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時間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的歷史條件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時間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的歷史條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時間爲公元386年-439年。

北魏建國

拓跋氏是鮮卑族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原居於今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後逐漸南移,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一帶建立代國。376年,前秦滅代國。淝水之戰後,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重建代國,同年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時間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的歷史條件

北魏崛起

拓跋珪稱魏王后,東破庫莫奚,西擊高車,滅亡匈奴別部劉衛辰,相繼征服北方一些遊牧部落,俘獲大批人畜,使拓跋部迅速強大起來。

 進攻後燕

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進攻後燕軍在參合陂之戰殲滅四五萬燕軍。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北魏勢力進入中原。次年,拓跋珪親率40餘萬大軍,南下進攻後燕,奪得幷州(治今太原市西南),又東出井陘進入河北州郡,就地取糧,擴大戰果。北魏佔領後燕的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等。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稱帝,史稱魏道武帝。

擊敗後秦

此後幾年,北魏鞏固即得疆域,北魏不但與北部的柔然交戰,還和關中的後秦交戰,北魏天興五年(後秦弘始四年,402年),拓跋珪圍城打援、分而殲之,在柴壁之戰大敗後秦軍,殲滅3萬餘人。永興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拓跋紹所殺,拓跋嗣繼位稱帝,史稱魏明元帝。

進軍河南

北魏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北魏明元帝以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洛陽、滑臺(今河南省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崩,太子拓跋燾即位,史稱魏太武帝。

 滅亡夏國

此時,南方東晉在420年被劉宋替代,北方除夏國、北涼、西秦、北燕和塞外的柔然、高句麗、吐谷渾等之外,也被爲北魏所佔。拓跋燾雄才大略,在戰爭中,經常親自率軍出征,多獲勝利。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夏主赫連勃勃卒,他的兒子互相殘殺,拓跋燾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佯誘夏軍出戰,順風衝擊,大敗夏軍,攻克統萬,俘虜夏國王公、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又獲30餘萬匹馬、牛羊數千萬頭。夏國被迫遷都高平城。

神䴥二年(429年),拓跋燾率軍長途奔襲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爲統一北方創造有利條件。從此,柔然勢力大減,主動攻魏變少。神䴥四年(夏勝光四年,431年),拓跋燾滅夏國。

滅燕並涼

太延二年(北燕太興六年,436年),北魏兵克和龍(今遼寧省朝陽市),滅北燕。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439年),以平西將軍源賀爲嚮導(源賀爲南涼國王禿髮傉檀之子,南涼原在姑臧,後爲北涼所佔),率大軍進攻北涼。由於源賀引兵招慰姑臧附近舊部三萬餘落,北魏得以迅速攻克姑臧,滅亡北涼,接着又攻佔張掖、樂都、酒泉等地,留將鎮守。至此,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135年時十六國分裂局面。

 著名人物

北魏大臣崔浩深爲魏道武帝、魏明元帝和魏太武帝所器重,參與北魏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