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漢朝和明朝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漢朝和親又納貢,明朝不和親不納貢,那到底誰更強大?

在歷史上雖然存在過很多個王朝,但真正的巔峯王朝卻是隻有三個,分別爲漢朝、唐朝和明朝,有人會好奇,爲何沒有秦朝和清朝呢?秦朝是因爲存在的時間太短,清朝的原因就不多說了。而這裏主要說的就是三大巔峯王朝裏的漢朝和明朝,因爲這兩個王朝的情況十分相反,漢朝對外是和親又納貢,而明朝則是不和親不納貢;同爲巔峯王朝,爲何表現得如此相反?現在來看看究竟是爲什麼吧。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是一個偉大的王朝,但是漢朝的有些表現的確是有點差強人意,但是這也怪不得漢朝,畢竟北方的匈奴實在是太強大了。在秦朝時期,北方的匈奴就已經很強大了,北方的燕國、趙國和秦國爲了抵擋匈奴的入侵,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防禦工事,這也就是後來的萬里長城的雛形了;而且在趙國後期時,李牧還曾擊敗過匈奴的入侵。而秦朝建立後,秦始皇也曾派蒙恬率精兵三十餘萬北伐,奪取了河南地,但也僅此而已,不敢再向北進攻了。

漢高祖劉邦在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後,也是苦於北方匈奴之患,曾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沒想到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導致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爲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在劉邦死後,他的妻子呂后貫徹劉邦的方針,對匈奴一直是採取退讓的態度,有一次剛死去閼氏的冒頓單于遣使者送來一封言詞極爲不敬的國書給呂后,上面寫道:“孤僨之君,……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呂后認爲受到了奇恥大辱,“大怒”,欲出擊匈奴。朝臣幾乎衆口一詞:出兵攻打匈奴。

然唯有中郎將季布卻指出:劉邦當年在與匈奴之戰中最終未佔得便宜,不得已採納劉敬的和親建議,來換取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今歌唫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亦即如今的漢朝軍事勢力依然不及匈奴,宜繼續和親爲上。最終,呂后聽從了中郎將季布的意見,贈單于車馬作爲禮物之外,繼續“以宗室女爲公主,嫁匈奴單于”以和親。單于笑納之,致歉,並“因獻馬,遂和親”。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第2張

但能因此而認爲漢朝“懦弱”麼?當然不是,漢朝君臣都很清楚雙方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漢朝只不過是在積攢實力而已,所以纔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盛世”,通過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勵精圖治,漢朝國庫充盈,人口暴增;而後漢武帝雄才大略,通過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員絕世名將,最終打敗了匈奴,贏得了尊嚴;而後又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至此,漢朝崛起了。雖然後來仍然有“和親”之舉,但意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在西漢末年時,還有陳湯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要知道當時陳湯他們率領的漢軍極少,大部分都是西域諸國的僕從軍。而在東漢末年時,就算內部千瘡百孔,但對外卻依然是那麼強大,北方的匈奴、鮮卑、烏桓,西北的羌人等,都被漢朝的將軍們輕鬆的擊敗;由此,纔有了“漢獨以強亡”的說法。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第3張

而反觀明朝,在朱元璋零容忍的打擊貪官污吏後,舉國局勢一片大好,而後燕王朱棣以武力推翻侄子朱允炆稱帝是爲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南海的經營等等,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自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國力都很強盛,直到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了二十餘萬精銳後,國力大衰,儘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達不到明朝頂峯時的狀態。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爲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但明朝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視,在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統治時期,明朝其實仍然還是很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萬曆三大徵”了。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爲李如鬆(李成樑長子)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但萬曆三大徵其實也是被迫進行的,雖然打贏了,但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剩餘的國力,尤其是萬曆朝鮮戰爭,由於損失了過多的東北精銳部隊,導致努爾哈赤崛起。

也因爲萬曆三大徵的關係,所以纔有了後來的薩爾滸之敗,從此明朝徹底由盛轉衰,內部貪腐成風,外部女真人屢屢犯邊;在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刻時,國庫真的是窮得一文錢都沒有了,崇禎皇帝爲了給守衛京城的將士發糧餉,以鼓勵將士們拼死守城,簡直是求着大臣們捐錢,結果是無人肯捐;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後,據說從這些號稱清正廉潔的官員家中搜出了超過七千萬兩白銀(現金)……

漢朝和明朝同樣都是巔峯王朝 兩朝表現爲何如此相反 第4張

漢朝是前期屈辱求和,臥薪嚐膽纔有了後來的強大,在秦朝時期,國土面積約爲340萬平方公里,而在漢朝巔峯時期,國土面積約爲609萬平方公里,幾乎擴大了一倍,這都是靠武力打下來的。而明朝雖然前期強大,但是後期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國力銳減,甚至連人口不及自己百分之一的女真人都打不過,真的是有點悲哀。那漢朝和明朝誰更強大呢?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如果明朝有漢朝的那種尚武精神,女真人又怎麼能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