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歷史十大謀略家全傳——血鑑奇謀

01、謀略始祖——呂尚

呂尚,姜姓名尚,字子牙,東海上(今安徽縣臨泉縣姜寨)人,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嶽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宛縣),因而遵照先秦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的習慣,以呂爲氏,故名呂尚。

呂尚飽學,深明兵法戰策,但家極貧。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輾轉去陝西,在渭水茲源釣魚爲生。約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31年),當他80歲時,遇見了西伯侯姬昌,姬昌認定他是當代難得的賢才,便禮聘他爲專管軍事的“師”,又因爲呂尚是自己祖父生前日夜想望的人,便又尊稱爲“太公望”。姬昌死,兒子姬發繼爲西伯侯,尊呂尚爲“師尚父”。姬發立十一年,在呂尚的輔佐下,消滅了殷紂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爲周武王。爲了鎮壓東方的蒲姑(今博興)、奄(今曲阜舊城東)、萊(今高密、昌樂)、紀(今壽光)等夷國,開拓山東疆域,封呂尚爲齊侯,都營丘,是爲齊太公。

呂尚至齊地後,簡化禮儀,循應民俗,提倡工商,發展漁鹽,齊國於是民富國固。呂尚著有《陰謀》3卷(一說36卷)、《陰符鈐錄》1卷、《金匱》2卷、《六韜》6卷。

太公望呂尚,字子牙,號飛熊,生於東海上(今安徽縣臨泉縣姜寨)。神話中有共工怒而頭觸東方不周山,造成天崩地陷,苦了女媧煉石補天,但永遠留下了大地東傾、江河東流的神話故事。故事中的共工是神,但共工確有其人,他是炎帝的苗裔。共工的兒子叫四嶽,是呂尚的先祖。四嶽輔佐大禹治水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地,或封於申地,夏商之時,申、呂均被分封於呂尚的後裔子孫。因出自於炎帝的一支苗裔,太公望本姓姜氏,爲姜尚。後從其封地“呂”爲氏,故曰呂尚。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呂尚大半生在窮困潦倒中度過,年老而窮困,終日在江邊釣魚。呂尚釣魚是假,借垂釣之名來觀望時局,等待周文王的賞識,使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故其釣魚用直鉤且不放魚餌,別人問其緣由,他說“願者上鉤”。“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婦孺皆知的故事。文王西伯將外出打獵,命太史編占卜出行的地點及吉凶徵兆,太史編經過占卜,對姬昌說:“所獲非龍非麗彡,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文王西伯出獵,路經渭水之濱,果然遇見呂尚於釣魚臺垂釣。兩人一見如故,交談後周文王大悅,說:“自從我的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所以,呂尚從此又號稱:“太公望”。於是二人一同坐車回城,周文王立太公望呂尚爲師。

另有一說,呂尚從小就有很高的抱負,他胸懷濟世之志,卻久不得志。商紂時,曾在商爲官。因紂荒淫無道,寵幸妲己,塗炭生靈。呂尚多次規諫無效,反而險遭妲己設計謀害,因而棄商而去。多方遊說諸侯,希望遇一明主,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一直懷才不遇,最後才遇見周文王西伯,立爲周師,輔佐文王。

還有一說,呂尚處士,胸懷韜略,隱居在渭水河畔。當時周文王西伯被紂拘押在羑里,西伯的謀士散宜生、閎夭素知呂尚的才能,因而拜見呂尚,商量搭救西伯之策。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蓋往焉”。於是三人爲救西伯而遍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回西伯。西伯得救,回國後稱呂尚的計謀雖然怪異,然而卻很有效,因此封呂尚爲文武之師。周西伯姬昌脫離羑里回國後,與呂尚商訂興周建國之策,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出於太公呂尚的計謀。

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採用太公望的計謀居多。

文王崩,周武王即位。武王九年,欲完成周文王平天下的大業,準備向東伐紂。出兵前,武王爲觀察自己召集諸侯的能力及測試各諸侯是否齊心。於是軍師呂尚左手杖黃鉞,右手把白旄,對天發誓,曰:“蒼兕蒼兕,總爾衆蕊,與爾舟揖,後至者斬!”向盟約地進兵。遂至盟津,不期而會者達八百諸侯。諸侯皆日:“約可伐也。”武王見衆諸侯衆志成城,便說:“今日盟約,衆諸侯同心,現時機末可。”各自還師,周武王與太公呂尚作《太誓》。過了二年,紂殺了王子比干,囚禁箕子。武王見時機成熟,將伐紂。出兵前令人占卜,不料卜卦龜兆不吉,風雨暴至。衆諸侯都心中恐懼,唯有太公望強之勸武王伐紂,武王於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周武王召集八百諸侯於牧野結盟起誓,討伐商紂。紂軍大敗,紂逃走鹿臺,周武王追至,斬商紂於鹿臺。第二日,周武王立於祠社,羣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採席,軍師呂尚牽牲畜,史佚策祝詞,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巨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放箕子。遷九鼎,修周政,天下更始。建立了周王朝,軍師呂尚的謀計居多。於是武王滅商建周而稱王天下,因呂尚功勞卓著,武王將齊國分封給呂尚,建都營丘,呂尚即爲齊太公,又稱姜太公。太公告別武王,東去就國,道中,見天色已晚,即投宿客棧。旅店內,一位由東而來的客人對太公說:“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立即取消住店,連夜而行,至黎明到達營丘。太公剛到,隨即萊侯來討伐,欲與太公爭奪營丘。萊侯者,營丘附近的小諸侯。乘討伐商紂之亂而周初定之機,是以與太公爭齊國。幸虧太公連夜及時趕到,一舉收復萊國。

太公治國,按國情風俗,精簡禮儀,發展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裏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開始征伐叛周諸侯,不斷擴張齊國領地,使齊國成爲戰國時期的大國。齊太公將齊國收來的附庸國分封給子孫爲領地,被封在鄣國(今山東省章丘縣)的後裔以國名“鄣”爲姓,這就形成了今天章姓的萌芽。後因鄣國被齊國所滅,爲不忘同宗相殘的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爲章,自立章姓。章氏自此始也。

02、一代智聖——諸葛亮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爲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北伐:1、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3、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4、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5、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爲二出祁山。6、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2張

病逝五丈原,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03、智者遠慮——範睢

范雎(?~前255),也叫範且(這是漢代石刻中的錯誤)《史記》中是“雎ju”字,有書爲“睢 sui”字,評書家多讀此音,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長平之戰:范雎當初想爲魏國建立功業,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讓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讚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託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

邯鄲之戰:長平之戰後,遂圍邯鄲(參見邯鄲之戰)。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齮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爲三公,他爲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爲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爲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爲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後白起被迫自殺。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3張

“遠交近攻”之策,是范雎對秦國的偉大貢獻,也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秦國正是在這一策略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完成統一大業的。

范雎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其“遠交近攻”的謀略對後用兵有着深遠的影響。此外,其“固幹削枝”的平內策略,以及長平之戰所施反間之計,也非常讓人歎服。但是他的性格缺點就是心胸狹窄,恩怨太過分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雖然謀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但妒殺“戰神”武安君白起,舉薦的鄭安平降趙,降卒全數被殺,這兩件事無疑對秦國有着極其大的負面影響。最終,他也在舉薦了計然大才蔡澤後辭官隱居。

04、正合奇勝——孫臏

孫臏是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爲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爲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取代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通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爲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挖掘出土有《孫臏兵法》殘簡,現藏於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其書有一萬一千餘字。

孫臏是齊國人,四歲喪母,九歲喪父,從小跟隨叔父孫喬。孫喬是齊康公的大臣,齊康公被田太公驅逐後,孫喬等舊臣也被驅除,孫臏在逃難中與叔父家離散。他長大後,與龐涓、蘇秦、張儀等從師於鬼谷子,孫臏、龐涓學習兵法,蘇秦、張儀學習遊學(也叫縱橫學)。龐涓貪圖名利,學業未完,就去了魏國做官,走之前,答應成名後一定舉薦孫臏。

戰國著名思想家墨子與鬼谷子是好朋友,他從魏國來到鬼谷,見孫臏才華出衆,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孫臏。鬼谷子見孫臏仁義、賢德,悟性高,便以夜間驅鼠爲由,單獨把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傳授給了孫臏,孫臏一目十行,只用三天,就把《十三篇》背頌得滾瓜亂熟,又把書還給了師傅。這時,龐涓已是魏國上將軍,擔心自己的本領遠不如孫臏,就遲遲未向魏王推薦。經墨子一說,魏惠王一問,龐涓只得寫信請孫臏出山。鬼谷子見孫臏去意已定,爲預測一下孫臏的前程與命運,便讓孫臏去摘一朵花來。當時已是九月時節,百花凋落,孫臏只順手把花瓶中的黃菊花拿給師傅,鬼谷子說“ 此花已被殘折,不爲完好,但它耐寒,經得起霜打風吹,而沒有大礙。你把菊花重放回瓶裏,說明你最終還要服務於你的母國齊,花爲瓶花,是被人惜愛的,你雖有一時的磨難,但你必定功成名就”。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後遭酷刑被剜去膝蓋骨,於是人們習慣性叫他孫臏,真名反而沒幾人知道了。孫臏與師父等淚別而去,蘇秦、張儀後來也告別鬼谷子,陸續下山去發展自己的事業去了,鬼谷子不久,就關閉師門,雲遊四方去了。果然,龐涓嫉恨孫臏的才幹,設計加害於他,幾乎致孫臏於死地。孫臏設法逃回齊國,運用其非凡的才智,以使龐涓死於萬箭中。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4張

05、帝王之師——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衆歸劉邦,爲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爲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的這一名句,也隨着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成爲漢高祖。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爲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爲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爲王,藉以多樹黨羽。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爲韓王,並以張良爲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爲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爲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着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着,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5張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爲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樑、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爲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爲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爲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爲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爲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06、權霸人生——商鞅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爲氏”。)。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爲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的貢獻首先表現在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上,其次是軍事上。

商鞅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由新興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隸制的變革時代。當時周室衰微,諸侯互相攻伐,鬥爭非常激烈,誰想立於不敗之地,誰就得尋求自強的途徑。前361年,秦孝公爲改革秦國的落後局面而下求賢令,這就給躊躇滿志的商鞅絕好的機會。到秦國後,商鞅向秦孝公進說“強國之術”,孝公大爲讚賞,於是任命商鞅爲左庶長,開始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個體小農經濟。這些改革,消弱了舊貴族勢力,迅速地發展了經濟,使落後的秦國日益富強起來。10年之後,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一躍而爲頭等強國。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積極地進行東進的戰略準備,被升任爲大良造(相當於丞相地位)的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內容是:普遍推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制定秦律;燒詩書,禁遊學,加強思想統治。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變法再次得以順利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秦國更加國富民強。李斯曾評價商鞅的變法,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王安石《商鞅》一詩中寫道:“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爲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不僅有突出的政治才幹,而且有霏凡的軍事才能。前340年,商鞅率秦軍攻魏國西部邊境,雙方勢均力敵,秦很難迅速取勝,商鞅就寫信給魏公子,假意與魏公子言舊,約公子飲酒會盟,魏公子毫不懷疑,如約而來,恰好就中了商鞅的埋伏,魏軍大敗,迫使魏國歸還了過去從秦國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對秦的威脅。爲此,商鞅得到了於、商的封地15個城邑,號爲商君。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6張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07、算無遺策——郭嘉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郭嘉出生於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爲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於此地。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中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爲“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爲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於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6年。公元196年,曹操頗爲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纔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這次會面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後來的“隆中對”。郭嘉比曹操小15歲,但對曹操的宏國偉志似乎瞭如指掌。當曹操就天下形勢給向郭嘉問計時,郭嘉一語道破要害,趁議曹操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先消滅呂布。這樣不僅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曹袁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又詢問郭嘉,作爲謀士,最關鍵的素質是什麼?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劣在於臨場應變。郭嘉明晰透徹的分析,讓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來。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爲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7張

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彷彿孫吳”。其中因爲有郭嘉爲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平定天下,謀功爲高!”

08、瑰麗高華——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前秦丞相、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輔佐苻堅掃平羣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西)。在他出生前二年,青州被羯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攻破,東晉降卒三萬人死於非命。到王猛出生時,後趙已席捲中原,兵鋒南向,與東晉夾淮水對峙。繼石勒稱帝的石虎,是個窮兵黷武、嗜殺成性的暴君,後趙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年幼的王猛,隨家人顛沛流離,輾轉來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住下。

王猛家貧如洗,爲了餬口,他年紀輕輕,便以販賣畚箕爲業。有一回,王猛遠到洛陽賣貨,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畚箕的人。那人說是身上沒帶錢,請王猛跟他到家裏拿錢。王猛跟着那人走,結果走進深山,被帶到一位鬚髮皓然、侍者環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連忙說:“王公,您怎麼好拜我呀!”於是,老翁給了王猛十倍於常價的買畚箕錢,並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頭細看,才認出原來是中嶽嵩山。這段故事說明,少年王猛雖然身在泥途,卻已被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發現了。那位老翁大概是個留心訪察濟世奇才而又有先見之明的隱士,就象張良當年遇到的黃石公一類人物。王猛沒有被烽火硝煙吞噬,沒有被生活重擔壓垮。在兵荒馬亂中,他觀察風雲變幻;在悽風苦雨中,他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廣泛汲取各種知識,特別是軍事科學知識。慢慢地,王猛長成爲一個英俊魁偉、雄姿勃勃的青年,爲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志,氣度非凡。他與雞毛蒜皮的瑣細之事絕緣,更不屑於同塵垢秕糠打交道,因而經常遭到那些淺薄浮華子弟的白眼和恥笑。王猛卻悠然自得,我行我素。他曾經出遊後趙國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達官貴人們沒有誰瞧得起他,唯獨一個“有知人之鑑”的徐統“見而奇之”。徐統在後趙時官至侍中,召請他爲功曹(郡守或縣令的總務長官,掌人事並得參與政務)。王猛遁而不應,隱居於西嶽華山,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8張

王猛二十五歲以後數年間,北方的戰亂愈演愈烈,政局瞬息萬變。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暴君石虎總算死了,而他的後代立即展開了兇狠的廝殺,直殺得“橫屍相枕,流血成渠”,一歲之中,帝位三易。大將冉閔乘機攻入鄴城,屠戮羯人二十餘萬,於穆帝永和六年(350年)滅趙建魏,遂“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立國不及二載便被從東北撲進華北的鮮卑慕容氏前燕政權滅掉。鄴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關中等地各族豪強則紛紛割據,北方稱王稱帝者比比皆是。在這個過程中,氐族首領苻洪嶄露頭角了。氐族屬於西戎族,原居今甘肅東南端,東漢末年內遷關中地帶,與漢人雜居,逐漸“漢化”。苻氏世爲氐族酋長,石虎強徙苻洪及其部衆十萬至鄴城以南。冉閔稱帝后不久,苻洪自立爲王,旋爲部將毒死。其子苻健遵囑率衆西歸,於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佔領關中,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稱天王、大單于,國號秦(史稱前秦)。次年稱帝,勢力日強。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擊敗苻健,駐軍灞上(今西安市東),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聚觀。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衆之中,一面捫蝨(捉掐蝨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脫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爲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裏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的心思是什麼呢?他盤算的是:自己恢復關中,只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爲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敵自重。王猛暗帶機關的話,觸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無言以對,同時越發認識到面前這位捫蝨寒士非同凡響。過了好半天,桓溫才擡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桓溫原來打算麥熟後就地籌集軍糧,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堅壁清野。眼見得軍中乏食,士無鬥志,他只得退兵。臨行前,他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級官職都護(掌管邊地軍政和少數民族事務的長官),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盤踞的東晉朝廷裏,自己很難有所作爲;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污清名。他回到華山向老師請教,老師也表示反對南下。於是,他便繼續隱居讀書。

遺憾的是,苻堅後來忘記了王猛的遺教,於王猛死後八年的建元十九年(383年)不顧羣臣的普遍反對,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內)之戰中一敗塗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因爲未被除掉,這時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年僅四十八歲。又過了九年,前秦也終於滅亡。大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纔告一段落。

王猛臨終遺言(包括疏文),寥寥數語,卻都關係到前秦國家的興衰存亡,可謂一言九鼎,勝過千言萬語。他死後八年的歷史結局完全證實了他非凡的遠見。苻堅在淝水慘敗後經常痛悔自己忘記王猛遺言的大錯,但已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苻堅在皇帝羣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羣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倘若苻堅始終恪遵王猛遺教,則前秦必不致速亡,至少可與東晉繼續對峙下去。

09、開國謀臣——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麼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麼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爲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儘管那裏佈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閒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爲江西高安縣丞。作爲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幹—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爲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爲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爲;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爲他的正直,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爲人,才免於禍患。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9張

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爲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爲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爲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10、善始善終——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衛(今遼寧瀋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開始爲後金政權效力,此後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

范文程少好讀書,穎敏沉毅。投奔努爾哈赤後,對清廷一片忠心,無論換了哪個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經歷的整個清初的三朝四代歷史上留下了豐功偉績。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進奏章,多關係到重大的決策問題,所以在他監修太宗實錄時,把他草擬的奏章一概焚燒不留,而在實錄中所記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這樣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個人。但從各種史料裏,從我們能見到的記載裏,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確是一代名臣。時勢造英雄,有他這樣的人輔佐,清朝受益匪淺。他最後多次因病上疏請求休養,順治帝才“暫令解任”,還想病癒之後再來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離開朝廷“闢東皋爲別業,稍構亭館,植卉木,引親故,徜徉其中;時以詩書騎射課子弟,性廉慎好施與。”就這樣平安地度過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終年七十歲。玄燁親撰祭文,賜葬於懷柔縣之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 績。幾十年後,康熙親筆書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字,做爲祠堂橫額。這是清朝統治者對他的最高的評價了。皇太極爲招納更多人才,千金買馬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給以重權,君臣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終成大業。在清初取得的重大勝利,范文程不愧爲英才稱號。

中華十大謀略家: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十大謀略家 第10張

范文程一生歷清四世,爲清朝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對清朝功績可與漢之張良、明之劉伯溫相提並論。他韜略過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巧妙地轉變爲現實,不愧爲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但也有觀點認爲:范文程對清朝功勞卓著,歷事四朝,於清朝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多所貢獻,卻對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滿洲人在當時作爲外來入侵民族,而范文程因爲自身不得重用,爲了個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於大節有虧。再加上因爲他的原因間接導致後來漢族淪爲二等民族,亞洲文化本位漸漸從中國轉移出去,中國自此失去文化以及經濟中心的超然優勢!因此在當時以及被後世人質疑爲漢奸,亦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