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想要問鼎天下之時,東方六國爲什麼不能團結起來?

秦始皇想要問鼎天下之時,東方六國爲什麼不能團結起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通過變法變得無比強大,秦始皇想要問鼎天下之時,東方六國爲什麼不能團結起來,合縱連橫?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其實秦國想要滅亡六國,順利完成統一,實際上從戰國初期來看,那是相當困難的,先不說秦國的實力如何,就算是在變法後,秦國的實力也與不少戰國時代的強國有差距,這其中最主要的攔路虎主要有三個國家。

第一就是距離秦國不遠的趙國,在軍事實力上,趙國一直都是強於秦國的,第二就是南邊的楚國,第三則是最爲富庶的齊國。

一、都想漁翁得利

爲了實現滅亡六國,完成統一,秦國在很早就制定出了完整的戰略計劃,可是這個戰略計劃卻在此後是世人皆知,於是其他國家爲何不能合縱連橫,就成了一個歷史謎題。

事實上在戰國時代的背景下,各國都想漁翁得利,這纔是問題的根本。從秦國在滅亡六國時的實際情況來看,秦國在滅亡韓,魏,趙三國時,就已經凸顯出了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國家財政十分吃緊。

秦國許諾分配土地,促進農業發展,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能在短短數十年內就完成滅亡六國,只能說秦國是迎合了當時其他諸侯國的想法,那就是讓他國互相留血,自己好在這個過程中分得利益。

有了這種漁翁得利的想法,秦國最初開始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敢於吃虧的角色,介入韓,魏,趙三國的利益紛爭之後,秦國在出兵滅亡諸侯國時,通常都會做出很大讓步,畢竟在如此利益面前,其他諸侯國不來瓜分利益便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爲了。

秦始皇想要問鼎天下之時,東方六國爲什麼不能團結起來?

這使得秦國在滅亡其他國家時,總能讓他國感到自己是受益者,從滅亡韓,魏兩國時,主動割讓不少領土給趙國,到了此後對趙國開戰,便將趙國的部分佔據領土,瓜分給附近的諸侯國,以此來麻痹其他諸侯國。

看到一個願意在戰場上拼殺,敢於犧牲自己,讓利他人的秦國,其他諸侯國自然是拍手稱快的了,根本沒有想過秦國這麼做的用意究竟何在。到了長平之戰後,秦國基本已經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其他國家也有想過聯合作戰,不過秦國在此時突然改變戰術,主要進攻於楚國。

南邊的楚國也是一個大國,況且與北方的幾個強國還是格格不入的,這讓不少諸侯國的漁翁得利,錯過最後一次可以與秦國決戰的機會,等到楚國滅亡後,秦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全力以赴開始消滅剩下的諸侯國,此時哪怕是其他國家再進行聯合也是無力對付秦國了。

二、利益分歧導致難以聯合

縱觀秦滅六國的整個過程中,秦國不是沒有遇到危機的時刻,曾經魏國面臨軍事壓力,就曾號召各國聯合起來,開始與秦國進行決戰。

在面對聯軍的高壓下,秦軍一度節節敗退,差點連整個國家都要滅亡。當時魏國就曾提出瓜分秦國,可是遭到了其他國家的反對,理由也是很簡單,在東方的一些強國,根本夠不着秦國,何談瓜分秦國呢?認爲是便宜了魏國的行爲,很快就不歡而散了。

經歷過這一次合縱連橫,其他六國並沒有更加聯合,相反是分歧越來越大,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利益分歧的原因,導致了六國再難聯合到一起,正是抓住了其他六國的利益分歧,秦國每一都只對付一個對手,穩紮穩打,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這一點也能看出它在戰略上的勝利。

拋開漁翁得利的思想不說,在戰略利益上,其他六國有着很大的分歧,這也是爲什麼秦國首先選擇韓,魏和趙三國下手,它通過激化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三國分晉後,韓,魏和趙三國中,屬趙國實力最強,可秦國偏偏不選趙國下手,相反則是挑了韓魏兩國在做反覆的戰略試探。

秦國與韓魏兩國大打出手的時候,趙國也曾想一口氣吞併整個晉國留下的國土,可是趙國卻在戰略上選擇了被動,希望能夠等到秦國元氣大傷後,再一鼓作氣擊敗秦國,不僅收回了整個晉國的領土,還能夠趁機削弱秦國。

可趙國這種做法,首先是有魏國與它競爭,等到魏國被秦國滅亡後,其他諸侯國再幹涉趙國趁機對秦國發動進攻,害怕趙國一個國家獨吞整個戰略果實。可見在這戰略思維的促使下,秦國的戰略得到了穩步的實施,更爲重要的是其他六國也在互相爭霸,與秦國的這種出戰,實際上相差無幾。

可不同的是其他六國中沒有一國敢於像秦國這樣,在一次滅亡他國的戰役中,投下自己的全部血本。這讓秦國在諸侯爭霸中被當成了一個利益創造國,這樣的一個諸侯國,自然是得到了那些野心勃勃的諸侯國的縱容了。

三、及時調整戰略緩解政治危機

通過六國攻秦的考驗後,秦國開始制定了更爲嚴謹的戰略制度,防止再次出現像同樣的政治危機。面對其他六國的各懷鬼胎,秦國整出了一套可以及時變通的戰術,這讓它呈現了該出手是快,準,狠地打擊對手。到了該收縮的時候,秦國則迅速收縮戰線,與其他諸侯國打政治戰和外交戰。

秦始皇想要問鼎天下之時,東方六國爲什麼不能團結起來? 第2張

這套戰術讓秦國是進退自如,有了這套戰術的加持,秦國順利滅亡了韓,魏和趙三國,看到自己一下子成了其他諸侯國的眼中釘和肉中刺的時候,秦國迅速開始着手防禦戰術,將主要的政治矛盾拋向諸侯爭霸的利益爭端。

緩解政治危機的方法中,最爲主要的還是瓦解各國的聯合,就在秦國與趙國在互相爭鬥的時候,趙國連連呼救,響應的諸侯國也很多,可是秦國則是不斷拋出瓜分利益的橄欖枝。

一旦利益要瓜分,那麼其他諸侯國則必然要出現矛盾。特別是齊國和楚國,它們一北一南,各自爭雄,讓秦國與趙國的爭鬥,演變成了兩派諸侯國的利益爭奪,最終秦國反而是漁翁得利,成了最後的贏家。

看到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所採用的政治戰術,以及結合軍事上的動作,讓六國不能合縱連橫,成爲了一個必然。

六國本是諸侯國爭霸的參與者,秦國也是,各自都不例外,每一場戰爭的背後,勢必會有利益的瓜分,可利益的瓜分則會引來諸侯國之間矛盾,這種矛盾日積月累,造成了諸侯國之間矛盾漸漸激化,自然也不會因爲秦國進攻他國,就出手相救了。

沒有能夠合縱連橫的六國,最終被秦國一一分化瓦解,消滅殆盡,可見這不是六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只能說是在政治上典型失敗案例。正是戰國時代的教訓,讓後世看到了脣亡齒寒的教訓,這纔有了後來三國鼎立的狀況,根本原因還是在政治上意識到了聯合生存的重要性。

看似通過變法強大的秦國,事實上在滅亡六國的過程中,實力並不比其他國家強到哪裏去,能夠實現統一的原因,還是秦國在戰略上制定了嚴密的計劃,在政治上則採取了分化瓦解其他六國的策略。

正是這個策略使得六國不能合縱連橫,這讓六國錯失了聯合對付秦國的最佳時機,最終成爲了戰國爭霸的一個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