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于禁曾是曹魏“假節鉞”的外姓將領,爲何不是“五子良將”之首?

于禁曾是曹魏“假節鉞”的外姓將領,爲何不是“五子良將”之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于禁的權力比張遼大,爲什麼“五子良將”之首不是于禁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史書記載,于禁人生高峯的權力在“五子良將”中位居第一,是曹操麾下唯一“假節鉞”的非曹姓和夏侯姓的將領,被稱爲“古之名將”。那麼既然于禁的權力比張遼大,爲什麼“五子良將”之首不是于禁呢?

于禁曾是曹魏“假節鉞”的外姓將領,爲何不是“五子良將”之首?

“五子良將”出自《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編撰者陳壽在該傳記的最後評價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位名將是“時之良將,五子爲先”。“五子良將”也是按照《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排序的。

《三國志》人物合傳的排序不是簡單看一時的權力或者官位高低,而是根據人物一生的歷史總體評價排序的,屬於蓋棺論定。比如關羽生前的官位比張飛、馬超都低,但在列傳《關張馬黃趙》中卻是第一。

于禁雖然一度是“假節鉞”的外姓將領。權力大於張遼。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被關羽“水淹七軍”。戰敗的于禁投降了關羽,曹操得知後都哀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于禁曾是曹魏“假節鉞”的外姓將領,爲何不是“五子良將”之首? 第2張

“大意失荊州”後,于禁被帶到了東吳,後來又被孫權送回了曹魏。但由於樊城下的慘敗和晚節不保的投降,于禁在曹魏的權勢地位一落千丈。曹丕更當面羞辱于禁,最終導致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羞憤而死。

于禁死後,曹丕追諡于禁爲“厲侯”,這是一個很不好聽的諡號,也反映了曹魏對於禁的官方評價。正因如此,于禁的歷史總體評價不如張遼,甚至不如樂進,在“五子良將”中位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