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碎銀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是不是人爲“裁剪”出來的?

碎銀之所以,還是人爲的“裁剪”出來的,爲的是方便交易。

銀子和金子一樣,很早就在古代中國的市場經濟裏流通的,但在很多時候,銀子只是貴族的通貨,有的時候,銀子還被拿去做首飾了,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之前,銀子這東西,民間流通並不多。

而在漢代,銀子的地位也很高,被稱爲“白金”(此白金非“鉑金”),價值很高,漢武帝就經常拿來送給下面的功臣。

古代社會中,一貫使用的通貨,乃是“銅錢”。

可有些貴族也會落魄,他們也要把銀子拿出來“典當”,或者是變現,而社會從來不禁止銀子在民間流通,如此一來,銀子這種東西就逐漸廣泛了。

而一些得到銀子的人,消費的時候不可能把銀子按照“一個規格”用出去,那就只能裁剪了,弄成若干等小塊,這便是碎銀。

所謂“一個規格”,正是指銀子在鑄成“銀錠”時的重量,銀子的價值是按“重量”來算的,每個時代的銀子標準規格都不同,但都能夠有“匯率”,可以換來一定比例的銅錢,這也就奠定了銀子的“儲備地位”。

在宋代之前的朝代,具體如何“稱”碎銀,記載比較模糊,但宋代有一位人物叫作劉承硅,他集合了前人的智慧,搞出了一個人可以稱量“微重量”的稱,叫作“戥(deng,三聲)子”,也叫作“戥稱”。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有了戥稱,那就是每個人做生意,他都能收碎銀了,碎銀的重量是很零碎的,根本沒有定數,在北宋,一兩標準規格的銀子,可以換來1200文左右的銅錢,所以碎銀購物,一般還要“找錢”的,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可即便如此,有了戥子,還是方便了很多,這其實就和現在的花大面額紙幣買東西一樣,別人也是要找錢的,所以古今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存在合理性。

一開始,碎銀還不是碎銀,可能是一個銀錠對半給剪開,因爲古代銀子的純度一般都比較高,屬於是比較好切的,而這切了的一半,又再度流通出去,可能又被陸續切來切去,直到碎到實在是不能再碎了。

這跟紙幣又不一樣,紙幣有面額,最小是多少,那就是多少了,但是銀子不同,它的多少、大小、價值,是由使用者來決定的,要是碎到只有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地步,也不是沒人幹,只是那樣子的話,別人就不收了。

而碎銀,真正對人們產生壓力,那還是在明代之後。

宋代徽宗年間,政府組織“鑄金”(指的是金屬的意思),有過一個明確的“耗損比例,被記載在《文獻通考》裏:

崇寧監鑄御書當十錢,每貫重一十四斤七兩,用銅九斤七兩二錢,鉛四斤一十二兩六錢,錫一斤九兩二錢,除火耗一斤五兩,每錢重三錢。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第2張

這裏面就提起了“火耗”,這個火耗,指的正是金屬在被鑄造成一個“整體”時,會出現的損耗,這是正常的化學反應,有一部分金屬會損失,但是朝廷要的銀子、金子,是“實收”的,所以要繳納稅賦的時候,多上繳一點。

這多給的,不是給任何人的,就是賦予大自然的,沒人得到,純屬當空氣點了。

在宋代,百姓還不喜歡用銀子繳稅,大部分都還是用米啊,種植物啊,或者是銅錢,真正是火耗對人造成生活壓力的時代,乃是明代張居正改革之後。

張居正改革,延續“一條鞭法”,他要求百姓的賦稅全部以“銀子”的形式上交國家,這很顯然就是在加強明政府的貨幣儲備,但是這樣一來,百姓們的壓力就大了。

因爲大家都是碎銀,要上交,就一定要熔鍊,但是熔鍊銀子,是在州府這一級地方完成的,部分地區是縣級政府來完成的,反正朝廷是看實收,甭管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收上來就這麼多,少一個都拿官員是問。

那麼官員們就趁機“加大”火耗,本來融好一個規格的銀錠沒有那麼多的損耗,但這些官員以各種藉口,比如什麼他們的爐子燒得純度更高,又比如他們的工藝更好,反正就是變着法來收多點錢。

因此造成百姓的生活壓力。

明代“火耗”問題,在萬曆時代的後期,很顯然已經成爲了地區官員貪婪吸吮百姓血液的一種東西,爲了利益,官員們不斷推動社會的“碎銀”的使用,因爲張居正在死後被清算,他的“一條鞭法”,失去了“考成法”的支撐,那羣貪官污吏又回來了。

年年講火耗,歲歲說火耗,明代後期的稅收幾乎都是用銀子來上繳,官員們故意講故事,把火耗的數目增大,百姓們平時的碎銀也的確不少,即便沒有,那也要去外面換回來,最起碼要解決稅收問題。

久而久之,百姓經濟越來越窮了,但是大明代自張居正後,沒有人能把這個錯誤的開關給按下靜止,只能是愈演愈烈,所以明代後期,跟朱元璋在洪武年立下的規則:

“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罪之”

但現在可好了,整個民間都是銀子,就連明代寫小說的那羣人,寫宋代的故事,也是天天用碎銀給錢,其實當時壓根就不是那樣,全都是這羣文人受社會風氣影響才導致這種文化的出現。

明代高層忙應對着政權的動盪,下面的人被官員們壓得死死的,失去了監督,百姓就任人宰割,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滿清入關,清代統治者之下,還是一個樣子,順治、康熙,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第3張

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乃是“雍正”。

雍正很厭惡貪腐,也瞭解火耗這麼多年來對民生的打擊很大,因此他讓田文鏡到河南試點,進行“火耗歸公”,看這詞義也好理解,火耗正式要“迴歸”國家公庫,不再是被地方政府隨便喊,隨便收。

火耗歸公之餘,朝廷允許賦予官員們一批“養廉銀”,從而讓他們停止對百姓的貪婪,這個政策一出,把火耗的“數目”給大大降低了,以前是漫天要價,現在是有着一個合理的定價,不可能被賺多少差價,官員也貪污不了多少。

不過到了清代,銀子這一種通貨因爲發達的商品經濟全部打開了,朝廷不禁止,因爲經商的人多了,喜歡用銀子交易,銀子還是被一塊一塊地裁剪下來,碎得不能再碎了,也是這個時候,一些黑心商家上線了。

黑心商家會在碎銀了摻雜其他金屬,導致銀子不純,一般來說,要用很精準的“戥子”才能稱得出來,可大部分人,都只能是用咬來判斷,如果咬下去也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但實際上,百姓拿這些純度不高的碎銀繳稅的時候,是會被官府發現的,官府有着大量的手段來測試純度,如此一來,百姓還是要多貼錢,畢竟在他收到了“假銀”那一刻,他就已經是虧了的。

現如今很多碎銀子,就是從上述的“時代”演變、“政策”演變流傳下來的,說是文物吧,又確實太多了,而且現在的金銀, 除了成型的首飾,哪一些又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要說不是文物吧,倒也的確貫穿了多年曆史。

古代碎銀子是被裁剪出來的嗎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 第4張

倡導多用“紙幣”,更是那個時代造成的後果,在鴉片戰爭前,中國在世界的白銀地位屬於是“輸入”,全世界的白銀大多數流向中國,但在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西方列強壓榨多年,之前存的錢通通吐了出去。

各種賠款數目驚人,民間的白銀能收割都收割了,那時候起,碎銀倒真的是稀少了,往後的政府,都開始自覺製造紙幣,這也纔有了我們現在用紙幣,而不是用銀子來交易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