宋家的信,光緒、宣統年間清廷特製皮夾式清代帝后宗祀譜以及慈禧本人的單身照片,等等。林林總總,口傳、實物和文獻,各種證據共達三十八項。

爲此,宋四元家的後人,自稱是慈禧四輩、五輩侄孫女的宋雙花、宋六則等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長治地方的男女老少,衆口一詞,並紛紛畫押公證: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爲此專門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會,《長治日報》連篇刊載了有關慈禧童年及其家世的文章,認爲“慈禧太后本是山西漢人”。近幾年,長治慈禧研究會還陸續編輯出版了《慈禧童年考》、《慈禧童年——解開百年不解之謎》等書,拍攝了《慈禧是長治人》、《慈禧後代、鄉親話慈禧》的電視片、資料片,舉辦了慈禧童年展覽,等等。

山西長治說,從人證到物證,紛紛揚揚,似乎證據最確鑿,但在史學界,爭議也最激烈。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第3張

1993年長治市慈禧研究會與北京史學會聯合召開了“慈禧童年學術研討會”,有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研討。有的專家認爲:長治市慈禧童年研究會“經過多年的深入訪問調查,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認爲慈禧出生于山西長治,這是關於慈禧童年研究中值得重視的一種意見”。還有的專家學者認爲,社會上流傳的慈禧生於內蒙、安徽、浙江等說法可以排除,但“山西長治說”和“北京說”可以並存。但有的專家學者對慈禧生於長治的說法,也提出了一些疑點和不同看法,他們認爲,此說太富於傳奇色彩,物證中有許多地方失實。  其一,慈禧生母的墳,這是長治說的物證之一。據長治說的說法,在1958年西坡村曾平了許多墳,六七十年代時,該村和全國一樣,在“農業學大寨”高潮中也曾到處平墳造地,但“因該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反對長治說的學者觀點正好相反,他們認爲,“自清末以來,慈禧太后的名聲一直不太好,特別是建國以後,慈禧太后更成爲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文革”中,還一度在全國掀起了批判慈禧的高潮,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年代裏,許多歷史名人的墓被毀被平,怎麼會在西坡村獨留下慈嬉生母的墳?

其二,慈禧給宋家的書信殘片,據說是慈禧的五輩孫宋六則,從當年慈禧所住房屋東面的土炕裏刨出的,這是長治說的又一證據。但反對此說者,將其和清宮檔案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寫的便條及咸豐剛剛去世時慈禧寫給恭親王奕訢的密諭進行鑑別對比,認爲明顯不是慈禧的手筆。再看全信的內容,支離破碎,僅剩下了四十五個字,而由“山西說”的學者按自己的思想猜測增加上去的竟達一百一十八個字,並且關鍵性的字是加上去的,所以可信度很低。另外請人代寫這種私密信,不符合慈禧一貫的做事性格。在清宮檔案中,有一些慈禧寫的便條和密旨以及元旦開筆所寫的吉字等,都是慈禧親寫的。

其三,至於王氏家譜上寫的“王小慊後來成爲慈禧太后”的話,反對“長治說”的學者認爲“這只是後人所爲,是什麼人所加,根據是什麼都不知道”,在沒有弄清來龍去脈之前,更不足爲憑。

其四,清制黃皮夾,說它制於清光緒年間可能是正確的,但是說持此皮夾者應爲高級官員和皇親國戚則不一定,從這個皮夾就推斷出宋四元夫婦爲慈禧太后(養身)父母也缺乏根據,而說它是慈禧“讓家人作爲進京入宮謁見皇太后的通行證”,更是與清朝宮廷制度不符。

除以上各種疑點外,反對“山西長治說”的學者,又從清代的起居注檔、上諭檔、硃批奏摺等檔案中,詳細查對了歷任潞安府知府的任職年代。從道光五年至咸豐元年(1825—1851),潞安知府前後共七人:道光五年六月至十五年七月,知府馬紹援,任職十年一個月;道光十五年八月至十八年三月,知府達鏞,任職兩年半;道光十八年四月至二十八年八月,知府多慧,任職十年五個月,其中道光二十四年,多慧因大計卓異,赴京由吏部引見皇帝,知府之任由同知陳維屏護理;道光二十八年九月至咸豐元年五月,知府珠隕,在任兩年七個月;咸豐元年六月至九月,知府萬濟堪,在任三個月,期間八月曾擬調袁彥齡,但袁未上任,知府實際還是萬濟堪擔任;咸豐元年十月始,知府金君善。

也就是說,在這二十五年中,潞安府七任知府中,均沒有惠徵的名字。而且在惠徵的任官經歷中,也沒有查到任過這一職務的記載。故這些學者提出:既然惠徵沒有在潞安任過職,甚至沒有到過潞安府,怎麼會存在慈禧在潞安被賣到惠徵家之事?

顯然,在這些疑竇沒解開之前,“山西長治說”也不能成立。

  北京說

最後一說,是“北京說”,這是傳統的官方的說法。在《清代宮廷史》中這樣寫道: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日生在一個滿洲官僚世族之家,屬滿洲鑲藍旗。在《清帝列傳》附傳《慈禧太后傳》中的記載是:慈禧,姓葉赫那拉,小名蘭兒,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父親惠徵,由道光十一年的八品筆帖式,歷遷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山西歸綏道道員、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爲官十七年,由八品至四品,成爲主管一方的行政要員。母親佟佳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慈禧兄妹共四人,兄弟二人是照祥、桂祥,妹妹在慈禧得寵後,受咸豐之命,奉旨和醇親王完婚,成了王爺的福晉。另一本《垂暮帝國的老拂爺》中說的更明確:慈禧誕生在“北京的一家並不豪華的王府院內”,她的祖先居住在葉赫,故稱葉赫那拉氏,屬於葉赫那拉家族。她的父親惠徵,是“一位在清廷從事翻譯、擬稿的小文官”。另外在《清史稿》、《清代人物傳稿》、《清代全史》等清史專著中,雖然具體表述不完全相同,但都以“北京說”爲基礎,確認慈禧是滿洲葉赫那拉家族惠徵的女兒。  近幾年,持北京說的學者,又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的清宮檔案中,爲這一說法找到了新的佐證。

1.清朝皇帝挑選秀女的名單。清朝從順治時就規定,凡滿族八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選中者,留在宮裏隨侍皇帝成爲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未經參加選秀女者,不得嫁人。閱選時,按八旗的順序,一般七八個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們挑選。被挑選女子的名字,每排寫一張單子,留宮中存檔,這種名單,在檔案中稱爲“秀女排單”。現檔案中保存有咸豐五年(1855)挑選秀女時,慈禧的妹妹,即醇親王的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的記錄。還有光緒十一年選秀女時,慈禧的叔伯妹妹的記錄。在這些排單上,都清楚記載着:慈禧的祖輩,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父親名惠徵,祖父名景瑞,曾祖父名吉朗阿。惠徵最高官職做到五品道員,景瑞則做到刑部郎中,但因道光二十七年(1847)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郎阿在戶部任職時的銀兩虧空,被革職。吉郎阿的最後官職是刑部員外郎。慈禧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世宦之家。

2.記載惠徵任職年代和生平的有關檔案,其中有清朝每三年一次考察京城各部官員的“京察冊”;有給官員發放銀兩的“八旗官員俸銀俸米冊”;有任命惠徵職務的有關上諭;還有大臣奏摺中對惠徵的評語等等。綜合這些記載,可以得出慈禧的父親惠徵的任官經歷:道光十一年前任筆帖式,即負責文字抄寫的小官;十一年至十四年,仍爲筆帖式,任職吏部,並於京察後被定爲“吏部二等筆帖式”;至十九年時,還在筆帖式任上,爲“八品筆帖式”;三年後的道光二十三年,京察定爲“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調充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升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二十九年,京察成績又被定爲一等,因此由吏部推薦面見皇帝,奉諭旨,准以道府一級的職務任用,同年閏四月初,升任該司郎中,併兼任工部寶源局監督,四月底,外任爲山西歸綏道道員;咸豐二年,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徵到任不久,即逢太平天國軍攻克武漢,危及安徽,安徽一些官員紛紛棄城躲避,惠徵也忙把家眷護送至寧國府,自己帶了印信糧餉,同總兵陳勝元等先轉至南京,又移至鎮江,再轉到丹徒。一些官員的臨陣脫逃,使咸豐皇帝大爲震怒,令安徽巡撫嚴行查辦,惠徵也在被劾被查之列。但至咸豐三年,還未待查辦,惠徵即於六月初病故。

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種說法真相揭祕 第4張

從惠徵的仕宦經歷,持“北京說”的學者得出明確結論:首先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之前,惠徵不具備充任道府一級職務的資格,因爲,按清朝制度,道府級的官員,起碼要五品或五品以上,而惠徵在道光十九年(1839)時,才官居八品,十年後,方被諭令准予授任道府級官職。而這年慈禧已經十五歲,所以不存在生在外地或從外地收養之說。其次按京官三年一考覈的制度,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十八年至二十年、直到二十九年之前,惠徵都在北京任職,這些都有明確的檔案記載,只有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的考覈檔案暫缺,留下三年“空檔”,但是,這三年內,山西潞安知府是達鏞,並且達鏞一直在任,經考證,這期間惠徵也沒去過浙江乍浦,所以完全可以推斷:道光十五年慈禧出生時,惠徵正在北京任筆帖式。也就是說,慈禧的出生地是北京。

3.有關慈禧的祖父、外祖父的檔案。如官員“履歷單”、“在京官員俸銀冊”等,從這些檔案可以看出,道光十五年,慈禧的祖父景瑞,這個時候也在刑部郎中任上,就是說,也在北京。只有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職副都統。因歸化離北京較遠,再加上當時的風俗,慈禧的母親到孃家去生孩子的可能性不大,那麼慈禧的母親當也在北京。所以可以斷定:慈禧的出生地只能是北京。

4.其他宮廷生活檔案。包括記載清帝后每天吃飯情況的“膳食檔”、每次看戲情況的“月戲檔”以及記錄其生活起居的“起居注檔”等。在這些檔案裏清楚地記載着,慈禧最愛吃的是北京的小吃,如“八珍糕”、“油炸糕”、“酥皮餑餑”、“奶油琪子”、“小窩頭”,愛喝“荷葉粥”、“薏仁米粥”、“綠豆粥”等;一生酷愛看的是京戲,就在她去世前一週,還看了京劇名角譚鑫培、楊小樓等演的《金錢豹》、《豔陽樓》、《鵲橋密誓》、《伐東吳》等京劇名段。持北京說的學者認爲,有人說慈禧善唱南方小曲,也有人說慈禧善唱山西民歌,並都將其作爲證明慈禧出生在南方或山西的旁證,如果這也可以作爲旁證的話,檔案比傳說可信的多,那隻能說明,慈禧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可是偌大的北京城,慈禧又是生在何門何院呢?這是北京說目前尚未能做出具體解答的惟一遺憾。

根據清朝檔案記載,慈禧孃家先後住過三個地方:一是咸豐五年(1855)慈禧的胞妹參加選秀女時的材料,寫的是“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二是咸豐六年(1856)“內務府官房租庫”的呈稿,寫的是咸豐皇帝將“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衚衕北官房一所”,賞給惠徵家居住,即慈禧孃家由劈柴胡同搬到了新街口二條;三是同治五年十二月,慈禧以同治皇帝名義下達的上諭:將“方家圓”入官房間,賞給其胞弟照祥居住,這樣其孃家再由新街口二條搬到了方家圓。顯然,後兩處地方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所以,持“北京說”的學者,參照慈禧胞妹參加選秀女時的材料認定:咸豐五年(1855)之前,慈禧的孃家“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這裏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

關於慈禧出生地的種種說法,乍聽起來真讓人無所適從,但稍一仔細推敲,還是“北京說”的論據更加充分和可信。因爲口碑傳說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認定歷史史實,檔案更具權威性,更有歷史價值和意義。

經過百年鉅變,雖然舊日的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已不復存在,再也找不到幼年慈禧生活的影子了,但歷史將永遠會承認,這裏曾誕生過一個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刻影響的女人——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