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水淹七軍,是關羽最後的高光時刻——如果不算刮骨療毒。

這事情之所以能夠成就,固然是關老爺及時發現戰機所致。但是,從兵法而論,這種“以水佐攻”,無論難度還是對外在條件的依賴性都遠遠大於“以火佐攻”。

如果不是于禁犯下兵家大忌——“移七軍轉過山口,離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水淹七軍的事情是很難完成的。

而於禁又是怎樣犯下這樣的大錯誤的呢?是不懂兵法嗎?不可能,于禁是大將,跟隨曹操征戰三十年,無論軍事素質還是作戰經驗都是上上之選,否則曹操不會在關羽北進攻勢凌厲的時候,指名道姓把馳援樊城的重任交付與他。

問題出在于禁的心理狀態上。他置大軍安危於不顧,違反軍事常識安排營寨,目的只有一個——“自領兵截斷大路,令龐德屯兵於谷後,使德不能進兵成功”。

這種心理狀態的根源,還不僅僅是簡單的嫉賢妒能。

這就牽涉到曹操在此次用兵的人事安排與戰略指揮上發生的一系列失誤了。

當然,派于禁爲帥,原則上沒什麼問題。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

但是,在龐德自告奮勇擔任先鋒,而且得到曹操肯定——“關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令明,真勁敵也”——之後,董衡、董超基於“龐德不得已而降魏”“故主馬超在蜀”“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爲官”幾項因素,向于禁作了使用龐德是“潑油救火”的分析。于禁對此分析堅信不疑 ,以至“連夜入府啓知曹操”。

客觀地說,這些分析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當時誰也沒想到龐德會對曹操那麼忠心耿耿),否則不會連曹操也覺得確實是個問題,於是“即喚龐德至階下,令納下先鋒印”。

經過龐德“免冠頓首,流血滿面”的一番表白後,曹操算是消除了疑慮,用很到位的語言撫慰了龐德,益發激起龐德的忠心與壯志。這裏做得也不錯。

但問題在於,身爲主將的于禁已經對先鋒產生了如此的成見,從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看,這種合作已經有了明顯的裂痕,隱藏着較大的禍患。

在於禁看來,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卻沒有被採納。而且更重要的是,憑自己“三十年”追隨的履歷,竟然沒有撼動剛剛投降沒幾天的“西羌一小卒”——這對於“老員工”是非常窩火的一件事體。

當然,于禁不敢對曹操發泄怨氣,但是其不滿就勢必向着龐德而去——打壓之心油然而生了。

於是,龐德“擡櫬出征”的舉動就產生了多重效應:曹操深感龐德忠勇,三軍也會覺得先鋒給力,但作爲主帥的于禁,只會認爲這是對自己的示威——打壓之心益發堅定了。

其實這個時候換上張遼或者徐晃都可以,理由隨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

而曹操做好了龐德一頭的工作,欣喜於龐德的表現,卻沒有對這個出現“暗流”“管涌”的組合進行任何形式的調整。

是沒有察覺于禁心理髮生的變化呢?是覺得這點事情不至於臨陣換將?還是像關羽用潘濬一樣,“今既差定,不必更改”(《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我們不得而知的同時,對這一點感到很大的疑惑,因爲憑曹操的水平應該是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處理張遼與李典的關係就是例證——原因大概只有作者羅貫中先生知道了。

不管怎麼說,這樣一來,于禁就有想法、有理由、有條件拍住龐德了。

但是,有條件不等於條件充分。雖然于禁是主帥,是先鋒龐德的上級,但想打壓龐德,必須有一個合適而權威的理由,否則沒法操作——總不能說人家奮勇殺敵不對吧?在人家眼看要成功的時候撤梯子,也得有個讓人家沒法反駁的說法吧?

就是說,于禁的心理,主觀上已經造就了事情變壞的可能性,但是其客觀條件不足又形成了這種可能性的實現障礙。

結果,墨菲定律在這裏開始發揮作用了,“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不但曹操,而且連策謀深長的賈詡,都沒有發現問題。當曹操大讚“龐德忠勇如此,孤何憂焉”的時候,賈詡來了一句“龐德恃血氣之勇,欲與關某決死戰,臣竊慮之”。

可以肯定賈詡絕對是好心好意說了這麼一句話。曹操也非常讚賞,於是“急令人傳旨戒龐德”。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 第2張

問題是,在於禁特殊的心理條件下,賈詡以至曹操本來正確的舉動完全變了味道,成了曹操完全沒有想到的決策失誤。

當聽到“關某智勇雙全”這六個字的時候,龐德僅僅表示了對關羽的不服,並沒有意識到這對他意味着什麼——曹操、賈詡都沒有反應到的于禁心理,龐德更不會想到。

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雖然僅僅說了一句很正常的話“魏王之言,不可不從”,但于禁當時的內心幾乎就是一個爆炸式的狂喜!喜大普奔!欣喜若狂!

于禁知道,這句話在曹操僅僅是個“穩定劑”,但對他于禁就是“尚方劍”,對龐德就是“緊箍咒”——這回有絕對充分的條件了,可以把這“西羌一小卒”拍得死死的!

順便說一句,龐德那句“大王何重視關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曹操的確對關羽的水平有着一種與實際情況不盡相符的觀念,這種觀念在當時就影響了很多人,甚至影響了關羽本人,以至其認爲“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無不畏服”。

而事實證明龐德“挫關某三十年之聲價”的話語並不完全是吹牛,一次交手之後,連關羽都承認“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如果不是有于禁在,龐德與關羽勝負輸贏,真的難以預料。

當戰場形勢陡轉——龐德射中關羽,很可能成就大功的時候,于禁立馬鳴金收兵。面對龐德的質問,于禁胸有成竹,開始對曹操那句“智勇雙全”進行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誇張、擴大、絕對化的演繹和詮釋。

這句“智勇雙全”用處可大了:

你龐德射中關羽,要追趕?不行,關羽中箭也是一計!別忘了,魏王說的,“關某智勇雙全”啊!

你龐德“搦戰十餘日,無人出迎”,於是分析“眼見關公箭瘡舉發,不能動止;不若乘此機會,統七軍一擁殺入寨中”?我于禁也知道這樣“可救樊城之圍”,一舉成功。可是不行啊!誰知道關羽用的什麼計策?別忘了,魏王說的,“關某智勇雙全”啊!

你龐德“累欲動兵”?不行!乾脆“移七軍轉過山口,離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我于禁“自領兵截斷大路,令龐德屯兵於谷後”!什麼?這樣你龐德“不能進兵成功”?那就對了!這也是爲你好,別和關羽打仗,以免中計!別忘了,魏王說的,“關某智勇雙全”啊!

曹操本人也沒對關羽有過這麼高的評價——這智謀簡直比諸葛亮還厲害!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能水淹七軍?是運氣嗎? 第3張

當然了,于禁自己也不會相信關羽智謀如此之高。他其實對關羽之智評價並不高,否則不會在“襄江水勢甚急”的時候,把軍馬放在“城北十里山谷之內”——他心目中的關羽,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都想不到。成何明確提示“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時,他的反應是“匹夫惑吾軍心耶!再有多言者斬之!”——這會子他不提“智勇雙全”了。

他只是在對付龐德時,把關羽擡高得漫無邊際而已。

後邊的事情就簡單了。大水滔天,于禁“願降”;那個說龐德不可靠的董衡、董超,這時提議投降,被龐德斬殺;龐德被生擒,“引頸受刑”。

于禁如願以償,龐德被拍死了;只是于禁自己也被拍死了。雖然關羽沒有殺他,後來孫權還把他放了,但曹丕用了一個比較陰損的手法,把他活活臊死了——說起來也是應該的,這事魏文帝辦得沒毛病。

只是不知道有沒有活着回去的,向曹操報告一下於禁的所作所爲——不僅是最後投降,還應該包括前面一系列關於“智勇雙全”的操作,以及這一系列操作與“水淹七軍”之間的關聯。

不知道曹操慨嘆“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的時候,是否想到自己的決策失誤在其中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