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楚國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楚國地大人多,戰爭潛力巨大,爲何戰國後反而越來越弱?

三千年前,周成王冊封熊繹時,楚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諸侯,最能體現當時楚國弱小的莫過於鄀國盜牛一事。楚人在立國之初祭祀祖先時,窮的連一頭牛都拿不出,只能偷偷的在鄀國盜了一頭小牛來祭祀祖先,由於怕鄀國小牛的主人找來,就連夜宰殺後祭祀,楚國之弱之慘可見一斑。

但任誰都難以想象,二三百年之後,楚國強大到了讓中原諸侯顫抖的地步,與齊國、晉國爭霸100多年。尤其是齊桓公去世後、城濮之戰前,中原曹國、衛國、陳國、蔡國、宋國(後又反叛楚國,城濮之戰的導火索)都向楚國以結盟的形式臣服,楚國的勢力讓齊晉秦等都感到窒息。城濮之戰前,雄才大略的晉文公對與楚國直接決戰非常猶豫,擔心打不過楚國,在楚國主力撤回後,晉文公才決定與楚國偏師決戰。楚國與齊晉爭霸時,雖說以失敗居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楚國一直都是春秋第二強,存在感非常強,誰都不能輕視楚國。

然而進入春秋晚期與戰國之後,楚國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在與強國的戰爭中,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顯赫戰績,甚至還被吳國攻破都城,被魏國龐涓奪取戰略要地,被秦國屢次戲耍教訓.......可以說,戰國時代的楚國,整體存在感不強,時代的主角先後是魏國、齊國、趙國、秦國,楚國與燕國差不多都屬於曇花一現的強大。

那麼,春秋時楚國堪稱銳不可擋,爲何戰國時楚國存在感不強,乃至給人“弱不禁風”的感覺?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晉楚爭霸百年,彼此消耗國力

三國演義中,周瑜臨死之前悲憤怒吼“既生瑜,何生亮”,但對春秋中後期的楚國、秦國等而言,他們比周瑜更悲催,因爲當時屬於“先有瑜,後有亮”,齊桓公去世之後,晉文公立即出現,根本不給其他國傢什麼機會。尤爲重要的是,晉文公死後,晉國並未衰落,在之後百餘年中,晉國一直是春秋霸主國。

城濮之戰開啓了晉楚爭霸百年的序幕,實則是楚國挑戰晉國霸主地位,但除了楚莊王時楚國贏兩場、輸兩場之外,其他時間全部敗北,可謂是屢戰屢敗。晉楚爭霸前期,雙方戰場主要在第三國,但在中期晉國多次攻入楚國,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焦夷之戰、湛阪之戰、晉破楚方城之戰等,將戰火燒到了楚國境內,這對楚國的破壞可想而知。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長達百餘年的戰爭,對晉楚都是一種煎熬,都是一種國力消耗。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第2張

除了戰爭直接破壞之外,晉國還使出了不少陰招,最典型的有兩個:首先,晉悼公時期採取三駕疲楚的戰略,晉國將軍隊分爲三份,輪番南下鄭國(位於晉楚之間)作戰,速進速退、不求取勝,旨在調動楚軍疲於奔命,最終“三駕而楚不敢與爭”;其次,爲了消耗、牽制楚國,晉國在楚國側翼扶持了吳國,對晉國來說吳國是一個大驚喜。

最終,經過長達百年的對抗之後,楚國變得虛弱了,乃至吳國攻入楚國都城,在秦國直接出兵的幫助下,楚國才收復舊山河;與此同時,晉楚爭霸的勝者晉國,由於在戰爭中國內卿位家族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卿位家族瓜分晉國的危機正在逼近,戰國初期三家分晉,長期稱霸中原的晉國轟然倒下。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第3張

楚國公族做大,內部山頭林立

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晉秦百年爭霸中秦國屢戰屢敗,秦國還不是一樣崛起,楚國屢敗之後完全可以東山再起。尤其楚國地大物博,疆域、人口都位居列國第一,戰爭潛力巨大,按說只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完全可以再現強者之姿。然而,晉國是卿位家族壯大,楚國是公族做大,兩國內部都是山頭林立,楚王手裏能直接控制的力量越來越小。

三千年前,楚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之所以能夠快速膨脹,成爲滅國最多、疆域最大的諸侯國,固然由於楚人實力強大,但一個重要原因是楚國對所吞併的很多南方部族,都採取比較溫和的象徵性管理,類似後世的羈縻制度,因此很多部族儘管加入了楚國,但自身獨立性很強,猶如一個國中之國,而楚國猶如一個多部落聯合體。其實,楚國很多區域極爲偏僻,文明程度不高,換成後世漢唐時期都無法有效管理,更別說春秋戰國時期了。

向北地區,楚國也滅亡了不少諸侯國,起初實行的是縣制,“縣”古通“懸”,縣是懸於國家或國君之手。楚縣的管理者被稱之爲“縣公”,在縣內擁有較大的軍政權力,其來源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任用當地的貴族,一種是派遣公族(國君的同族)進行統治。到了春秋中期,公族任縣公的情況成爲主流,比如申公巫臣、息公屈禦寇、葉公子高、沈尹戌都是楚國的公族。置縣之初,王室還能對縣公進行控制,但到春秋中期時,以公族爲主的縣公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成爲楚國內部實質性的諸侯,部分強大的縣公開始威脅到了王權。

楚莊王時,公族“若敖氏”叛亂,這應該是楚國最早的公族叛亂事件。楚武王到楚莊王的百餘年時間內,楚國一共出了12位令尹(楚國最高官銜),其中9個源自若敖氏,這個家族實力已經可以威脅到了王權。楚莊王繼位後,王室與若敖氏的矛盾終於爆發,莊王九年“楚子與若傲氏戰於皋滸”,不過當時楚國王權還很強大,最終楚莊王“遂滅若敖氏”。然而,楚莊王雖然解決了若敖氏的叛亂,但還是無法改變楚國體制問題,於是只能繼續分封與自己更爲親近的公族,暫時遏制地方勢力,即“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

楚靈王時,實行遷縣政策,試圖加強對縣公的控制,以強化中央集權,但此舉引發公族不滿,由此引發公子棄疾的叛亂,推翻了楚靈王的統治。楚平王(公子棄疾)繼位之後,採取籠絡公族的政策,於是公族問題進一步嚴重,王室已經無法抑制公族勢力。楚惠王后,徹底將公族的地方勢力制度化,後世楚雖三戶中的昭氏、景氏就源於此時,這時楚國徹底變成一個地方勢力主導的國家,王室勢力進一步衰弱。

總而言之,春秋中後期時,楚國內部山頭林立,王室勢力逐漸衰弱,這種內耗讓楚國在與晉國爭霸時只能使出部分力量。說到底,不是楚國實力變弱了,而是內部山頭林立,楚王能掌握的力量越來越小。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第4張

吳起變法失敗,楚國重回老路

楚悼王時,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三晉聯軍強大無比,楚國處於一種被逼的窘境。繼位十餘年內,三晉多次攻打楚國,佔據了不少戰略要地,對楚國造成了嚴重威脅,以至楚國只能“厚賂於秦”,尋找秦國幫忙才度過難關。楚悼王是一個有着遠大抱負的君王,很想擺脫困境,恰好這時魏武侯猜疑吳起,於是吳起離開魏國,向南投奔楚國,吳起的到來讓楚悼王大喜過望,一年之後就任命他爲令尹。

擔任令尹後,吳起立即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認爲“大臣太重”與“封君太衆”是楚國政治的兩大弊端,因此吳起變法主要圍繞這兩方面進行:首先,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由此解決“封君太衆”的問題,“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其次,削弱大臣威權,“禁明黨以勵百姓”,禁止大吏結黨營私,獎勵百官盡忠守職,不超越所規定的權力。說到底,吳起變法是申明法令,削弱公族與大臣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與君王權力,激發立功之人的積極性。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第5張

吳起變法後,楚國實力增強不少,與趙國組成聯軍一度打敗擁有魏武卒的魏國,讓其他國家畏懼不已。但吳起變法觸犯了舊貴族們的利益,在楚悼王葬禮上,楚國貴族射傷吳起,隨後吳起逃到楚悼王停屍處,將身上的箭拔下插在楚悼王身上,大喊“羣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追殺射殺了吳起,同時無數箭支射中楚悼王。根據楚國法律,“麗兵於王屍者”夷三族,於是繼位的楚肅王誅滅貴族七十多家。

隨着楚悼王與吳起的死去,楚國曆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夭折了,吳起死前一計,爲楚國削弱貴族勢力貢獻了不少力量,爲楚宣王時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很快楚國再度迴歸老路。秦國滅楚之後,流傳一句婦孺皆知的讖語,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三戶指的是昭、屈、景三氏,可見楚亡時地方勢力之強。

更爲可怕的是,在戰國時期,楚國變法失敗,而魏國、趙國、秦國先後成功變法,國力大幅度增強,兩相對比之下,楚國就愈發顯弱了。

春秋時期楚國地大人多 戰國時期的楚國爲何越來越弱 第6張

總的來說,春秋楚國銳不可擋,能與晉國爭霸百年,實力遠超秦國,根本原因在於楚王能夠調動更多的力量,而戰國時期楚國存在感不強,原因在於地方勢力越來越強,楚王能夠掌控的實際力量越來越少。關於這一點,歷史上還有很多教訓,最慘痛的是南明史,雖有隆武帝、永曆帝,但內部山頭林立,最終的結果是被人各個擊破,因此中國人時刻要記住“合則強,分則弱”。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