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淮軍首領是誰 淮軍是誰建立的

淮軍首領是誰 淮軍是誰建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的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簡介

淮軍首領是誰 淮軍是誰建立的

  淮軍

因爲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爲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主動請命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歷史

淮軍首領是誰 淮軍是誰建立的 第2張

  1870年淮軍炮兵

李鴻章早年曾與呂賢基一起辦過團練,但治軍不成,逃名遠播。後投奔在江西的曾國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決心建軍立業。而後淮軍的主要將領多來自於李鴻章早年辦的團練隊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營淮軍分七批耗官紳18萬兩租用麥李洋行輪船運兵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爲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裏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爲基礎,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爲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主要將領

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毓蘭、吳毓芬、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程學啓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軍隊隊列

淮軍營制,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擡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杆。1863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擡槍、小槍等隊爲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爲開花炮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爲參用西法的制度。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爲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爲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調度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調度,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爲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勳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使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向上海進軍,上海清軍不能作戰,英國侵略軍增兵又未到。時曾國藩爲兩江總督,駐安慶,上海地方官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命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國侵略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國侵略者的支持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先後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地,作爲清軍主力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裏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爲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爲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淮軍雖擁有現代化的戰備,但仍因襲湘軍舊制,體制存在不少矛盾與弊端。遇有徵伐,軍隊臨時成軍,號令不一,只能各自爲戰。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水師和葉志超、衛汝貴的陸軍都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後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廣招淮軍舊將,成爲清末的主力,即是民初北洋軍閥的雛形。

1862年李鴻章率部援滬時

親兵營:原兩江總督標兵(湘軍2個營),韓正國。

開字營:原曾國荃部(湘軍2個營),程學啓。

林字營:原薛煥部(湘軍2個營),滕嗣林、滕嗣武。

熊字營:原曾國荃部,陳飛熊。

恆字營:原曾國荃部,馬先槐。

春字營:淮軍,張遇春。

銘字營:淮軍,劉銘傳。

鼎字營:淮軍,潘鼎新。

樹字營:淮軍,張樹聲。

慶字營:淮軍,吳長慶。

以上共13個營,計6500人。

至上海後李鴻章任江蘇巡撫

部隊擴爲30餘營:

春字營:張遇春,淮軍。

銘字營:劉銘傳,淮軍。

鼎字營:潘鼎新,淮軍。

樹字營:張樹聲,淮軍。

慶字營:吳長慶,淮軍。

親兵營:李鶴章接統,原淮軍親兵營。

開字營:程學啓,湘軍2個營。

奇字營:劉士奇接統,原薛煥部林字營(湘軍2個營)。

熊字營:陳飛熊,原曾國荃部。

介字營:符信,原曾國荃部恆字營。

春字營:張遇春,淮軍(附水師營)。

升字營:覃聯升,原鮑超部將。

志字營:張志邦,淮軍新募。

桂字營:張桂芳,淮軍新募。

鬆字營:郭松林,原曾國荃部。

雲字營:周士濂,原上海雲南防軍。

盛字營:周盛波,淮軍。

傳字營:周盛傳,淮軍。

良字營:周良才,原淮軍親兵營。

勝字營:李勝,淮軍。

建字營:吳建瀛,太平軍降將2個營。

玉字營:劉玉林,太平軍降將2個營。

有字營:方有才,太平軍降將2個營。

昌字營:周壽昌,太平軍降將。

忠字營:駱國忠,太平軍降將2個營。

榮字營:駱金榮,太平軍降將2個營。

羣字營:餘拔羣,太平軍降將2個營。

義字營:董大義,太平軍降將2個營。

勳字營:楊鼎勳,原鮑超部將。

芳字營:張士芳蘇北先鋒營。

濂字營:楊宗濂,無錫民團。

得字營:徐得勝,無錫民團。

常字營:況文榜,貴州兵。

虎字營:樑安邦,上海防軍。

護軍營:鄭海鰲,淮軍。

護衛營:曹仁美,淮軍。

撫標親兵營:曹仁美,淮軍。

會字營:周志鴻,英法訓練軍。

其他:

陸軍:恩字營,德字營,振字營,學字營,聘字營,鵬字營。

水師:善字營(孫善成),魁字2營(鄭國魁,鄭國榜),馮席珍營,靳春和營,徐道奎營(鼎軍),李正佩槍船。

加募:

樹字一營:張樹聲。

銘字二營:劉銘傳。

鼎字二營:潘鼎新。

慶字二營:吳長慶。

開字二營:程學啓。

續添:

忠樸營:李昭慶,四營。

泉字營:李昭慶,四營。

鳳字營:董鳳高,七營。

順字營:馬德順,騎兵三營。

仁字營:唐仁廉,騎兵三營。

武毅軍:郭松林。

良字營:劉秉璋,慶字軍。

樂字營:丁壽昌,馬步2營3哨。

常勝軍餘部:

洋槍隊:羅榮光(副將)600人。

洋炮隊:李恆嵩(總兵)300人。

蘇南作戰時

銘軍(5500人)統領:劉銘傳(主要部將:劉盛藻,劉盛休),原銘字營加上回鄉新募2個營,南匯投降太平軍吳建瀛部建字營3000人,南匯投降太平軍劉玉林部玉字營2個營1000人。

盛軍(1500人)統領:周盛波(主要部將:周盛傳,衛汝貴),由江蘇撫標親軍1500人成立。

樹軍(3000人)統領:張樹聲(主要部將:張樹珊),樹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

慶軍(2000人)統領:吳長慶,慶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不足額)。

鼎軍(5000人)統領:潘鼎新,慶字營加上浦東防軍組成。

平捻時

淮軍兵力併爲:

主力部隊:銘軍,鼎軍,樹軍,盛軍共27000人。

輔助部隊:慶軍,開字營,奇字營,鬆字營,勳字營等。

銘軍(5500人)統領:劉銘傳(主要部將:劉盛藻,劉盛休)。

盛軍(1500人)統領:周盛波(主要部將:周盛傳,衛汝貴)由江蘇撫標親軍1500人成立。

樹軍(3000人)統領:張樹聲(主要部將:張樹珊)樹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

慶軍(2000人)統領:吳長慶,慶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不足額)。

鼎軍(5000人)統領:潘鼎新,慶字營加上浦東防軍組成。

武毅軍(近2萬人)統領:李昭慶,19個營(馬隊2000人)。

勳字,鬆字,桂字營統領:楊鼎勳,共計10000人。

慶軍及榮字,常字營統領:劉秉璋,共計6000人。

奇字營統領:劉士奇,共計3500人。

華字營統領:吳毓芬,共計2000人。

開字營統領:王永勝,共計5500人(原程學啓)。

新募:

魁字2營,親兵1營,鳳字7營共計5000人。

唐仁廉馬隊3營。

重要戰記

 平定蘇南

1862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蘇、常的戰役。經過與前來平叛的太平軍反覆激戰,淮軍最終攻克常熟、太倉、崑山等地。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計劃,中路程學啓統率,由崑山直趨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1863年7月,程學啓部兵臨蘇州城廠,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往援,大戰於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十一月初五,蘇州太平軍守將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但淮軍入城後,李鴻章採納程學啓的建議,誘殺了8降將,並遣散餘衆。此後,淮軍節節勝利。1864年,攻克常州,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被捕殺。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

平復捻軍

1865年十月,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命曾國藩爲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由於湘軍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國藩北上率領的多爲淮軍。但是,一方面,當時捻軍正值勢旺,作戰快速多變;另一方面,曾國藩無法有效指揮淮軍。因此,歷時一年半,曾國藩督師無功,清廷不得不於1866年11月改命李鴻章爲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1867年6月初,西捻軍與淮軍主力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場激戰,西攄軍傷亡殆盡,張宗禹等二十餘人突圍至徒駭河邊,不知所終,西捻軍從此覆滅。

基隆大捷

1884年10月初,法軍進攻臺灣基隆,劉銘傳誘之陸戰,兩面夾擊,大敗法軍。告捷後棄城保滬,取得滬尾大捷。1885年,法軍得不到給養,被迫撤出。

鎮海保衛戰

1885年3月,法艦隊進犯招寶山,時任浙江巡撫的劉秉璋積極備戰,鎮海炮臺守備吳傑奮勇抵抗,法軍海軍司令孤拔的座艦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鎮南關大捷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清兵退至鎮南關。老將馮子材命王孝祺部駐守西峙,自己扼守鎮南關。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將士猛烈搏鬥,將法軍擊退,並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茹費理內閣倒臺。

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7日,中日雙方海軍的主力在黃海決戰。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壑、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爲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發動魚雷襲擊或衝角戰術,不幸進水過多鍋爐艙發生爆炸,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鬆島。

威海衛之戰

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此戰雙方兵力衆寡懸殊。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爲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風貌的混合建築體。整體佈局嚴謹,當你步入其間細觀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其建築特色突出了一個“精”字。在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總之,這組具南北風韻合璧不俗的院落羣體,佈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當,實爲一組佳作。如今我們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細品味和賞讀它時,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的屏息凝神之態,聽到當年工匠們的行刀刻刃之聲,充分體現了藝人們深邃的生活感悟,豐富的藝術情趣,強烈的審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現技巧。而我們也確飽嘗了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

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羣體,在我國北方是少有的,保留更是幸運的,它是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從歷史的角度看“淮軍公所”更有其獨特的內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國近代軍事發展史上,瞭解和研究“淮軍”這一軍系的興亡盛衰,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扣問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是有着一定現實意義的。如果說淮軍興起於安徽省的安慶,而終止就在直隸省的保定,“淮軍昭忠祠暨公所”爲淮軍畫了一個圓滿句號。它傳承着豐厚的歷史內涵,集史料和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課堂,也是一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築稱之爲“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樂章”,比喻是非常恰當的。

淮軍公所建築風格南北兼容,別具一格,規模宏大。從現存建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賓院、戲樓、享堂、昭忠祠均爲徽式建築風格,而北部的幾個院落則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兩種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隨着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範圍看,作爲記敘近代淮軍歷史的古建築,如今多蕩然無存,而充分體現晚清徽派祠堂建築風貌,在我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軍公所了,實是難得。因此,淮軍公所自然就成爲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徽派祠堂建築的最好實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佈此處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擬定維修和保護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覈定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聯合評定爲河北省唯一的一處國家級優秀近現代建築。

淮軍公所地處保定古城區西南隅的淮軍公所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光緒十四年至光緒十七年(1888年—1891年)經專摺奏準,奉詔修建的“淮軍昭忠祠”及“公所”(淮軍辦公駐地)合一的建築羣,佔地約30畝。此祠是繼蘇州、無錫、武漢之後爲祭奠在戰鬥中陣亡的淮軍將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規模最宏大的一座。淮軍公所位於保定市環城西路220號,是李鴻章爲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死後改爲李鴻章祠堂。

淮軍公所規模宏大,整體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0米,佔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7個區域。一是正門以內的前院,爲辦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戲樓和公祭區,位於前院的後部。三是生活住宅區,有三個院落,位於戲樓的後部。四是神廚庫,即伙房,位於前院的東側。五是死亡將士紀念區,兩個院落,位於前院的西側,兩個院落東西廊的牆壁上,刻滿陣亡“將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園區,位於該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車馬的馬廄區,位於該所的西北區。由以上佈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