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沆爲相 李沆六大讖語

李沆爲相 李沆六大讖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沆(947年-1004年),北宋名臣。

 人物生平

器度宏遠

李沆年輕時喜歡學習,氣量很大,其父李炳曾對別人說:“這個孩子他日一定會官至公輔。”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中進士甲科,任將作監丞、潭州通判。因郊祀恩,升任太子右贊善大夫。在通判潭州時,轉運使趙昌言“謂其有臺輔之量,表聞於朝”。而當時長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爲有公輔器”。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回朝任著作郎。相府召他考試寫約束邊將的詔書,上奏給宋太宗,太宗看後很高興,命他以原職在弘文館當值,賜五品官服。

頗受賞識

雍熙三年(986年),右拾遺王化基上書自薦,太宗對宰相說:“李沆、宋湜,都是有才能的人,可以讓他們一同考試。”第二天,一併獲授右補闕、知制誥。李沆職位低於王化基與宋湜,太宗特別升其職於三人之首,賜給各人錢百萬。又因李沆素來貧困,多欠別人的錢,另外賜錢三十萬給他償債。

雍熙四年(987年),李沆與翰林學士宋白一起知貢舉。由於宋白把關過嚴,致使大部分舉子落榜,致使“謗議蜂起”。指責議論這事的人雖然很多,但都沒有歸咎於李沆。

端拱元年(988年),李沆升任職方員外郎,旋即任翰林學士。

李沆爲相 李沆六大讖語

  李沆半身像

淳化二年(991年),李沆任同判吏部流內銓,他在任上“澄汰流品,旌別淑慝,清通簡要,時譽歸之”。李沆的才華、風度爲太宗所欣賞,他曾侍奉太宗參與曲宴,太宗目送他說:“李沆風度端莊穩正,確實是顯貴的人。”同年九月,升任給事中、參知政事。

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以本職罷參知政事,任奉朝請。不久後,李沆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未等服喪期滿就被起用,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輔導太子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壽王趙恆(宋真宗)被立爲太子,李沆升任禮部侍郎,與李至同兼太子賓客,太宗詔趙恆以師傅之禮對待李沆。

 再相參政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真宗即位。四月,任命李沆爲戶部侍郎、參知政事。

鹹平元年(998年)十月,李沆以本職與兵部尚書張齊賢同任平章事,李沆兼任監修國史,參與重修《太祖實錄》。

 居守京師

鹹平二年(999年)六月,李沆呈上重修《太祖實錄》共五十卷。當時參與編修之人都受到加官增封的獎賞,只有李沆懇切推辭,真宗允准。同年十一月,加職中書侍郎。適逢遼軍侵犯邊境,真宗親自北征,命李沆任東京(開封)留守,坐鎮後方。李沆任留守,不殺一人而京師肅然。

鹹平三年(1000年)二月,李沆任元德皇后(真宗生母)園陵使。真宗回京後,李沆在城郊迎接,真宗命他坐下襬好酒,連加慰勞。

鹹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李沆加職尚書右僕射。十二月,與宰相呂蒙正共同兼任門下侍郞。

 備極哀榮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初三,李沆在早朝至待漏舍時,因病回府。真宗命太醫前往診視,派去撫問的使者相望於道。次日(七月初四,7月23日),真宗親自駕臨探問,賜白金五千兩。真宗回宮後,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真宗聞訊後非常悲痛,再次前往拜靈痛哭,對左右說:“李沆作爲大臣,忠心善良純正厚道,自始至終都一樣,怎麼會想到他不享有長壽!”說完又哭了起來。旋即下詔爲他輟朝五日(李沆位居一品,按例本只輟朝兩日),追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爲示恩寵,真宗又在別第爲李沆舉哀,並錄用李沆的弟弟國子博士李贄任虞部員外郎,光祿寺丞李源任太子中舍、屯田員外郎,直集賢院李維任戶部員外郎;李沆之子李宗簡被錄爲大理評事;李沆的外甥蘇昂、侄子朱濤獲賜同進士出身。由昭宣使李神福奉詔監視喪事。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李沆歸葬河南府洛陽縣賢相鄉積潤裏,葬於其父李炳的墓旁。

爲政思想

 選用才士

嚴守資格

李沆在執政過程中,嚴守自己選拔人才的原則,即按資格用人。南宋的葉逋認爲,李沆是“守資格用人”這種思想的開端,也是執行最好的人。他力主安靜,穩定政局,建議真宗“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

李沆用人不爲私,善於察人,也樂於推薦和提拔人才,曾舉薦了張詠、晁迥等人。但他舉薦人才,也不是無原則的,對於被寇凖多次推薦的丁謂,他始終不予任用,認爲其“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凖不以爲然,其後遭丁謂陷害遠貶,方纔佩服李沆所言。

李沆死後二十多年,有人向朝廷推薦梅詢說他可用,宋真宗反對說:“李沆曾說他不是君子。”李沆被真宗信任倚重達如此程度,此事也深爲歐陽修等人所感慨。

治國理政

簡少變

李沆爲相時,王旦任參知政事,當時因西北用兵,宰輔有時到天黑才吃飯。王旦嘆息說:“我們這班人怎麼才能坐致太平,能夠優閒自得沒事呢?”李沆說:“稍微有些擔憂辛勞,足作爲警戒。將來四方寧靜,國家未必沒有大事發生。”後來契丹與宋和親,王旦問這怎麼樣,李沆說:“好當然是好事,然而邊疆的憂患停止後,恐怕皇上漸漸產生奢侈放縱的想法。”王旦對此不以爲然。李沆又拿四方水旱盜賊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認爲這些細小的事不值得煩勞真宗處理。李沆說:“皇上年少,應當讓皇上知道四方的艱難。不這樣,皇上血氣方剛,大加留意聲色犬馬之事,那麼動土木、興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會發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見這些,這是參知政事你將來的憂患。”李沆死後,真宗認爲契丹已經修和、西夏納款歸順,便“東封西祀”、大造宮室,勞民損財。王旦親眼看見王欽若、丁謂等人所作所爲,想向真宗進諫卻又已經與他們一起共事,想離去卻又念及真宗對自己很好,這才認識到李沆的先見之明,嘆息說:“李文靖真是聖人。”時人因此稱他爲“聖相”。

修身爲人

 忠良純厚

李沆爲人光明磊落,不喜旁人的阿諛附和,也不喜向皇帝進密奏之言,敢於不避權貴、不徇私情。他的節儉時頗爲有名的,他內行修謹,居位慎重,門無私謁,不求聲譽,動遵條制。對於居室的狹小破舊,絲毫不爲介意。他因憂患天下而節儉、力戒驕奢的思想,恰與孔子的“節用愛人”的觀念相吻合。

個人作品

《全宋詩》錄有李沆的詩三首:《伏睹禁林新成盛事輒思歌詠不避荒蕪上李學士》、《貢院銷宿聞呂員外使高麗贈徐騎省》、《題六和塔》。《全宋文》亦錄有其文。

 軼事典故

李沆爲相 李沆六大讖語 第2張

  李沆

 無口匏

李沆爲相時,常在接待賓客時沉默寡言。大臣馬亮與李沆同年出生,又與他的弟弟李維交好,對李維說:“外面議論說你大哥是沒口的瓢葫蘆(無口匏)。”李維趁空把馬亮的話告訴了李沆。李沆說:“我不是不知道呵。然而現在的朝士得以入殿議事,皇上封爵論奏,全無阻塞矇蔽,政令多能下達到各級部門,大家都可看見它。比如國家大事,北邊有契丹,西邊有夏人,我白天晚上逐項商議所要防備抵禦的策略,沒有不詳細探究的。縉紳之中像李宗諤、趙安仁這樣的,都是當時傑出的人才,我與他們談論,尚不能啓發我的思想,其餘的新進仕宦之子,他們坐、起、拜、揖,尚且亂了典章順序等級,入席必定自論功勞最多,以希求得到寵愛獎賞,又有什麼策劃值得與他們接觸交談呢?如果委屈自己的意願亂說就是世人所說的像被籠子和罩子網住後隨遇而安,籠罩之事,我是不願承擔的。你替我感謝馬君(馬亮)”

一面皆目

李沆爲人重厚寡言,曾住在京師,也很少有人進出拜訪。一天,突然有人乘轎來訪。下轎的是一個用紗蓋着頭的婦人,她的臉雖然被遮蓋,但卻儀容風度卻很美。婦人進入李沆房內交談,許久後纔出門。衆人大感訝異,認爲李沆這樣的賢人,竟引得這種人前來,於是向李沆詢問情況。李沆也只是模棱兩可地回答:“也就是說我的前程之類的,不足以相信!”一再追問之下,李沆才說:“你們曾見過她的臉嗎?滿臉都是眼睛(一面都是目)!”

李相太醒

李沆爲相時,與同僚張齊賢略有不和。後來張齊賢因爲醉酒失禮而被罷相,時人因而說:“李相太醒,張相太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