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

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清朝入關之後努力學習漢族文化,他的官制基本承襲於明朝的官制,那麼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清朝在地方上劃分省、府、縣三級行政單位,省級行政單位最高官爲巡撫,府級行政單位最高官爲知府,縣級行政單位最高官爲知縣,其中級別最低的也就是知縣,只是一個正七品文官。

巡撫是省、府、縣三級行政單位中官級最高的長官,在清朝巡撫級別爲從二品。其實巡撫是明朝中期所設立的官職。

在明朝初期,是沒有巡撫這個官職的,當時一個省內共有三名最高長官分管行政、司法、軍事三大權力,布政使司主管一省行政,按察使司主管一省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事,這三個官職合稱三司衙門,不過這三個職務之間是互相獨立,只是名義上布政使屬於一省之最高行政長官,但是實際權力卻只限於主管政務。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派遣京官巡視地方各省,這個官職稱之爲巡撫,這些巡視官員權力極大,可以干預一省的政務、司法、軍事的事務,但是最初巡撫這個官職也只是臨時性質,屬於朝廷派下來檢查地方工作的欽差大臣,巡視檢查完事後回京,這個官職也就被撤銷了。

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

不過後來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皇帝發現用巡撫這個職務管理各省很便利,於是自嘉靖時期之後,巡撫成爲明朝的常設官職,其主要職能就是掌管一省政務、司法、軍事大權,也就是說給原來互相獨立不相統屬的三司頭上加了一個總管。

不光巡撫最初屬於臨時性質官職,總督也是如此,總督興起於明英宗朱祁鎮時代,拯救大明的功臣于謙就曾經出任過總督,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虜後,于謙向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建議由郕王朱祁鈺繼位抵禦瓦剌大軍,後來于謙就被任命爲總督京師軍務負責抵禦瓦剌部,在瓦剌部被擊退後,于謙也就卸下了總督之職。

因此在明朝的時候總督之職也是屬於臨時性質的官職,有事情就派出總督,事情結束後總督卸職。明朝的總督通常都是側重於軍事,主要是邊境省份有軍事行動時,朝廷就會派出官員出任總督,負責節制各省巡撫,籌劃軍事行動。

就像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薊遼總督袁崇煥,當時袁崇煥就是被明末帝崇禎皇帝派到關外抵禦清朝的總督,只不過因爲清朝一直沒能被平定,因此薊遼總督的職務也一直沒有被撤銷。實際上明朝的總督都是臨時性質的官職,事情搞定之後立刻回京卸職。

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官制,保留了總督和巡撫之職,不過清朝把在明朝屬於臨時性質的總督之職改變爲常設官職。

清朝的總督屬於正二品文官,通常總督會管轄兩個省或多個省,巡撫都要受其節制,但是一般情況下總督不會過分干預巡撫治理省內政務,相比之下總督的職能側重於管理軍務,在戰事發生時,總督轄區內的文武官員包括八旗的地方駐防將軍全都要受到總督節制。

而巡撫的職能則是側重於治理政務,不過如果戰事一起,巡撫也有權節制省內所有駐軍,因此巡撫的權力也比較大。

清朝設立總督的初衷是爲了加強各省之間的聯繫,避免遇到跨省問題時各省之間互相推諉責任的事情,總督在清朝官場的主要作用就是協調各省官員和事務,以此來達到皇帝對地方統一管理的目的。

雖然總督管轄多個省份,但是並不意味着就是巡撫的上級,總督只是對巡撫有監督之權,並不能過分干預巡撫理政,而且總督和巡撫實際是平行單位,他們都是直接對接皇帝,只對皇帝負責,由於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互相統屬的問題,所以清朝皇帝最忌諱的就是督撫不和。

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 第2張

不過在清朝督撫不和的事情卻時有發生,比如康熙時期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就不和,當然,噶禮是貪官,張伯行是清官,一個貪官和一個清官註定合不到一起,於是就發生了令康熙頭疼的事情,總督和巡撫都在康熙這互參對方,這讓康熙十分煩惱,幸虧後來噶禮的貪暴罪行暴露,康熙果斷將其處死才結束督撫互參的事情。

此後清朝的督撫不和一直都沒斷過,每代皇帝在位期間幾乎都會發生一些督撫不和的問題,這就是因爲總督和巡撫並非從屬關係,二者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雖然總督的官級比巡撫高半級,但沒有從屬關係也就意味着總督不能直接管理巡撫,所以纔會導致督撫不和的事時有發生。

清朝除了設有主政地方的總督之外,還有專職的總督,分別是負責水利的河道總督和負責漕運的漕運總督。這兩類專職總督只是負責具體的專職事務,因此品級雖然與地方總督相同,但是權力卻差了很多。

提督其實並非正式官名,清朝的提督全稱爲提督軍務總兵官。清朝提督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一省軍權。在明朝時期一省最高的軍事長官稱之爲都指揮使,清朝承襲了明朝官制,但是取消了都指揮使的名稱,改以提督爲各省最高軍事長官。

而提督掌管的只是綠營漢軍的兵權,八旗兵權提督是不能插手。提督的官級爲從一品,也是標準的封疆大吏,但是別看提督官級很高,但實際權力和地位卻並不高。提督在戰事爆發時,要受到總督、巡撫、八旗駐防將軍三重節制。

這裏就要說一說總督、巡撫、八旗駐防將軍的品級了,總督是正二品官,巡撫是從二品官,八旗駐防將軍在清初時期是正一品,到了乾隆時期改爲從一品。總督權力極大,在戰事爆發時八旗駐防將軍和提督都要受到他的節制,但是這兩個都是從一品,官級比總督還高,因此清朝通常情況下爲了便於總督節制將軍和提督,就會給總督加銜,通常都會讓總督兼署六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協辦大學士之職,這樣一來總督就變成了從一品官職,甚至還有的高配總督直接兼署大學士,那就是正一品官職了。

不僅總督會被朝廷加銜,巡撫也會加銜,這是因爲巡撫平時主政時要管理布政使,而清朝的布政使也是從二品官,品級和巡撫相同,戰事起來時,巡撫還要節制從一品的提督,因此在清朝通常巡撫都會兼署六部侍郎,這樣巡撫就達到了正二品官職。

所以提督的官級雖然很高,但是權力和地位並不高,不僅同級的總督和八旗駐防將軍能節制他,連官級比他低的巡撫在戰事起時都能節制他。

其實清朝的武官基本都是如此,武官的品級和待遇普遍都比文官高,但是真到有事情時卻都要受到比自己官級低的文官節制。

接下來就說一說道臺和知府這兩個官職,道臺其實也不是正式官名,道臺的正式官稱是道員,只是一般尊稱爲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創的官職, 其主要職責就是輔助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在明朝時期布政使的副手共有四人,分別是左右參政和左右參議,按察使的副手共有兩人,分別是副使和僉事,清朝則在這個基礎上設立出了道臺的官職。

道臺分爲分守道和分巡道,布政使手下屬官都屬於分守道,這些道臺基本都是常駐在省城之內,而按察使手下的屬官就屬於分巡道,這些道臺會常駐在其職能範圍的轄區各個府縣,一個道臺通常會負責兩個或者多個府縣的事務。

除了這些輔助布政使和按察使負責政務和司法工作的道臺之外,還有專職負責鹽務的鹽道和負責糧食的糧道以及負責水務的水利道和負責驛站傳送的驛傳道等等。

道臺其實就類似於省裏派到地方的特派員一樣,只不過是代表省裏在府縣之間常駐任職。道臺可以有效地連接省裏與地方,充當省裏和地方的溝通橋樑,也算是省裏和地方之間的粘合劑,因此道臺這個官職在清朝官場作用很大。

清朝總督、巡撫、提督、道臺、知府之後,誰的官最大? 第3張

在清朝其實道臺的官級並不固定,清初時期道臺的官級從正一品到從四品都出現過,比如康熙時期的謀士周培公,在三藩之亂時,平涼提督王輔臣參與吳三桂叛亂,割據平涼對抗朝廷,跟隨大學士圖海征討王輔臣的參謀周培公自告奮勇孤身進入平涼勸降了王輔臣,由於周培公兵不血刃的幫助清朝勸降了叛將王輔臣,因此康熙大喜,特意賞賜周培公黃馬褂加正一品官級待遇,而後來周培公被外放爲山東登萊兵備道。

這個兵備道其實就類似於憲兵,專門負責輔助按察使糾察監管駐地官兵的軍紀,按照正常官級只是一個正四品官,但是周培公卻是一個高配道臺,由於康熙加恩,他作爲道臺實際卻享受正一品官的待遇,也就是說周培公是幹着四品官的活,享受着一品官的待遇,他的官級遠比他的頂頭上司正三品的山東布政使還高得多。

知府是一個府的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清朝省、府、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之一,清朝的府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市。

在清初時期知府屬於正四品官,到了乾隆時期,知府的級別正式定爲從四品,不過順天府北京和奉天府瀋陽這兩個地方的知府級別要高一些,這兩個地方的知府都是正三品官,在清朝時代北京和瀋陽就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直轄市規模,所以行政級別比普通的府要高。

道臺屬於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加上道臺的官級比知府高,而且在乾隆後期,道臺還被授予了密摺專奏的權力,因此道臺雖然並非一級地方行政機構,但是其地位要比知府高得多,按照清朝官場的升職制度,通常知府再晉升下去的職務就是道臺。

最後用現代官職做對比,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總督就相當於建國初期國家在各省之上劃分的六大區書記,當時每大區設專職書記監督管理,而且這六大區域的書記都屬於副國級幹部,清朝的總督就類似於這類職務。

巡撫比較好理解,就相當於現代的各省的省委書記,而與巡撫級別差不多的布政使就相當於省長,按察使就相當於主管司法副省長兼省政法委書記,大致相當於《人民的名義》裏高育良的職務,提督則相當於現代的省軍區司令員,負責一省的軍事防務。

道臺大致相當於現代的省裏的各廳廳長,屬於省級政府下屬的單位,而知府就是相當於現代的市長一樣了。

當然現代的官職與清朝的官職肯定大有區別,因此這纔是一個籠統的不太恰當的比喻。所以這麼一對比,其實就能明白清朝的總督、巡撫、提督都屬於絕對的封疆大吏,道臺和知府就算不上是封疆大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