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播州之役死亡人數 播州之役的後果

播州之役死亡人數 播州之役的後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播州之役是明朝萬曆年間打敗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一場戰爭,是明神宗萬曆三大徵之一 。

戰爭背景

播州之役死亡人數 播州之役的後果

  明朝播州位置地圖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重慶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

明代在與各民族的關係上,曾勝極一時。明成祖時,北破元裔,南並安南,又招致南洋諸國。然而宣中以後,日就陵替,邊疆多事,特別是與西南諸土司的戰爭更是持久不斷。

土司之由來源於元代。元代對於西南苗裔部落之內附者,皆受其長爲宣慰司、宣撫司等官,土司之名由此而來。明代繼承元代之制,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在雲南設立布政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明成祖在貴州設立布政使司。在布政使之下,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特點,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措施,在落後地區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作土官進行統治。

播州介於川、貴、湖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方圓二千里,爲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財富。

唐朝末年楊端設計打敗南詔的穆星天,繼而受唐朝冊封播州,世襲官位,歷經兩宋與元朝統治後,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領楊鏗降明,此後被視爲苗疆土司,明任命其爲播州宣慰司使。前後歷經二十九代,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萬曆十四年(1586年),又賜楊應龍都指揮使銜。後爲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

戰爭結果

播州之役從明王朝出兵到楊應龍兵敗,一百四十多天,李化龍指揮八路兵馬共斬播軍首級二萬多人。六月二十八日,平播告捷上報朝廷。十二月二十日,明神宗親自登上午門,舉行播州戰俘受俘儀式,將楊應龍屍體剁碎,將楊朝棟、楊北龍肢解於集市。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月,平播詔令天下。四月二十九日,將播州地方拆解爲二,分別設立遵義府,歸屬四川管轄平越府歸屬貴州管轄。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播軍殘餘勢力吳洪、盧文秀等發動叛亂,總兵官李應祥等率兵討伐,將其平息。

播州楊氏統治,經歷唐至明五個朝代,楊家二十九世承襲,共725年,卻因楊應龍被挑釁起禍而反叛朝廷以死亡告終。

社會評價

播州之役死亡人數 播州之役的後果 第2張

  海龍屯遺址

關於播州之役,歷來評價甚高。此役之勝,大大樹立了明王朝在西南地區的威風,爲200餘年所未得志西南夷之盛世,足以泣鬼神而舒宵旰,也震懾了其它百夷君長,鞏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加強了明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轄,爲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播州之役的爆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楊應龍個人的性格,如狂妄自負、富有野心,多疑猜忌、殘暴嗜殺,以及不重承諾、缺乏誠信等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它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這場戰爭的結果。

 歷史影響

正面影響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在播州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注:明清時期在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制,實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推行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平定播州之亂後,中央政府在當地改流設府,“命分播地爲二郡,以關爲界,關內屬川,關外屬黔,屬川者曰遵義,屬黔者曰平越。”這就使中央政府有效地加強了對播州地區和廣大西南地區的控制善後改土歸流的實施,直接將播州地區納入中央管理體系,標誌着中央對該地區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其次,在教育方面,中央政府對相對落後的播州地區各府、州、縣開始推行儒學教育。“至萬曆三十六年,知府孫敏政舉行鄉約。諭民遵奉高皇帝教訓子孫功令。又檄五州縣各於城鄉村裏擇地建社學:考擇司教,社置一人或二三人。可見。在平播戰爭之後,中央政府通過改流設府。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當地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進步。

再次,在財政方面,通過編民人戶,客觀上增加了一定的財政收入,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編戶設府後的播州地區,被納入了中央財政管理體系。其大部分的財政收入和糧稅都繳納於貴州行省,客觀上緩解了一部分財政緊張問題。在戰後通過大規模地改土歸流,使舊的農奴制遭到了瓦解,土司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也隨即消失。

總之,播州地區改流設府之後。雖然對整個國家的積極影響相對有限,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教育、經濟、文化的全面進步,鞏固了西南邊疆的穩定,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中國國家統一。

負面影響

由於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的接連進行,戰爭對明朝國力產生了巨大消耗,僅播州之役集四川、貴州、湖廣八省的力量,耗銀約二百餘萬兩。內閣大學士王家屏說:“車騎戈甲,連數鎮之師,半委山谷矣;金錢芻粟,傾數萬之積,盡填溝壑矣;兵老財殫,智窮計絀......墜狡夷之牢籠,而內坐守寸步難移之困局……今時事與資力並當困絀之際,國威與士氣並當挫刃之餘。”萬曆二十七年開始平叛楊應龍,增派賦稅之情況“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盈實之戶,比二十年之前,十減其伍”。民生因戰爭凋敝,百姓的不滿情緒在不斷累積。戰爭曠日持久,賦稅日益增加,使生存壓力極大的百姓走向了官逼民反的道路。播州之役後,因爲加稅加賦不斷激增,全國各地接連爆發了流民起義。

更因爲連年征戰導致了明王朝衰落,而給了滿清的崛起機會。明王朝調集20餘萬大軍遠赴西南平定播州之亂,其中一大部分的精銳力量都來自於常年駐紮東北的軍隊。這些軍隊內調後,明朝在東北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明廷無暇顧及東北,讓東北女真族有了崛起的大好時機。努爾哈赤在東北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實力,進而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強大的後金政權。而明軍於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揭開了明王朝衰落的序幕——明朝在東北完全喪失主動權,接連喪師失地,戰線一直延燒到山海關附近。

戰爭遺址

海龍屯土司遺址始建於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毀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該遺址位於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距遵義市主城區20公里,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遺址區面積含遺產區和緩衝區共12.9平方公里。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里的龍巖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巖屯、龍巖囤,距今已有800餘年,雖大部分建築毀於1600年的“播州戰役”,但至今遺存較多。海龍屯是楊氏政權700年統治的後期駐地。

海龍屯於1982年公佈爲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中國第48項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