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燭影斧聲的典故 燭影斧聲的真相

燭影斧聲的典故 燭影斧聲的真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燭影斧聲,指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

如果說起宋朝的神祕事件,大家往往想到的事北宋千古迷案——“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的典故 燭影斧聲的真相

它涉及到了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之謎,千百年來人們圍繞着它爭論不休,許多人提出過自己的看法。而實際在《宋史》的《太祖本紀》上只有一句——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那麼“燭影斧聲”又是如何來的呢?

“燭影斧聲”是如何出現的?

出乎意料的是,“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並非出自什麼史書,而是一本叫做《續湘山野錄》的筆記,它的故事大多帶有神話色彩。

相傳趙匡胤和趙光義做皇帝前曾經結識過一個叫混沌的道士,三人經常在一起喝酒,這個道士更是預言到趙匡胤後面會陳橋兵變做皇帝。

燭影斧聲的典故 燭影斧聲的真相 第2張

  宋太祖(左)/ 宋太宗(右)

到了開寶九年(976年)時,這位失蹤已久的道士又忽然出現,在趙匡胤問及自己壽命時說道,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即癸丑日)這天晚上天晴的話就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不晴的話就得準備後事了。

到了這一天,趙匡胤立即前往太清閣查看天氣,最初是晴空萬里,然而很快就下起了大雪。

趙匡胤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派人叫趙光義入宮對飲,並且在喝酒時遣退了周圍的宮女太監,衆人只能從遠處看到燭影晃動中趙光義在不斷避席退讓。

到了三更時,趙匡胤用玉斧戳雪,並且對趙光義連續說了兩個“好做”,之後便在當夜死去,趙光義當夜留宿宮中並在靈前即位。

“燭影斧聲”聽起來,不免有些荒誕不經,其作者文瑩是北宋中期一位不知名僧人,不知從何處能得到如此祕聞,也或許文瑩的初衷只是想向人追捧太宗得位符合天意,卻不想反而引起了人們對太祖死因的種種猜疑。

其後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宋史紀事本末》也都引用了這個故事,只是將“好做”二字改爲了“好爲之”。

宋太宗到底有無弒君嫌疑?

那麼,“燭影斧聲”是真的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北宋時就已經有了答案,根據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的描述,在太祖死後,宋皇后立即讓太監王繼恩召太祖次子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私自決定前往開封府召趙光義入宮,最終趙光義在靈前即位。

可見,太祖死亡當晚太宗並不在宮中,當然不可能與太祖對飲,“燭影斧聲”的故事也就並不存在了。

既然“燭影斧聲”是假的,那麼太祖真是太宗殺死的嗎?

在《涑水紀聞》的記載中,與趙光義入宮的還有另一個人,這個人叫做程德玄,擅長醫術。

在王繼恩到達時程德玄就已經在開封府等候了,他自稱是在睡覺時忽然聽到有人叫自己說晉王召見,這才急急忙忙跑到開封府門前,結果府門關閉。

程德玄就一直在外面等到了三更天,王繼恩到達後兩人才一起叫出趙光義,最終三人一道入宮。

到了宮門前,王繼恩、趙光義兩人遲疑時又是這位程德玄鼓動趙光義及早入宮搶奪皇位,最終才成功搶在趙德芳之前入宮即位。

這很難讓人相信三人之間沒有預謀,能配合得如此精密。

而宋皇后的表現也是精妙絕倫:在得知來者是晉王趙光義後,宋皇后表現出驚駭,立馬叩頭請罪,稱趙光義爲“官家”(官家爲北宋皇帝專用稱呼,取義爲“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趙光義的演技也堪稱一流,立即哭着說道:

“共保富貴,無憂也。”(《涑水紀聞》)

而結果呢,宋皇后死後宋太宗不同意給諡號,也不同意宋皇后與太祖合葬,這等薄涼之舉很難說和燭影斧聲當晚的事情無關。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

在開寶九年(976年)這一年裏,宋太祖帶太宗回洛陽祭祖時曾提到想遷都洛陽、長安,被太宗一句“在德不在險”生生頂回,這實際上都是爲了打散太宗在舊都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絡。

可想而知,宋太宗當時已經做開封府尹十多年,在打倒趙普後更是羽翼豐滿,想要遏制晉王勢力,只有遷都一途,而作爲利益受損者,趙光義自然不願意遷都,所以站出來反對。

一句“在德不在險”也暗示了遷都的舉措得不到其他上層官員的支持,最終趙匡胤只得放棄了遷都。

在回到開封后不久,趙匡胤就加封了趙廷美和趙德昭二人爲檢校太傅。

這一年吳越國王錢俶入京時接待的也並不是一直以來的晉王趙光義,而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足見太祖太宗此時已經有了矛盾。

根據趙匡胤死亡的最終受益者來看,趙光義很難洗脫自己殺兄的嫌疑。

而在這年八月,太祖還派遣了党進、潘美等人出征北漢,在並無病患記錄的情況下,太祖忽然死亡更是惹人懷疑。

聯繫到太宗日後曾多次下毒除去眼中釘(如李煜、錢俶)的做法,一旦太祖威脅到了自己的利益,太宗會毫不留情的動手殺人,日後趙光義對待弟弟趙廷美時也同樣不留情面,將之貶謫至死。

“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還是事後捏造?

說到趙廷美,又不得不說起另一個謎團,也就是神祕莫測的“金匱之盟”。根據記載,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死時,把趙匡胤召到了身邊,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爲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衆,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后說完之後又立刻讓趙普記錄下來寫成盟書,放在金匱之中交給宮人收藏起來,這就是“金匱之盟。”

在《趙廷美傳》中也提到了這一故事,並且寫明趙光義之後傳位給趙廷美,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德昭。

北宋人王禹偁《建隆遺事》中也曾寫到金匱之盟,故事中更是由趙匡胤在某次家宴中主動提及將來要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趙廷美,爲的是讓杜太后成了空前絕後的三位皇帝的母親。杜太后高興之下也是當場表示要讓趙廷美百年之後再傳位給趙德昭。

這個故事就更無稽了,不說趙匡胤何以會主動提議傳弟不傳子,三皇帝母親這也並不唯一,前代北齊的婁昭君早已做到過,爲這個“空前絕後”傳弟更像是笑話。

“金匱之盟”本身同樣的破綻處處。

首先,“金匱之盟”最早出現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這時候太宗早已登基,就連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也早已自殺。

在宋太宗搶在侄子前面登基之後,自己也一直爲名不正言不順而深受困擾,後面更是親征太原以彌補自己長久以來在軍事上的短板。

然而幽州之戰時太宗獨自逃走之後,軍中無主,衆將就曾擁立趙德昭爲帝。 趙德昭

趙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母親賀夫人,趙德芳兄,封武功郡王。被叔父趙光義所迫,自殺。死後先後被追封爲魏王、吳王、越王(宋太宗時)、燕王(宋徽宗時),諡號“懿”。其九世孫爲宋理宗,十世孫爲宋度宗,十一世孫爲宋末三幼主。趙德昭亦是朝鮮半島白川趙氏的始祖。雖然在太宗生還消息傳來後作罷,仍可見太宗當時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

趙匡胤一手建立起來的軍隊也還是心向着趙德昭,這纔有了後面趙德昭爲太原之戰請功時被趙光義怒斥之事,最終趙德昭被迫自殺。

而在這種情況下太宗卻始終拿不到證明其合法性的東西,就算太宗本身不知道,收藏金匱的宮人也不能說集體失憶忘記了吧?

而直到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提及“金匱之盟”時太宗才“驚喜”地發現自己原來有一位好母親杜太后,早就爲自己的即位鋪平了道路,在這一點上,“金匱之盟”的說法無法自圓其說。 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趙普生於薊州,後唐末年,趙迥舉族遷居恆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初任隴州巡官,王勳很看重他,後周顯德元年(95...其次,最早提出“金匱之盟”的人是趙普,從記載來看也是孤證,除去不知名的收藏宮人外,另外兩位當事人趙匡胤、杜太后早已死去。

而對宋朝歷史稍有了解就會知道,在太祖時代趙普本人就一直是趙光義的政敵,支持的也是趙德昭。

如果真有“金匱之盟”的存在,知情人趙普何以在明知趙匡胤不會違背杜太后遺命的情況下還與未來儲君趙光義對着幹?

而在太宗即位後,趙普也一直沒有拿出這一巨大的政治資本復出,直到趙普受到盧多遜的打壓迫害,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才忽然對宋太宗提起了“金匱之盟”,並很快復爲宰相。

而趙普的政敵盧多遜則在第二年就被人告發與趙廷美勾結,最終流放崖州,這些事情很難說都是巧合。

再者,杜太后提出“金匱之盟”時趙匡胤才三十五歲,正當盛年,趙德昭其時也已經年滿十歲,在三年後就出任了貴州防禦使。

杜太后又如何能判斷出趙匡胤百年之後趙德昭還沒成年,需要立年長的宗室即位爲帝?

燭影斧聲的典故 燭影斧聲的真相 第3張

  金匱之盟主要人物:杜太后

早在五代時,景延廣就曾提出過“國家多事,宜立長君”,而廢掉幼主改立石敬瑭侄子石重貴爲帝,最終後晉也不免亡國,這也是杜太后親身經歷過的,長者即位才能保證國祚延續一說實在不堪一駁。

最後,雖然多有關於“金匱之盟”一事的記載,但盟約本身的內容一直不爲人所知,也並無流傳,僅僅是靠趙普的一面之詞就成了定論,真實性有待懷疑。

也許有人會問,在“金匱之盟”提出後的第二年,趙光義就做了開封府尹,而趙光義即位後趙廷美也被任命爲開封府尹。

衆所周知,北宋時開封府尹基本上就等同於未來的儲君,這樣完全是按照“金匱之盟”上的順序執行的。

——這實際上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開封府尹等同於未來儲君在當時並未形成慣例,一直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時期才成爲定製。

況且,如果以趙廷美做開封府尹來證明“金匱之盟”的存在,那麼表明宋太宗實際上是知道“金匱之盟”存在的,這又如何解釋趙普在五年後才提起“金匱之盟”的存在?

所以,“金匱之盟”是並不存在的,只不過是趙普和宋太宗兩人爲了掩蓋奪位真相而製造出來的僞證。

宋太宗殺兄雖然疑點重重也無法得到證實,但奪位爲不爭的事實,而後世太宗一系子孫的斷絕也更像是爲“燭影斧聲”埋單。

趙德昭雖然自殺身死,但子孫後代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在南宋時繼承帝位,歷史往往就是這般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