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墉(1720年8月19日~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號石庵,又號香巖、日觀峯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長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作爲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着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的高峯時期,一度出現了康乾盛世的輝煌景象,因此在朝堂之上,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官員形象。

比如,功過參半的納蘭明珠;歷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張廷玉;風流才子、才華過人的大學士紀曉嵐;貪得無厭的大奸臣和珅以及正直廉潔的名臣劉墉。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對於這些曾經頻繁出入紫禁城,常年伴君左右的大臣們來說,他們應該早已經深刻理解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的含義,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爲官之道,從而才能在很多關鍵的時刻,化險爲夷,全身而退。

而乾隆時期的名臣劉墉,在與乾隆皇帝下棋的時候贏了乾隆皇帝,這令皇帝大爲不滿,正要取其性命時,劉墉憑着幾句話,就順利逃過了一劫...

對弈贏了皇帝的故事

也許很多人對於清朝重臣劉墉的瞭解,應該都是來自於影視作品,劇中劉墉足智多謀、廉潔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

劉墉雖然表面上總喜歡諷刺和挖苦乾隆皇帝,但是絲毫沒有影響他成爲皇帝身邊的紅人。

儘管他晚年厭倦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已經都告老還鄉了,乾隆還會將其召進宮中敘舊,由此可見,乾隆對劉墉的喜愛。

一次,已經離開了官場的劉墉奉旨進宮來到了皇帝的寢殿,看着早已不再年輕的劉墉,乾隆感慨萬千,他邀請劉墉在宮裏多住些日子。

爲了打發時間,乾隆提議二人下一盤棋。

劉墉雖然遠離了官場,但是爲官多年的他怎麼可能不明白乾隆的心思,乾隆在這時候提議下棋,明顯就是要贏他。

因爲在帝王的心裏,不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必須是那個站在頂峯的人,而且山頂的最高處只允許他一個人存在。

很快兩個人便開始盤膝對弈,雖然乾隆和劉墉已經過了花甲之年,但是他們的棋藝依舊不減當年。不過,相對比而言,乾隆的棋藝還是要遜色劉墉一籌。

面對這樣的局面,劉墉並沒有什麼膽怯,每一次的落子都是經過一番謀劃和思索。

因爲劉墉對乾隆下棋時的套路太瞭解了,所以二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約定落子無悔,堅決不能悔棋。

看着氣定心閒的劉墉,乾隆感覺到情況不妙,隨着劉墉手裏的一枚棋子落下,乾隆的臉色瞬間就不好了。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2張

隨後,當劉墉將乾隆的棋子一個一個拿掉,乾隆着急了,緊忙就出手製止。

可是劉墉卻是絲毫不退讓,還說兩人已有約定,不能悔棋。

爲了化解尷尬的局面,站在他們身邊伺候的太監正打算走上前去,替乾隆跟劉墉求情。

可是,還沒等太監開口,乾隆就一氣之下將棋盤上的棋子一掃而下。

見到這樣的情形,劉墉立馬就服軟了,趕緊跪在了地上。

劉墉的一舉一動雖然代表着他早已經臣服,可是嘴上依舊十分不服氣,還跟乾隆說這只不過是一場娛樂,沒有必要生氣啊!

巧妙化解了砍頭危機

剛輸了棋局的乾隆本來心裏就十分不高興,聽劉墉這樣說,他更是想到了以往他們下棋的經歷。

他說,自己和劉墉下了一輩子的棋,每次的結果二人都是平手,爲什麼這一次,他只是回了一趟山東老家,自己卻輸給了劉墉呢?

劉墉也沒有藏着掖着,他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一句全部都說了出來。

劉墉表示,自己爲官的幾十年,不是贏不了乾隆,而是不敢。現如今不同了,他已經成爲了在家種田的一介草民,那還有什麼可害怕的呢。

首先,他不怕被扒了官服;其次,他更不怕被摘了頂戴花翎;最後他還說,自己的家鄉山東本來就比較貧苦,如果被髮配邊疆的話,發配地的條件說不定比他的家鄉還好呢。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3張

聽着劉墉說出的這些理由,乾隆更加生氣了,便惡狠狠地看着劉墉:你不怕我砍你腦袋?

劉墉聽乾隆說要自己的小命,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慌亂,不緊不慢說出的一番話,頓時讓乾隆的心中的怒氣煙消雲散了。

那麼,劉墉到底怎麼回答乾隆的呢?

劉墉一張嘴先是把乾隆一頓誇獎,說他肯定早就料到了自己會這樣說,而且還說乾隆一生瀟灑敦厚,十分體恤舊臣下,對他更是恩寵有加。

然後,劉墉表示他們兩人之間的這場對弈純屬休閒,乾隆一直都在祖國的萬里江山之上,施展自己的雄才偉略,絕對不會在這小小的棋盤之上,和他一介草民爭高下、論短長,因此他纔敢斗膽贏了乾隆。

爲了讓乾隆有一個臺階下,劉墉還緊忙解釋,根據他對乾隆的瞭解,乾隆的震怒,是對他膽識的考驗,並不是想真的取他的性命。

對於劉墉的這番教科書一般的解釋和回答,我們不得不起身爲他鼓掌,進而也充分解釋了他能夠獲得乾隆器重的根本原因。

劉墉以上的那番話其實有兩個含義,表面上看是在拍乾隆的馬屁,暗地裏是在暗示乾隆,如果爲了一盤小小的棋局,就將曾經的國之重臣殺了,那麼世人將肯定會認爲乾隆這個九五之尊無疑是一個昏君。

面對着如此機智的劉墉,乾隆哈哈大笑,對弈輸棋的危機也告一段落了。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4張

爲何劉墉能夠如此足智多謀?這恐怕要從他的經歷開始講起了...

忠於職守的清廉官員

劉墉出生在山東諸城,他的曾祖父劉必,在順治年間考上了進士,後代擔任了戶部員外。

他的祖父劉繁也是一代清官,康熙年間的進士出身,後來擔任了四川布政使。

父親劉統勳,成爲雍正時期的進士,曾經擔任過工部、刑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等職,由於清廉有爲,深得雍正、乾隆倚重。

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名門望族的劉墉來說,身爲家裏的長子的他,從小頭腦就非常聰明,還多才多藝,唯一一點就是他取得功名入朝做官的年紀有點晚,30歲以前還沒有獲得功名。

乾隆十六年,劉墉終於考中了進士,最初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編修,侍講等職,沒有掌握任何實權。

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他開始得到重用,此後在安徽、江蘇、山西、陝西擔任地方官員。

乾隆四十七年被調入了京師任職,先後擔任吏部、工部、兵部的尚書。

到了嘉慶的二年,劉永成爲了體仁閣大學士,也就成爲民間所說的宰相。

爲官五十多年,劉墉侍奉在兩代帝王的身邊,他體恤百姓疾苦、恪盡職守的同時,還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風。

在他赴任太原知府時時候,“帽破衣殘”的形象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任後第一時間便着手處理積壓的數十件案件,此後的三年裏,頗有一番作爲。

面對太原府庫空虛的現狀,劉墉爲了籌措資金各地奔走,最終購買二萬多石穀物充實府倉。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5張

乾隆末年,劉墉進入了中央政府權力的中心任職,一身廉潔的他,是當時少數幾個不與和珅同流合污的耿直大臣。

早在剛剛從地方調到京師的時候,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劉墉就奉命配合官員錢洋,調查和坤的親信、山東巡撫國泰等人貪索虧空一事。

當時的劉墉絲毫不畏懼和珅的權勢,最終協助錢洋讓案件真相大白,國泰等人也受到應有的處分。

嘉慶帝即位後,劉墉開始走到政治舞臺的前列,他以自己正直的品質,獲得嘉慶帝的寵信。

有一年,他的山東老家因爲鬧饑荒,當老家的人給時任大學士的劉墉寫信,希望得到他的幫助,可是劉墉只是回信安慰一番而已,並沒有給予任何實際的幫助。

嘉慶年間的朝鮮使者曾經評價劉墉的耿直和廉政,在當時的文武百官之中排在首位。也正因爲是這樣,清廉的作風也讓劉墉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與乾隆爺的真實關係

雖然劉墉在乾隆統治的後期,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可是他與乾隆爺的關係真的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麼?

想要了解劉墉跟乾隆爺的真實關係,那就不得說一說與他同朝爲官的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臣和珅了。

滿洲統治階級多是少數民族,因此後來他們也比較重用滿族貴族。

和坤正好符合這個條件,並且他還善於逢迎,想盡辦法討乾隆的歡心,再加上他長相英俊,性情溫,口齒還極其伶俐,因而乾隆帝對其寵愛超過任何一位大臣。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6張

另外,乾隆還把和孝固倫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君臣成爲親家後,還封和坤爲公爵。因此當時人們都說和珅是“寵愛冠朝列”。

對於劉墉來說,雖然不能說皇上對他不重用,但是與和珅相比,差異非常顯著。

自從乾隆五十年,劉墉成爲了協辦大學士後,此後的整整十年裏,他的職位都沒有任何擢升。

在當時的那種朝局下,劉墉也非常無奈,無力與和坤公然抗衡,但也不想與其同流合污、結黨營私。

兩人雖同朝共事,但在身份和地位上還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爲此劉墉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上書房諸位皇子師傅曠工七日的事情,引起乾隆的不滿,進而身爲總師傅的劉墉被皇帝下詔申斥,隨後就被免去了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很快被趕出了南書房,降爲侍郎銜。

不過,後來沒過兩年,他有官復原職了。

所以,相比較其他漢族出身的官員,劉墉應該是比較幸的。

劉墉能獲得這份幸運,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他顯赫的家族背景,二是他本身就博學多才,而且還有着正直無私的品質。

晚年的劉墉應該採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雖然在嘉慶二年的時候他成爲了內閣大學士,但是他做事的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懶散之餘的同時,處事上還多了幾分圓滑。

有些影視作品中會出現劉墉可以與乾隆爺隨意調侃,甚至會出言諷刺乾隆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在真實的歷史中,發生的機率不會太大。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7張

因爲乾隆和劉墉的關係還沒有發展到像和珅與乾隆那般,即使是備受寵信的和珅也沒有膽子,敢和萬民敬仰的皇帝那樣說話。

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

那麼,影視作品中爲什麼會出現劉墉機智化解皇上殺頭危機這樣的故事呢?

都說影視作品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因此這些故事很有可能是根據當時流傳在坊間的一些故事改編而成的,而這些坊間傳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百姓們的心聲。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階層和貧民社會之間有着難以逾越的鴻溝。

從劉墉的出身和他個人爲官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統治階層的代表人物,劉墉祖祖輩輩都入朝爲官,而且還擔任了要職,最重要的是聲譽非常的好。

不過最難能可貴的是,劉墉在當時所處的那個社會階層裏,沒有和貪污腐化的官僚隊伍同流合污,而是一直堅守着祖輩們的廉潔樸素的家風。

也正是因此,劉墉這樣代表統治階級的官員在民間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因而他才能以小民爲主的平民社會裏享有比較高的威望,逐漸成了貧民階層理想中的救星。

所以,劉墉與皇帝以及皇權鬥智鬥勇的故事一直能夠流傳下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遭遇很多不幸的羣體,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出來了一個機智伶俐、能夠代表百姓心聲和利益的劉墉,此舉表達了人民百姓渴望政治廉明、渴望公平正義的樸素情感。

除此之外,關於劉墉的“羅鍋”形象,也遠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

古代科舉考試中能夠中第的人,雖然不可能各個都是英俊瀟灑的青年才俊,但是身體上有缺陷之人肯定不會有資格有參加殿試的,進而考取第二甲二名的好成績也不可能發生,更不會在官場沉浮五十餘年。

劉墉對弈贏了乾隆,他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第8張

“羅鍋”的這種形象塑造,無疑也是來自於民間貧民社會的百姓在“醜化”他形象的同時,還爲了說明,劉墉與他們同屬一個陣營,是他們心中完美的代言人。

結語

在五十餘載的爲官生涯裏,晚年的劉墉能夠深得嘉慶帝的賞識,並且還站在了權力的中央,最後得以善終,一直深受百姓的愛戴,這一切的原因應該來自於他恰到好處的爲官之道。

可以想象的出來,劉墉在無數次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時毫無懼色、機智應對,用才華和膽識化解了危機的情況,爲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更讓人佩服的是,劉墉在官場上明哲保身的同時,還能守住爲官的根本原則和底線,這纔是官場和做人大智慧的最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