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魏延是蜀漢最強的將領,本該接替諸葛亮,爲何被扣上背叛罪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在加入劉備陣營後,劉備對他信任有加。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剛開始只帶了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在取得漢中後,劉備要選擇一員將領擔任漢中太守,鎮守蜀漢的北大門。本來大家都以爲會是張飛,可是劉備宣佈人選後,卻是魏延,當時是一軍皆驚。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任上,沒有辜負劉備的信託。他根據漢中的形勢,制定了符合實際的防禦方案。那就是依照險要,層層設防,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漢中的防禦體系,在他和後人的堅守下,漢中的防禦一直牢不可摧。

在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的時代,作爲劉備的老一輩殘存的唯一大將,魏延成爲諸葛亮不可或缺的軍事助手。他在諸葛亮的陣營中名排第二,並擔任諸葛亮大軍的前部。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屢立戰功,威名遠揚。但是,就是這樣一員優秀的將領,卻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連同家族也被滅三族。這一切究竟是因爲什麼呢?

一、與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雖然是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將,但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好。雖然諸葛亮對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對魏延都很優待。在官爵上,在職位上,都對魏延很傾斜。甚至在魏延和劉琰發生衝突的時候,諸葛亮就把劉琰調離了。但是,諸葛亮的做的這一切,並不能讓魏延感到滿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戰略戰術來進行北伐。這是諸葛亮所不同意的。諸葛亮和魏延兩人的戰略戰術思想不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第2張

就拿“子午谷奇謀”來看,就能夠看出兩人的分歧。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來作戰的,但是,秦川並不是他在《隆中對》中設想的,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強大的曹魏騎兵。諸葛亮一心想穩妥行事,不願意冒險,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後打成對峙。

而魏延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要求採取“以正合,以奇勝”的戰略。他想讓諸葛亮帶領主力作爲正兵,而自己帶領奇兵取勝。可是他的戰略戰術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一直沒有實施的機會。

因此,雖然諸葛亮五次北伐,可沒有取得多少戰果。整個蜀軍翻山越嶺的武裝大遊行。魏延在這個時候心情十分鬱悶,他屢屢在公開場合譏笑諸葛亮膽怯,可是,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這樣,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最後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認爲自己懷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這一切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挑撥,諸葛亮和他的關係只有越處越僵。

二、軍事才能出衆,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雖然軍事才能出衆,但是這個人的政治頭腦欠缺。在史書上記載,魏延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我們從這段記載,就可以想見魏延的爲人。

魏延的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說明了他的軍事能力出衆。他既能帶兵打仗,又能夠培訓兵士,可以說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後面評價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又是對他的批評。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第3張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鬱郁不歡,當然對這些諸葛亮身邊的人沒有好臉色。而其他人看見他這個樣子,都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在整個蜀軍陣營難有朋友。這些,都表現出魏延政治頭腦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經過。

等到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便盡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漢能夠調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戰場,還加強後勤運輸,進行戰場屯田,保證自己的後勤供給。在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軍的先鋒。

但是,由於諸葛亮的戰略戰術,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狀態。諸葛亮想盡了一切辦法,還是不能迫使司馬懿決戰,最後只有病死於五丈原的軍中。

隨着諸葛亮的死,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聲。剩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將蜀軍安全的撤回漢中。但是,就是在這一次撤軍中,發生了魏延被殺的事件。

諸葛亮在沒有魏延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 撤軍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中,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全軍撤退,魏延斷後,在魏延前面的軍隊是姜維。如果魏延不聽從斷後的命令,就丟下他不管,全軍撤回。

在諸葛亮死後,費禕被楊儀派去試探魏延的態度。果然魏延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軍的兵權,繼續北伐。費禕找藉口回來後,蜀軍主力便丟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發現自己上當,便決定強行奪取兵權。他搶先回兵,燒絕棧道,但是在和楊儀的對抗中,兵敗被殺,楊儀還派人滅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戰將魏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從歷史記載的種種跡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勢所趨,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採取魏延的戰略戰術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魏延自以爲自己的能力超羣,足以擔當起北伐的重任。並且他還制訂了一整套作戰的方案,可是正是這樣,才讓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決心。

魏延這樣一員優秀將領,爲何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爲背叛分子? 第4張

諸葛亮一直認爲,魏延的水平連張郃都不如。他一直壓制魏延,不讓他單獨和曹魏交戰。唯一一次派魏延單獨西進,取得了陽溪大捷,也不能讓他改變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險,如果把蜀軍交給魏延,那麼萬一失敗,會給蜀漢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

諸葛亮認爲,如果自己一死,蜀漢就再也沒有能夠實現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養息,息兵保國的戰略。可是,他心裏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從這個戰略的。這樣,諸葛亮就把繼承人定爲了蔣琬和費禕。

按照正常情況,諸葛亮死後,不管是從職位、資歷,還是從能力來說,都應該由魏延來接替諸葛亮指揮軍隊。可是,既然諸葛亮定下了這樣的策略,那麼,魏延就必須排除在外。

既然諸葛亮已經決定不再北伐,那麼,魏延就失去了他的價值。沒有魏延,剩下的將領吳懿、王平、姜維他們,足以防禦曹魏的進攻。因此,諸葛亮臨死前定下的命令,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如果魏延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聽從楊儀後聽從蔣琬、費禕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聽從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頭腦的魏延選擇了抗拒。於是,外有楊儀、王平、姜維、吳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鋒,內有蔣琬一干人向劉禪進言。最終,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結語:

魏延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他的政治頭腦太差。他在劉備的手下表現出色,而劉備也對他不薄。劉備提拔黃忠爲後將軍,提拔魏延爲漢中太守。但是,換了諸葛亮之後,魏延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諸葛亮對魏延只是一個利用關係,他只需要魏延爲他賣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來越深。在諸葛亮死時,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養息的政策,並且違反資歷、職位、能力、聲望的慣例,越級把自己的繼承人定爲蔣琬。

這樣一來,魏延就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忍氣吞聲,屈居蔣琬之下,聽從蔣琬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奪取軍權,反抗蔣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漢,起兵造反。對於蔣琬他們來說,魏延只要不選擇第一條路,就視同背叛。

當然,我們都可以看出來,魏延肯定不會選擇第一條路,但是他也不會選擇第三條路。這樣,他就被已經設計好的陰謀吞沒了,死了還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雖然按照官方的記錄撰寫了魏延的傳記,但是最後依然給魏延下了結論:不便背叛。這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