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涼山彝族火把節的真正起源

揭祕:涼山彝族火把節的真正起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彝族,中國四川西部一個崇拜火的民族。人口150多萬,居住在6萬餘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片有悠久歷史、古老文化、神奇傳說的土地上,到今天還保留着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文化傳統。火的民族、火的子孫,祖祖輩輩崇火、尚火、戀火的彝族先民認爲火是生命的起點,火也是生命的終結。

揭祕:涼山彝族火把節的真正起源

網絡配圖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但最初不過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來驅蟲辟邪、企盼豐收的民間習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這種習俗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民間文化體育節日。火把節歷史久遠,自漢唐起,已沿襲了一千多年。有關火把節的起源,記載和傳說甚多,內容豐富,各具特色。

其中較爲普遍的說法是: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比賽摔跤。思惹阿比戰敗後上天撥弄是非,天神大怒,於是撒下衆多害蟲糟蹋莊稼,糧食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於是,英雄俄體拉巴率領人們點燃火把驅蟲除害,最終戰勝了天神。

    另一種傳說:天神恩梯古茲派嘍羅到人間收取苛捐雜稅被殺後,爲報復放出害蟲禍害人間。俄體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燒害蟲以保平安,雖說法不一,但各地過火把節的時間是相同的,爲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揭祕:涼山彝族火把節的真正起源 第2張

  網絡配圖

爲了歡度人戰勝神這一偉大的勝利,人們相聚一個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壩(如今稱火把場),狂歡三天三夜。饞嘴的阿衣(彝族小孩)等着吃過節的砣砣肉,愛美的阿米米(彝族姑娘)盼望過歡樂的火把節,每當節日來臨,彝家山寨便忙碌起來,姑娘趕縫新衣彩裙,小夥子馴馬、摔跤躍躍欲試,阿衣抱着雄雞山野覓食;好鬥的公牛不勞而獲還享受他普(彝族老人)的特殊特遇。

按彝族的傳統習俗,火把節要過三天,第一天清晨,男人聚集河邊殺豬、宰牛、打羊分肉;婦女在家忙着煮蕎饃、磨糌粑面,準備以後兩天的熟食,這一天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每家要殺一隻雞,察看雞舌、雞膽、雞股以占卜來年的吉凶,並燒雞祭祖,祈盼闔家平安、牲畜興旺。第二天,四鄉八部的人們穿帶節日的盛裝從方圓幾十裏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環抱的火把場。

揭祕:涼山彝族火把節的真正起源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天的活動可謂精彩紛呈,傳統項目有鬥牛、賽馬、鬥羊、摔跤、鬥雞、爬杆、搶羊、射擊、賽歌、選美、賽衣、老鷹捉小雞、跳“集樂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活動極富原始情趣和鄉土氣息。第三天繼續前一天未完的活動。太陽映紅了天邊,他普牽着獲勝牛,阿衣抱着不敗的雄雞,小夥子簇擁着“火把美女”、阿米米緊跟摔跤英雄回到山寨,點燃用蒿枝或細竹紮成的火把舉行神聖的“送火”儀式。火把節萬衆歡騰的高潮來臨,彝家男女老少高舉心中的火把,歡慶豐收,祈禱平安,祝福吉祥。

火把節是大小涼山彝族人的“狂歡節”,是阿哥阿妹男歡女愛的“情人節”。明代文人楊升庵對火把節狂歡之夜的盛況先讚歎不已,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詩句:“雲披紅日恰含山,烈炬參差竟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彝族諺語形容火把節爲:“苦什”(過年)是嘴巴的節日,“都則”(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

當然,隨着城市化的急速推進,很多傳統節日也面臨着滅絕的危險。保護傳統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