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在李斯的輔佐之下,嬴政一步步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創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那麼問題來了,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上廷尉的?

李斯的“老鼠哲學”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國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縣),取代呂不韋輔佐秦王嬴政最重要的助手。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曾經記載了有關李斯年輕時候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李斯在廁所裏看見了幾隻老鼠(廁鼠),發現它們的生存環境非常差,每當遇上人和狗到廁所來,它們就得逃。

不久之後,李斯在糧倉裏又看見了老鼠(倉鼠),發現它們的生存環境非常好,一隻只吃得又肥又大,肆無忌憚地在寬大的糧倉中嬉戲繁殖,不用受到人和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對此,李斯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一個人賢和不肖(不賢),其實就取決於他所處的位置!(一個人能不能成爲一個能幹的人,其實就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有很多研究史學的人,都把李斯的這個故事稱爲“老鼠哲學”,而且從老鼠哲學中推斷,認爲李斯是個非常自私的人,一心一意想保住自己“糧食堆”裏的生存環境。

實際上,這樣的看法有一點偏激……

個人認爲,李斯在看到倉鼠和廁鼠的兩種不同生存環境之後,其實是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感悟:一個人一生能否成就一番事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平臺之上!

倉鼠和廁鼠的區別,其實就在於“廁”和“倉”兩個平臺不一樣。

一開始,李斯只是郡府中的一個小吏,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就不願意再當小吏了,於是就辭去官職去往齊國,投奔了當時的一位大師——荀子

作爲戰國末年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稱得上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集大成者。

但是,荀子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卻有很大不同,荀子着重研究的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因此,對於荀子的這一套,我們稱之爲“帝王之術”(如何當一個帝王;如何輔佐一個人,讓他成爲帝王)。

自此,李斯就跟着荀子開始了他的學習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2張

學成之時,李斯面臨着一個抉擇(何去何從),畢竟他已經懂得了平臺的重要性,因此在做選擇的時候,他就把天下各個國家一一作了分析。

李斯認爲:只有到秦國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也只有秦國可以給他一個廣闊的平臺!

於是,李斯決定西行入秦。

西行入秦,李斯初露鋒芒

李斯入秦的時候,正趕上了秦莊襄王(子楚)時期,此時秦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已經更加明朗化了,而他選擇入秦,也表明了他對政治的敏銳。

但是,非常不巧的是,當李斯趕到秦國的時候,莊襄王子楚已經因病去世了,而此時的秦國國君就是秦王嬴政。

嬴政即位的前九年,是由呂不韋來主政的,而此時的嬴政只有13歲。因此,懂得審時度勢的李斯就投奔到了呂不韋的門下,當了他的門客。

李斯不是一個一般人,他有抱負、有才華,而呂不韋也很快發現了他的才華,於是便從自己的三千門客當中,把李斯提拔爲“郎”(侍從),讓其跟隨自己左右。

如此一來,李斯就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另一位重要人物——秦王嬴政。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3張

有一次,李斯利用見到秦王嬴政的機會,給嬴政講了一番大道理:凡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君王,都必須抓住時機!

在秦國曆史上,秦穆公曾經非常強大,但是那個時候時機不到,他不能夠統一六國,等到秦孝公變法之後,秦國很強大,但是也沒有強大到足以併吞天下。

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是秦國最好的時機,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統一天下,那就好比在房間裏搞個大掃除一樣簡單!

事實上,李斯的話一針見血地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統一六國的時間,應當從什麼時候開始!

由於跟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嬴政也因此非常賞識李斯,於是就提拔他做了“長史”。

【注】:秦國有很多部門都曾設立長史,但是因爲史書記載匱乏,因此關於李斯在什麼部門擔任長史,不得而知。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由此看出:此時的李斯已經跨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步,從呂不韋的相府之門,來到了中央政府!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4張

不久之後,李斯再次見到了秦王嬴政,他又提出了一個建議:秦國對六國的統一戰爭要兩手並用!

一方面,使用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錢,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

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而且非常奏效,於是他便由長史被提拔爲“客卿”。

【注】:“客”,六國之人在秦國做官;“卿”,高等爵位。“客卿”其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職務,而是指六國之人在秦國做的一個高級顧問。

當然了,客卿的職位也很重要,從它再前進一小步,就能夠成爲秦國的重臣。

秦王“逐客事件”

秦王政十年,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之位,也正是在這一年,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驅逐所有在秦國任職的六國之人。

很明顯,李斯也在其中。

按理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一向都在網羅天下人才,而秦王嬴政爲什麼要突然間下令驅趕六國人才呢?

實際上,這件事情和一個國家有關,而這個國家就是韓國。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5張

秦昭襄王時期,一位重要的謀士范雎曾經向昭襄王建議:實行一個“遠交近攻”的方針!

意思是說,遠方的國家要交往,促進友好;對於近處的國家,則要不斷地發動戰爭,佔領他們的國土。

自從范雎提出了這個策略,秦國就開始不斷地蠶食與它接近的韓國,使得韓國的領土不斷縮水。

在此危急關頭下,韓國也開始想辦法:到底要如何才能耗費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讓他們無法集中精力來攻打自己,從而保護自己的生存?

思慮再三,韓國想到了一個辦法:讓秦國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韓國認爲,秦國一向都喜歡幹此類事情,因此他們就派了一個名叫鄭國的間諜去往秦國。

作爲一個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剛到秦國就馬上開始遊說秦王,說自己要修一條長達300多裏的水渠,讓其由西向東橫貫整個渭北高原。

鄭國告訴秦王,此水渠建好之後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灌溉關中四百多萬畝的土地,解決水利灌溉的問題;另一方面,此水渠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可以淤灌鹽鹼地,讓其變成良田,增加生產糧食的土地。

因此,秦王同意修建水渠,而水渠後來也被稱之爲“鄭國渠”。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6張

但是,正在水渠修築期間,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秦王得知後非常生氣,畢竟前面曾有嫪毐事件和呂不韋事件,因此秦王感覺特別窩火。

此時,鄭國就向秦王做出了一個解釋:我的確是韓國的間諜,但是我到秦國來修築水渠,對你們秦國的農業卻是非常有利的,從此解決了你們(秦滅六國)的糧食問題,讓關中成爲你們秦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聽了鄭國的話,秦王嬴政覺得很有道理,因此也就不再追究他的間諜身份,而是讓他繼續負責修建水渠。

正是因爲秦王嬴政非但沒有追究鄭國的間諜身份,而且還要繼續用他,使得秦國國內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秦國的舊貴族們想借着鄭國的間諜案,發動一場逐客事件,把所有外來國家的人全部趕走。

因爲,自秦穆公、秦孝公以來,秦國一直在選用人才上實行着一個大戰略:六國之中,只要是個人才,一律重用!

但是,秦國在重用六國人才的同時,也存在着一個負面影響:富了秦國,強了秦國,但卻傷了舊貴族。

畢竟,官位是有限的,如果給了六國的有才之士,那麼秦國本國的人,特別是秦國原有的舊貴族們就失去了很多重要職務。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7張

根據《諫逐客書》記載,在驅逐行動開始之前,舊貴族們曾對秦王嬴政說了這樣一段話: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爲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意思是說,六國的人來到秦國,其實都是爲了給他們自己的國家服務,都是爲了來離間秦國,因此得把所有六國來的人全部趕走!

當然,在秦國舊貴族們要驅趕的人當中,首選的並不是一般的六國人,而是“客卿”。

由於之前的嫪毐事件、呂不韋事件,緊接着又是此次的鄭國間諜事件,秦王嬴政本來就很惱火,再加上舊貴族們藉機發力,最終使得秦王頂不住了,大怒之餘馬上下令,把所有六國來的人一律驅逐出境。

李斯上“諫逐客書”,秦王收回逐客令

秦王嬴政所製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國政壇上的六國“客卿”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很多人不得不開始收拾行囊離開秦國,作爲一個楚國人,李斯同樣難逃被驅逐的厄運。

那麼,即將成爲秦國重臣的李斯,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他又是如何應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的呢?

事實上,此時的李斯是最窩火的,也是最憤怒的。

因此,李斯在離開秦國都城回楚國去的途中,內心憤憤不平地給秦王嬴政寫了一封信: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諫逐客書》。

奇怪的是,看了李斯的《諫逐客書》之後,秦王嬴政居然立刻下令:停止逐客!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8張

那麼,李斯的《諫逐客書》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力量,使得秦王改變主意呢?

正是李斯的一封《諫逐客書》,一下子擊中了秦王嬴政的三根軟肋:

(一):客卿對秦有大功

按照李斯的原話:客何負於秦啊?(客卿有什麼對不起你們秦國的?)

當初,秦國幾代有作爲的君王,秦穆公用了三個人: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他們都是六國之人;秦孝公用的商鞅,不是秦國人;秦惠文王用的張儀,秦昭襄王用的范雎,同樣也都是六國的人。

如果沒有客卿,就不會有秦國的崛起;如果沒有客卿,也就沒有功績卓著的秦國國君!

可以說,上述四位國君都是因爲有了客卿們的幫助,才得以成爲秦國崛起之路上的四座豐碑。

在歷史事實面前,秦王嬴政的第一根軟肋就這樣被李斯一擊即中。

(二):逐客是重物輕人

我們不得不佩服,李斯是個很會說話的人,他在信中問秦王:你們秦國都出產些什麼東西呢?

關於六國的寶物,比如:隨侯珠、和氏璧……都不是你們秦國出產的,你(秦王)都想得到,一個也捨不得放棄,如果你只要秦國的,那天下(六國)的寶物你都不要了嗎?

不管是江南的美女,還是燕趙的美女,你(秦王)見一個愛一個,見一個寵幸一個,你何曾說過:不是秦國出生的美女,我統統不要!

對於寶物和美女,你(秦王)都不論國籍,唯獨對於人才你要講究國籍,那你的秦國今後該怎樣經營?

李斯的一番話說的非常有分量,秦王嬴政的第二根軟肋又被擊中了。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9張

(三):逐客是幫助六國

在任何一個時代,人才都是稀缺資源,如果你們秦國不要,那他們就只能到六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華,你(秦王)豈不是把人才趕到六國,讓他們去幫助六國了嗎?

敢問秦王:讓這些人才去幫助六國,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毫無疑問,李斯再次擊中了秦王嬴政的第三根軟肋。

因此,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最後總結了一句話: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這不是一個統一天下的好辦法,絕對是一種非常拙劣的做法!)

自己的軟肋被一一擊中,秦王嬴政果斷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把所有被驅逐的客卿全部召回秦國。

通過此次“逐客事件”,個人認爲:秦王嬴政很不簡單……

古往今來,一旦提到秦始皇,很多人都只認爲他是一個喜歡實行暴政,非常殘暴的君王,但是大家也不要忘記,前期的秦王嬴政也曾是一個很有魄力和魅力的人!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0張

拋開其他事情不說,就秦王“收回逐客令”的事情來看,能做到這一點,他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①:胸懷。

如果秦王嬴政沒有求賢若渴的胸懷,沒有統一天下的胸懷,他是絕對不會收回成命的。

②:眼光。

如果秦王嬴政沒有識人的眼光,看不到李斯的才華,他會收回成命嗎?

③:度量。

一旦收回成命,肯定就意味着秦王嬴政知道自己做錯了。

大家都知道,讓一個人承認錯誤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讓一個身居高位的人承認錯誤更難,至於君王則是難於上青天。

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足以表明此時的他:頭腦清醒、志存高遠、胸懷博大、慧眼識人!

畢竟,如果沒有這樣的胸懷,沒有這樣的眼光和度量,他是不可能收回逐客令的。

李斯與“韓非之死”

李斯的《諫逐客書》使得秦王嬴政終於明白了,人才對於強秦和統一六國的重要作用,於是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李斯也因此由客卿官升爲“廷尉”(相當於主管國家司法機關的最高官員)。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1張

李斯擔任廷尉之後,爲秦國統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議攻打韓國。

豈料,李斯的這個建議竟然引發了一個歷史疑案——韓非之死,而他也因爲“韓非之死”背上了一個嫉賢妒能的歷史罵名。

那麼,韓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爲什麼會命喪秦國?“韓非之死”的背後究竟隱藏着祕密呢?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

意思是說,李斯擔任廷尉以後就向秦王贏政建議,首先攻打韓國,以滅韓之舉來恫嚇山東六國。在這種情況下,韓王就把平日裏不受重用的韓非找了過來,與他一起計劃如何削弱秦國。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還曾記載: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

意思是說,秦王政十四年的時候,韓非奉命出使秦國,秦國採用了李斯的計謀,把韓非給扣了下來,韓非最終死在了秦國。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2張

另外,在《史記·韓世家》中也有一段記載: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意思是說,韓王安五年的時候,秦國攻打韓國,於是韓國趕忙派韓非出使秦國,最後韓非就死在了秦國。

上述幾條文獻,共同講述了一個事實:李斯建議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就和韓非商議想辦法對付秦國,在韓非出使秦國的時候,李斯又建議扣留韓非,使得韓非死在了秦國。

韓非是韓國公子,韓國國君的兒子,只不過他並非嫡長子,沒有繼位。

韓非一直都有口吃(結巴)的問題,說話不大利索,因此無法當說客,但是他很會寫,而且也是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

當初,李斯與韓非一起在荀子那裏學習的時候,李斯曾經覺得自己沒有韓非學得好,認爲韓非的才華高於自己。

但是,他們二人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作爲一個楚國人,李斯見楚國不行,立馬就去了秦國開展事業;作爲一個韓國人,韓非看到韓國不行卻沒有走,他很愛自己的國家。

爲此,韓非曾經留下來勸當時的韓王,希望他可以變法圖強,可惜韓王沒有采納,韓非沒有辦法,於是只得著書立說,寫了很多著名的文章。

比如:《五蠹》(wǔ dù)、《說難》……全部集合在一起,就成爲了今天的《韓非子》。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3張

事實上,關於韓非使秦的事情,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還有一段記載——

韓非到秦國去的原因,是因爲有人把韓非寫的書帶到秦國讓秦王嬴政給看見了,秦王非常喜歡,於是說了一句話:“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意思是說,秦王看了韓非寫的書後非常感慨,表示如果自己可以見到韓非並與其交往,哪怕就是死了也不遺憾!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非常懼怕死亡的人,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但爲了韓非竟然發出如此感慨,可見此話的分量之重。

李斯見狀,趕忙告訴秦王嬴政,此人如今就在韓國,於是秦王馬上下令攻打韓國,目的就是爲了要韓非,韓國最終招架不住,只得把韓非送到了秦國。

對於《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這段記載,個人認爲可信度不高,故事性太強……

因爲,秦王嬴政即便再喜歡韓非,是他的“粉絲”,也不可能爲了一個人,輕易地發動一場戰爭,去攻打一個國家,如果是這樣的話,韓非不就變成了韓國的災星了嗎?

實際上,秦王之所以攻打韓國,絕不是爲了要一個人,而是統一天下的一個序幕!畢竟,秦王不是一個瘋子,因爲一個人發動一場戰爭,而且後來又把韓非殺了,豈不是前後矛盾,太可笑了嗎?

因此,我個人認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並不可靠,倒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更爲可靠。

應當說:韓非是承載了國家存亡的使命而出使秦國,最後被秦國所殺的。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4張

當然了,關於“韓非之死”,的確非常複雜……

千百年來,坊間一直流傳着一種說法:韓非入秦之後,李斯害怕自己不如韓非,更怕韓非將來會取代自己,出於嫉妒心理,於是設計殺害了韓非。

在學術界裏,這個說法非常普遍,那它到底能不能成立呢?

對於此觀點,我個人表示不同意……

雖說,這種說法有它一定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就在於:李斯曾經確實認爲自己學得不如韓非,覺得韓非比自己的才華高。

但是,大家需要清楚的是,李斯僅僅是覺得自己的學問沒有韓非好,這就是問題所在:只是因爲自己的學問比不上韓非,他就一定要殺死韓非嗎?在邏輯上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也有學者認爲:李斯不是有一套“老鼠哲學”嗎?老鼠哲學就是自私的,他一心想保住自己的位子,所以纔要害韓非!

楚國的李斯是怎麼在秦國當廷尉的? 第15張

其實關於此種說法,同樣不太可靠……

因爲,人的一生都是變化着的,李斯當年看見倉鼠和廁鼠的時候,實際上是看到了人生平臺的重要性。

而且,李斯如今已經當上了廷尉,和當年的情況大不相同,他的心態與心境差別很大,一套當年的“老鼠哲學”,並不足以用來解釋李斯一生所做的一切,這顯然是錯誤的。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李斯,正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一心一意要幫助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時候,他此時考慮的最大問題是讓秦國的利益最大化,在這樣一個大框架下,殺死韓非顯然對秦國統一是有利的。

作爲韓國公子,韓非主張保存韓國,可以簡稱爲“存韓”,李斯認爲韓國離秦國最近,也是六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而秦王想要統一天下,必須就得首先“滅韓”。

韓非的“存韓”和李斯的“滅韓”,完全屬於政治見解上的重大分歧,並不屬於他們二人之間的私事。

由此可見,這纔是李斯堅決主張殺死韓非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