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爲何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爲何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黃權孟達經歷相似,爲何黃權處處受人敬重,孟達身敗名裂身首異處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黃權一生中爲三個政權都服務過。他先是劉璋手下的主簿,後成爲劉備手下的治中從事。最終又投降曹魏,成爲曹丕的部下。而且,他投降曹魏的時候,還不是個人行爲,他還帶領着一支人數衆多的部隊,這個部隊中還有人數衆多軍政人才。他的投降,使蜀漢遭受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爲何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

但是,劉備對黃權的投降卻心懷愧疚。當他的手下要求按照法律,對黃權的家屬進行懲罰的時候,劉備說是自己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自己,下命令放過了黃權的家屬。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被迫投降的黃權。

黃權這個人是具有一定軍政能力的人才。他首先在劉璋手下任職的時候,就對劉璋請劉備入川之事進行了勸諫。但是,劉璋沒有采納。後來當劉備取西川的時候,在其他城池都投降劉備的情況下,黃權依然死守不降。一直到劉璋投降之後,黃權才投降了劉備。

在劉備手下的時候,黃權又盡心盡力地爲劉備效勞。他在曹操取漢中的時候,就向劉備闡述了漢中對西川的重要性。劉備聽從黃權的建議,奪取了漢中,才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

到了夷陵之戰前,劉備準備討伐東吳。黃權再次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爲不應該討伐東吳,希望劉備收回成命。但是劉備沒有采納黃權的意見,最終還是發動了夷陵之戰。

在這一次戰役中,黃權再次向劉備建議,說東吳的軍隊精悍,加上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後退困難。自己主動要求率領前鋒部隊對敵人進攻,請劉備坐鎮率領後軍,劉備還是沒有同意。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爲何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 第2張

我們看這一次劉備的兵力部署,就知道劉備對黃權、趙雲這些明確表示反對伐吳的將領,還是心存芥蒂的。他在部署兵力的時候,把趙雲安排在後方,鎮守江州,以做接應。而把黃權安排在江北,用以防備曹魏的襲擊。

從這個部署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對他們的不信任。他故意把他們安排在次要的戰場。尤其是黃權,由於他所處的戰場比較安全,劉備把準備接收荊州的一整套軍政班子都留在了他的軍中。後來曹丕對這些人進行封賞,郎官以上的人員就達到一百多人。這讓本已人才匱乏的蜀漢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黃權所處的位置極端不利。他和後方的聯繫是依靠江南的蜀軍進行的。當陸遜發動火攻,擊潰江南蜀軍的時候,黃權和後方的聯絡線被切斷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黃權只得舉軍投降了曹魏。

二、黃權的投降與孟達之間的區別。

如果我們看待那段歷史,有一位人物和黃權的經歷基本相同,那就是孟達。孟達也是歷經劉璋,劉備和曹丕三個主人。可是,黃權和孟達所受的待遇和評價卻完全不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孟達的才能也是很出衆的,在曹魏的評價是“將帥之才”,“卿相之器”。可是,孟達的品行卻十分遭人詬病。蜀國人說他是反覆小人,而曹魏的人說他“恃纔好術”,“言行傾巧”。到最後,孟達再次背叛曹魏的時候,被司馬懿消滅。

那麼,黃權和孟達同是投降,可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那就是,孟達是爲了謀求更好的待遇而擇主投降,而黃權則是對自己的主公盡忠到最後,走投無路而投降。一個是出於本心,主動投降,一個是出於被動,被迫投降。

孟達在劉璋的手下,爲了自己榮華富貴,拋棄了自己的主公,跑去投降劉備。而在劉備的手下,出於對自己待遇的不滿,又跑去投降曹魏。他的所有舉動,都出於一個目的,就是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爲何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 第3張

而黃權則有所不同。他在每一個主公的手下,都爲他盡忠盡力。他在劉璋的手下,直言勸諫劉璋,爲劉璋堅守城池到最後,到劉璋投降後才投降。在劉備手下時,他爲劉備獻言獻策,在夷陵之戰中甘願代替劉備在前線作戰。直到後路被切斷,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投降曹魏。在曹魏朝中,他不改對劉備的看法,一直保持着對蜀漢政權的同情,這種堅守反而得到了曹丕的敬重。

三、劉備對黃權家屬的處置。

在夷陵之戰後,由於黃權投降曹魏,所以蜀漢的官員依照當時的法律,要對黃權留在蜀漢的家屬予以懲罰。這種懲罰是很嚴厲的,應該是全家要被處死。

當時在曹魏的黃權也聽到了全家被殺的風聲。但是,黃權十分鎮靜,他並沒有因爲傳聞而爲自己的家庭發喪。當時的曹丕下詔讓黃權發喪,黃權也沒有遵從。後來消息傳來,劉備果然放過了黃權的家屬。黃權爲什麼會這樣鎮定,用他自己的回答說,就是:

“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那就是,黃權相信劉備和諸葛亮能夠明白自己降魏的本心。他並不是意圖反叛,而是因爲走投無路的被迫之舉。果然,劉備在處理黃權的家屬這件事的意見是,“辜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沒有追究黃權的責任。

不錯,如果劉備在伐吳前接受了黃權的諫言,就不會有夷陵之戰。如果劉備接受了黃權的建議,讓黃權帶領前軍,自己不親自到前沿指揮,也不會遭到夷陵之戰的慘敗。因此,在夷陵之戰這個問題上,黃權是對劉備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而劉備卻沒有聽取黃權的建議,同時還把黃權放在那樣一個看似平穩,其實危險的地方,到最後陷入走投無路的處境。在這裏,劉備對待黃權和趙雲的方式方法是一樣的,讓你參與,同時讓你袖手旁觀。這顯示了劉備氣量小的一面。這是劉備所說的自己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自己的原因。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劉備不但沒有追究黃權的家屬,還對黃權的家屬待之如初。

後來黃權的兒子黃崇在劉禪的朝廷擔任尚書郎的職務。黃崇繼承了他父親的睿智,在綿竹之戰中,勸諸葛瞻趕緊去搶佔險要,阻擊鄧艾。可是諸葛瞻猶豫不進,讓黃崇急得直哭。最後,黃崇和諸葛瞻一起在綿竹戰死,爲蜀漢盡了忠。

四、結語。

黃權和孟達一樣歷經三個主人,但是,他們的歷史評價和下場截然不同。孟達因爲用盡心機,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斷改換門庭。最後落得個反覆小人的罵名和身首異處的下場。

而黃權雖然也更換了同樣主人,可他對自己的操守十分重視。他對每一個主人都盡心盡力,直到最後一刻。他的每一次更換門庭,都是因爲走投無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因爲如此,他才獲得了他人的同情和原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