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任何一種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科舉制也同樣如此。科舉制之所以生存了一千多年,正是因爲它符合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科舉的沒落並非開科舉士的制度出了問題,而是在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逐步僵化,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要正確評價科舉制,必須以全面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

科舉制度誕生的歷史進步意義

科舉制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它大約起源於隋開皇年間。科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察舉制、世卿世祿制,合稱中國四大官員選拔制度,是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政治結構相匹配的人才進階門檻。

世卿世祿制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這種制度顧名思義,就是世襲制,一個人要想做官,做多大官,那就要看祖上的陰德。

察舉制是秦朝和兩漢時期採用的官員選拔制度。這種選拔制度,打破了貴族階級對官場的壟斷,以舉薦和考察相結合,給平民階層打開了進階之門,是歷史的一次巨大進步。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至隋朝初年的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到東漢末年流於形式,事實上被豪門士族所壟斷,九品中正制其實是門閥士族,與寒門士族相互妥協的選舉方案,他既強調了門閥集團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也給平民階層開了一扇窗。

相對於以上三種選拔制度,科舉制最公平。科舉制的歷史價值,大致可以概括爲如下幾點:

1.打破階級限制,給平民階層創造了平等晉升的機會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表面上也給了平民機會,其實那只是局部範圍內的開放,沒有做到真正的公平。科舉制則不然,只要不是非自由人,你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這種選拔制度,對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作用不可估量。

2.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體現了社會的進步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第2張

科舉制的公平性體現在針對對象的公平性、考試內容的公平性、封閉閱卷的公平性和張榜錄用的公平性。這種公平精神,直到如今還在使用。遲遲找不到替代方案的原因就是這種方式的公平性很難替代!

3.人才選擇面的廣泛性,對人才制度建設意義重大

歷代歷朝爲何走向沒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層統治階級走向沒落腐化。由於不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導致既得利益階層可以不勞而獲,他們的後代必然是低能化趨勢,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卻被壓制在社會底層。這種畸形的人才制度,必然導致重大社會危機。

科舉制改變了這個僵死的模式,它讓人才選拔形成了動態機制和競爭機制,成了人才寶庫的活水源頭!

4.科舉制也讓皇權擺脫了權貴勢力的“綁架”,有利於皇權集中

我們還發現一個“恐怖”的現象,這四種官員選拔制度的更迭,都經歷了長期的動盪,甚至流血犧牲或政權更迭!

察舉制代替世卿世祿制,開始於商鞅變法,代價是商鞅的血;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纔有了曹丕受禪代漢;科舉制推行,加速了隋朝皇權與門閥集團的矛盾,進而亡了大隋!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第3張

爲何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每一種選拔制度的革新,其本質就是對既得利益階層開刀,爲皇權擺脫利益集團的束縛服務,所以,它就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

世卿世祿制下的宗室勢力、察舉制下的外戚勢力和士族勢力、九品中正制下的門閥勢力都是“綁架”皇權的“政治老虎”。而科舉制以後呢?沒有了,所有政治勢力集團,全部被一掃而空!

科舉制度走向沒落的原因

那麼,這麼好的選拔制度,爲何最終走向了沒落呢?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科舉的形式走向僵化

提到科舉,第一個蹦出來的字眼就是“八股文”,這就是科舉考試形式僵化的體現。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發展,一直強調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代聖人立言”成了科舉最神聖的表現形式,這就是八股文誕生的原因。

過於強調錶現形式的趨勢,讓考生失去了創造性,把精力都放在了形式的追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形式完美的書呆子。這就導致一個結果:人才選拔的空殼化!

科舉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科舉制爲何走向沒落? 第4張

2.科舉的內容不符合發展的要求

科舉考試的內容圍繞五經,五經是社會科學。如今我們都知道,推動社會發展的,除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恰恰在科舉制的框架裏,自然科學被視爲“奇巧淫技”,瘸了一條腿的科舉制必然跟不上歷史發展的要求。

3.人們的價值觀走向多元化

古代社會,將社會階層分爲士農工商,士,纔是社會最尊重的階層。社會的發展打破了這種認知,人們的價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社會結構也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科舉制還扮演着死守開科取士,維護“士”的社會地位的角色。

總之,科舉制的沒落根源在於其僵化,不能與時俱進,逐步被歷史淘汰了,而不是科舉制精神核心的問題。

爲何科舉制會留下封建糟粕的印象

科舉制之所以容易被人當做封建糟粕,是由於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它被賦予了太多的封建糟粕的內容。

比如,提到科舉,就會聯想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做官,階級特性的糟粕。再比如,考試內容,四書五經,目的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權穩定;又比如,“修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科舉的就是爲了附皇權之屬;等等。

客觀來講,科舉制度雖然是帝制社會的產物,有它必然的歷史侷限性,但也不能認爲它就是糟粕的代表。我們之所以容易把目光盯在其糟粕的層面,是因爲我們看到了其發展的末端,而沒有關注到其起源。假如我們身處隋唐以前,作爲一位平民子弟,你還覺得科舉制是糟粕嗎?

所以,看待科舉制的歷史價值,要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完整分析,同時還要看到決定科舉制背後的政治環境。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發現,科舉制除了糟粕的成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