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名將王翦後代變成豪門的故事。

作爲秦朝的名將,王翦不但武功卓絕,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也先後擔任秦朝的大將軍。

然而在秦末的戰爭中,王離卻被項羽所敗,最終被殺,而項羽就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

消息傳回王家後,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王威感到了事態的嚴重。

秦一旦滅亡,那些曾經被王翦、王賁殺死的六國後人,一定會報復王家。

於是兩人商量後,作出了分家,離開咸陽到他鄉避禍的決定。

他們立即行動起來,王元一支遷到了琅琊,王威一支則來到了太原。

兩家人都銷聲匿跡,直到西漢建立,纔開始出頭露面,並逐漸成長壯大爲兩大豪門。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琅琊王氏:王與司馬共天下

王元將家安在琅琊後,開始秉承詩書傳家的原則,也可以說是棄武從文。

一直到西漢昭帝時,其後人王吉纔開始嶄露頭角,出任昌邑王都尉,漢宣帝時升爲博士諫議大夫。

王吉之子王駿,在漢元帝時以孝廉起用。漢成帝即位,王駿擔任京兆尹,表現出極強的政務能力。

王吉的孫子王崇在漢平帝時擔任大司空,被封爲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先後在西漢政府做官長達八十餘年。

三代爲官並且都有賢能之名,而且道德學問一脈相承的家族,在西漢真心是爲數不多,因而琅琊王氏開始名聲漸起。

王崇的後人裏,又出了王遵、王音等人,分別擔任過中大夫與大將軍等職,但相對來說還只能說是成績平平。

當琅琊王氏傳到王祥時,又有了新的起色,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二十四孝故事,其中“臥冰求鯉”的主角就是這個王祥。

他先是在220年出任了徐州別駕一職,乾的是有聲有色。

魏高貴鄉公曹髦即皇帝位後,王祥被封爲關內侯,後又出任光祿勳、司吏校尉,不久又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此時王祥已是耄耋老人。

266年,反抗司馬氏控制的曹髦遭到弒殺,司馬炎權傾朝野,別人見到後都是納頭拜見,惟獨王祥只是“長揖”。

司馬炎不禁感嘆:“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耳。”

等到晉朝代魏建立,司馬昭以詔命的形式聲稱:“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

並以國公的名位將王祥留居京邑,幾乎所有的朝廷大事都向他請教。

晉室衣冠南渡,琅琊王氏一族的王導與堂兄王敦分別成爲宰相和大將軍,兩人一內一外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王導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聯絡南方士族,極力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爲穩定江東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第2張

時人言“王與馬,共天下”,道出了王導對晉朝的再造之功,當然也說明了琅琊王氏在東晉的滔天勢力。

作爲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導曾成功地勸諫司馬睿戒酒、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極難更改的決定。

他還曾規勸晉明帝要遠小人,行德政。

明帝聽後很內疚,掩面伏於坐榻之上說:“如公所言,晉室皇祚安得長久!”

南朝時,琅琊王氏子弟王弘、王曇先後輔助劉裕、劉義隆父子建國稱帝,將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

齊代宋時,王儉對蕭道成建立齊朝更是居功至偉。

從王祥開始,王氏家族逐漸由道家而轉向玄學。

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是當時玄學名家,他提出調和儒學與玄學的主張,“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

王導因襲了這一主張,王氏家族儒玄兼修,王氏子弟在佛學、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也多有建樹。

因而王家極爲注重名士集會,當然,歷史上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雅集,並且還造就出千古傳誦的書法名著《蘭亭集序》。

一直到明代,琅琊王氏家族又出了一個王世貞,位列明文壇“後七子”之一,是獨步一時的文壇領袖。

清初引領畫壇畫風潮流的“江南四王”之一的王鑑,也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員。

從漢代到清末,琅琊王氏家族共涌現出以王導、王睿、王摶爲代表的92位宰輔,其他級別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

在中國文化史上,琅琊王氏家族又培養出以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王世貞等爲代表的名人雅士600餘位,任何一箇中古家族都難以望其項背。

這妥妥的就是一個千年豪門,誰都說不出二話。

太原王氏:名列天下“四姓”

王離次子王威則秉承着“燈下黑”的原則,從咸陽出來後,來到相隔不遠的山西太原定居,從此成爲太原王氏。

王威九世孫王霸曾經做過西漢皇朝的尚書,等到王莽篡位後,他棄官守志,隱於山林,從此王家再次隱世不出。

到東漢末年三國時,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柔、王澤兄弟同時成爲魏國重臣,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這時的太原王氏再次名聞政壇。

王柔的兒子王機,曾經是魏國的東郡太守,但是因爲早亡而沒有太大的影響。

然而王澤的兒子王昶“開濟識度”,“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他爲太原王氏日後成爲煊赫大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昶不僅政治才幹不凡,而且軍功顯赫。

他曾指揮軍隊在江陵與東吳大戰一場,最終取得大勝。

王昶因軍功升爲徵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

後來,王昶在鎮壓毋丘儉、文欽、諸葛誕的鬥爭中,再次以赫赫戰功爲他及家族贏得了空前的尊崇,“增邑千戶,並前四千七百戶,遷司空,持節、都督如故”。

由於王昶對曹魏政權以及後來司馬氏的巨大功勞,太原王氏一路飛黃騰達,躋身爲魏晉之時北方一流的高門大族,王昶的後人亦是累世顯貴的公卿重臣。

其長子王渾在晉武帝司馬炎“受禪”即位後,官至徐州刺史、豫州刺史。

273年,孫吳發兵攻打豫州邊城弋陽、新息,時任豫州刺史的王渾僅以一旅之師涉險渡淮,出其不意,大敗號稱十萬之衆的吳軍。

王渾以是役之功,升爲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逐漸顯達於西晉。

王渾兒子王濟“有俊才,能清言”,是著稱於朝的玄學名士。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第3張

晉武帝對他極爲欣賞,把他招爲駙馬。

王昶另一個兒子、王渾之弟王湛,幼年時“兄弟宗族皆以爲癡,其父昶獨異焉”。

與王渾一支顯達於西晉不同,王湛這支則顯達於東晉。

陶潛在筆記《羣輔錄》中謂太原王氏“五世盛德,聞之故老”。

他所指的“五世”,就是指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這一脈相承的五世顯貴。

王坦之的四個兒子也都有官職,其中以三子王國寶最受晉安帝重用,被任爲副相與會稽王司馬道子一起操縱國政。

然而,太原王氏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404年,出身太原王氏的尚書右僕射王愉與其子荊州刺史王綏因不滿劉裕專權,密謀起兵。

事泄後被劉裕族誅,王氏一家幾乎被消滅殆盡。

顯赫一時的太原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幾近消亡。

家族連遭禍患,太原王氏一支僅存的後裔王慧龍,幾經輾轉渡江逃到北魏。

高門望族的身份背景,使得王慧龍有了崛起的可能。

他先是取得了宰相崔浩之弟崔恬的信任,並娶崔恬女兒爲妻。

很快,王慧龍就被任命爲北魏龍驤將軍,鎮守南境,他在那裏一干就是十年之久,“農戰並修,大著聲績”。

因爲對劉宋政權的憎恨,王慧龍數次參與北魏與劉宋的戰爭。

由於智勇過人,屢次獲勝,最後積功官至安南將軍、荊州刺史,以其文治武功爲太原王氏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經過太原王氏成員幾世的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分族定姓時,取得極大的成功。

“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王慧龍之孫)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

太原王氏作爲“天下四姓”,重新躋身於北方一流高門大族之列,歷經北魏、北齊、北周,直至隋朝始終強盛不衰。

王慧龍的曾孫中,王遵業成爲黃門侍郎,王廣業死時是太中大夫,王延業位居中書郎,爲天子講《孝經》,季和位至幷州大中正、治書侍御。

當時的王氏一門可謂羣星閃耀,被時人稱作“英英濟濟,王家兄弟”。

太原王氏因其顯赫地位和家學門風,不僅主導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而且在文化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甚至是他們的衣着、言行,都是當時人們效仿追逐的標榜。

當時王慧龍曾孫、人稱“小宰相”的王遵業“嘗著穿角屐,好事者毀新屐以學之”,這可謂是當時的著名男星和頂流網紅。

唐初重新確立望族,“天下四姓”變更爲“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太原王氏依然威名不墜。

即使門閥勢弱,推行科舉制度,由於其優良的家學傳承,唐朝時太原王氏依舊人才輩出。

唐朝時,太原王氏一脈出了以王珪、王涯爲代表的7個宰相,而更多的太原王氏族人以文才學識而留名史冊。

王通爲隋末唐初大儒,“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學養,講學河汾,造成唐初開國一班文武兼資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

王績爲嗜酒不羈的文學家,“彈琴、爲詩、著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

王通的侄孫王勃更是以神童早慧著稱,不但名列“初唐四傑”,他所作的《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成爲膾炙人口的名篇。

後來還涌現了王維、王縉兄弟,兩人在仕途和文學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王維不但是盛唐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更因精通音樂、擅長繪畫,成爲“南宗繪畫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下聞名。

王維之弟王縉則是一位官至宰相、能文能武的重臣。

時人稱呼兄弟二人是“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

盛唐時的王翰、王之渙、王昌齡則延續了太原王氏的威名,他們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邊塞詩人羣體裏的明星。

無論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渙的“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成爲後世不斷傳誦的名句。

即使到明清時,太原王氏依然名聲不墜,王錫爵是萬曆朝著名的“太倉相國”。

清初引領畫壇畫風潮流的“江南四王”裏,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時敏和王原祁赫然佔據了兩席。

名將王翦的後代是怎麼分成2個千年豪門的? 第4張

他們的書畫作品對清初以來整個畫壇的畫風,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之所以能夠成爲屹立千年的豪門,即使面臨斷絕的困境,依然能夠反敗爲勝,甚至更有進益,就在於始終傳承不墜的家學門風。

家風來源於家族歷史的積澱,更是傳承着家族的文化。

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是立德、立功、立言,王祥傳下信、德、孝、悌、讓“五至”遺訓,成爲琅琊王氏家族子弟爲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琅琊王氏“子孫皆奉而行之”,他們重視教育子弟,崇尚孝悌,並且以孝友作爲傳家的根基。

而太原王氏最終成爲“天下四姓”,躋身一流大族之列,也是與其家族歷來注重子弟教育和家學門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王昶專門爲教育子弟而寫的《誡子侄書》成爲太原王家家訓的典範之作。

他告誡子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要求後人“立身行正,遵儒者之教”,“戒驕淫,務實道”、“進退合宜”“知足而足”,以葆家門傳承,家風綿延。

傳承自王翦一脈的兩大千年豪門,其成功之處讓後人深思,甚至會成爲有志於此的家族的夢想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