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秦國爲什麼將齊國視爲最後一個消滅的國家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去看,齊國都是最適合最後殲滅的國家,最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秦滅六國爲什麼首選韓國?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首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秦國爲什麼將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定爲韓國,而不是其它的國家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韓國太弱。

韓國的地理位置是戰國七雄中最惡劣的一個,沒有之一,根本沒有任何的發展空間。

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是魏國、齊國,南邊是楚國,西邊則是秦國。

無論從哪一個方向發展,都沒有發展的可能,因爲哪一個國家都比他強大。

同爲“三晉”之一的趙國,之所以能夠發展成戰國末期唯一一個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就是因爲他的北邊面對着胡人國家,有發展空間。

沒有發展空間的韓國如果奮發圖強,像秦國一樣改革變法,或許還會所成就,但是他雖然也改革變法,可改革變法的內容卻令人目瞪口呆。

別人改革變法都是奔着富國強兵去的,而韓國改革變法是奔着駕馭臣下去的。

主持韓國變法的人物是申不害,與商鞅一樣是法家,但是他的特長與商鞅不同,他的特長不是法,異是“術”,就是權術的意思。

改革變法的有效期與重用他的韓昭侯在位時間相對。隨着韓昭侯的去世,所謂的改革變法也就變成了一紙空談。

這也是爲什麼別人改革變法強盛時期少則五十年,多則上百年,而韓國僅僅只有十五年。

“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史記·韓非子列傳》

想利用十五年的時間將韓國發展壯大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韓國的國力弱小,又與秦國接壤,肯定會時不時的遭到秦國的攻擊。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況且秦國傳到秦昭襄王手裏的時候,國策變成了“遠交近攻”,也就是結交遠的國家,攻打近的國家,侵略韓國的頻率日益升高。

韓國對秦最大的一場敗仗“伊闕之戰”就是發生在此時,此戰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大軍被白起殲滅,注意是殲滅。

按道理來說,韓國應該大力推行合縱攻秦政策纔對,但是它偏偏玩起了朝秦暮楚。

今天想着聯合秦國去打其他的國家,明天又想着聯合其他的國家去打秦國。

就比如平岸之戰,秦國大敗韓國,奪取數座城池,韓國想要與秦國一起攻打楚國,儘量減少平岸之戰損失。

但是卻因爲楚王那虛無縹緲的口頭救援,轉過頭來就要與秦國絕交。

結果遭到了秦國的暴打,還沒有得到楚國的援助,或許這就是弱國的無奈。

秦國第一次的滅國之戰,講究的就是快、準、狠,一定要快速的將這個國家消滅,鎮住列國。

要不然等到其他國家來救援,或者一時半會滅不了,將會影響到秦國一統六國的大業。

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從南陽出發,僅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將韓國滅亡,而韓國幾乎沒有任何的抵抗。

因爲在此之前,韓國的國土已經被秦國蠶食到不成樣子,整個韓國竟然沒有一座要塞。

原本的要塞成皋、滎陽、宜陽,早在秦始皇繼位之前就已經是秦國的國土。

到秦始皇繼位,韓國就只剩下幾座孤零零的城池,擺在秦國的面前。

這也是爲什麼韓非子將韓國形容爲秦國的一個郡,因爲只要秦國想讓它亡,它根本反抗不了。

秦國滅亡其他的國家,《史記》都會大談特談,只有滅亡韓國,用了幾十個字,因爲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寫,秦國直接就是平推。

“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爲郡,命曰潁川。”——《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第2張

齊王普遍沒有野心

齊國在春秋時期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到戰國時期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國。

雖然國君從姜氏變成田氏,但國土卻幾乎沒有任何的改變,這與君王有一定的聯繫。

翻開《史記》就會驚奇的發現,其他的國家都在不斷的吞併小國,特別是楚國,簡直就像貪吃蛇,在幾年的時間內連滅幾個國家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

唯獨只有齊國,似乎一個國家也沒有滅過,這是爲什麼呢?這主要是由於齊國的國君沒有進取心。

山東是齊國的主要國土,而魯國就是山東的一部分。

魯國作爲典型的雜牌國家,小到不能再小,如果說齊國有意吞併魯國,魯國絕對無法阻止,但到頭來吞併魯國的是誰呢?是楚國。

重要的是,楚國吞併魯國並不是針對性的攻打,而是順便性的攻打。

當時的楚國與秦國交戰,結果打不過秦國,被秦國打到落荒而逃,就在落荒而逃的途中,將魯國滅亡,而齊國對此視若無睹。

戰國時期齊國最強盛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齊宣王統治的期,孫臏就是出自於這個時期。

當時的齊國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趙國被打向它求援,韓國被打也向它求援,而他都去了,那麼有沒有國家去報復它呢?沒有。

不是不想,是不敢。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第3張

當時齊宣王有沒有統一六國的目標呢?沒有統一六國的目標。

他的目標僅僅只是將齊國做大,這個做大還是春秋時期爭霸的那一套。

也就是被其他國家供奉爲老大哥,供奉他的國家哪一個受到了威脅,他就率領其他國家攻打那個敢於攻打供奉他的國家。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齊桓晉文之事》

齊國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有進取心的國王齊閔王,但卻偏偏沒有腦子。

明知道將宋國吞併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甚至有可能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圍攻,但還硬是將宋國吞下去。

結果不出所料,遭到五國羣毆,齊閔王死於戰亂,齊國被打的只剩下莒和既墨兩座城池。

要不是田單出來力挽狂瀾,齊國提前完蛋也不是不可能。雖然故土重新收復,但是齊國的國力就此一蹶不振。

自此,齊國記恨上六國,擺出一幅閉關鎖國的姿態。

長平之戰趙國就曾經向齊國求援,齊國是唯一一個不怕秦國威脅的國家,因爲秦國不與齊國接壤,手不夠長,可是齊國卻不肯。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其他國家也曾試圖聯合齊國,但是齊國都一一拒絕,哪裏會想到最後一個被滅的竟然會是自己。

徒有其表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隊,如果沒有軍隊,那麼國家就如同一座鬆垮垮的屋子,隨時都有可能垮塌。

而齊國就是一座鬆垮垮的屋子。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第4張

當年要了龐涓老命的馬陵之戰,龐涓爲什麼輕而易舉的就中了孫臏的減竈之計?

因爲在他看來,其他國家出現逃兵或許奇怪,但是齊國出現逃兵一點都不奇怪。

因爲齊軍的膽小是出了名的膽小,這一點不知龐涓這麼認爲,就連孫臏也是這麼認爲,這也是減竈之計成功的基礎。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國的主力軍叫作“技擊”。

按道理來說,一個國家的主力軍再怎麼差也差不到哪裏去,畢竟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然而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卻評價技擊就是一個笑話。

碰到小規模的軍隊他們或許能夠打上一打,但要是碰上大規模的軍隊他們一定會鳥飛獸散。

“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荀子》

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齊軍的獎賞制度。

齊軍的獎賞制度是,只要你有一個敵軍的首級,那麼你就可以換到八兩的金子。

但要是沒有首級,就算既定的戰略目標完成,也沒有任何的賞賜。

這就相當於鼓勵個人英雄主義,一旦到了戰場上,那一定是各自爲戰,而戰爭講究的是整體作戰。

如果齊國的士兵與秦國的士兵一樣,生活水平低下,能夠發家致富的方法就只有種田、打仗這兩條路,齊軍的戰鬥力或許會相對而言不弱更強。

但可惜的是,齊國士兵的生活水平偏偏普遍較高。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第5張

其他的國家稅收也就是來自於田地,而齊國號稱“膏壤千里”,有這一項齊國基本上已經能夠高枕無憂。

但要知道,齊國屬於沿海地區,不但產鹽,而且還有着豐富的水產品。對於當時的其他國家而言,齊國簡直富變態。

況且齊國的工業治鐵、紡織也是十分的發達。

到了漢朝,齊地的鐵官佔了全國鐵官的五分之一,齊國的工宮佔了全國工官的五分之一。

而反觀秦國,不包含巴蜀的基礎上,一個也沒有。

來錢的路子多,百姓的生活自然過得有滋有味,蘇秦曾經來過齊國的都城臨淄,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這裏的人生活不是一般的好。

踢球的人到處都是,賭錢的人也到處都是,擅長各種樂器的人也到處都是,就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史記·蘇秦列傳》

而兵家大忌就是這種景象,如果韓信、白起帶領的都是從這種景象裏出來的士兵,那麼他們一定打不了勝仗。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戚繼光說的,出處在於戚繼光自己寫的《紀效新書》。

這也是爲什麼戚家軍的成員全部出自於落後地區,其中義烏佔到大部分。

如果齊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那麼或許它的情況還算好一點。

但它存在的時間偏偏是戰國時期,它的滅亡不是基本、可能,而是絕對、百分百,是註定的。

就算不是秦國將它滅掉,也會有其他的國家將它滅掉。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 齊國爲什麼是最後消滅的一個 第6張

齊國君王無能,軍隊也無能,秦始皇要是不將它定爲最後一個滅掉的國家,那就是戰略上的極大錯誤。

齊國外強中乾是不假,但是他畢竟有那麼大的體量放在那裏。

如果說對它產生威脅的時候,還有其他國家的存在,它有所依靠,肯定會聯合其他國家拼了命的抵抗。

到時候秦國統一六國的計劃就會大大的推遲,說不定還會出現各種不安定因素,將秦國一統六國的計劃直接毀掉。

只有將其他的國家全部消滅掉,單獨只剩下一個齊國,讓它孤木難之,纔是上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