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立下大功的鐘會和鄧艾,爲何都死於叛亂之中呢?

立下大功的鐘會和鄧艾,爲何都死於叛亂之中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漢後主劉禪不思抵抗,束手投降,至此蜀滅。帶兵滅蜀的兩員魏國主帥鍾會進位司徒,封縣侯,增邑萬戶,其子二人也都封爲亭侯;大將鄧艾進封爲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其兩個兒子爲亭侯,各得封邑千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鍾會、鄧艾兩人立下不朽之功,當歡天喜地班師回朝,享齊天之福。滅蜀不到三個月,鍾會和鄧艾兩員立下奇功的大將卻先後死於一場叛亂之中。衆人皆大爲嘆息,卻不知此乃司馬昭一石二鳥之計,即滅了蜀國,又滅了自己的心腹之患。

司馬昭當時已徹底掌握了魏國權力,就差登基稱帝了。在登基之前,必須把他認爲可能的攔路虎剷除掉,不然登基稱帝很有可能功虧一簣,皇帝當不成不說,還有可能身死道消,爲他人作嫁衣了。對於司馬昭而言,鄧艾和鍾會兩人都可能是他稱帝路上的攔路虎,不除掉心中難安。

鍾會出身潁川士族鍾氏,是太傅鍾繇的幼子,而鍾繇是曹操的重臣,也是曹魏的核心成員之一,對曹氏家族忠心耿耿,既然對曹家忠心,那自然對司馬家就不利了。而鍾會與當時的皇帝曹髦關係也很不錯,甚至相當親密,這不得不引起想篡權奪位的司馬昭的注意。

據《三國志》記載曹髦常與司馬望、王沈、裴秀、鍾會等大臣在太極東堂講經宴筵並作文論,並稱裴秀是“儒林丈人”,王沈是“文籍先生”,司馬望和鍾會各有名號。司馬昭曾詢問鍾會對曹髦的看法,鍾會的判斷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太祖即曹操也,曹操是什麼人物,司馬昭是知道的,從此司馬昭對鍾會應該是打入了黑名單。

鄧艾成眼中釘

相比於鍾會出身名門不同,鄧艾出身窮困,從一個放牛娃得司馬懿賞識從而成長爲一方大將,一手爲司馬家族扶持起來的將領,應該說司馬昭會全力拉籠,成爲自己的左膀右臂,但爲何也成爲了司馬昭的眼中釘呢?

立下大功的鐘會和鄧艾,爲何都死於叛亂之中呢?

鄧艾像

鄧艾素有忠義,一直認爲自己是朝廷的忠臣,必不會輕易背叛朝廷,自然就不會輕易背叛曹氏家族。當時的皇帝曹髦多次下詔封鄧艾,255年封鄧艾代理安西將軍,256年命鄧艾爲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爲亭侯;257年鄧艾因功升任徵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司馬昭覺得自己不會得到鄧艾的支持,又認爲鄧艾被曹髦拉籠了,乾脆就除掉。這也是鄧艾被殺後,司馬昭直到10年後的273年才爲他平反的原因。如果僅僅是因爲鍾會造反把他誤殺了,應該事後即應該平反。

立下大功的鐘會和鄧艾,爲何都死於叛亂之中呢? 第2張

司馬昭像

司馬昭借滅蜀之機佈下誅殺鍾會、鄧艾之局。據《三國演義》記載,司馬昭在出徵之前就知道鍾會必反,當時西曹掾邵悌密謂司馬昭曰:“今主公遣鍾會領十萬兵伐蜀,愚料會志大心高,不可使獨掌大權。”昭笑曰:“吾豈不知之?”悌曰:“主公既知,何不使人同領其職?”昭言無數語,使邵悌疑心頓釋。而鍾會卻不自知,終成司馬昭刀下之鬼。

爲何說司馬昭借滅蜀之機佈下了除掉心腹大患的大局呢?

其一、 當時司馬昭手下將領,對戰蜀國戰功最多的是鄧艾,對蜀國兵力及部署很熟悉,而鍾會則參與多次與吳國的大戰並且功勳卓著,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因此滅蜀之戰此二人當屬最佳人選。果然如司馬昭後料,鄧艾安排了細作把蜀漢地形畫成圖本,上報朝廷。而鍾會在司馬昭問計時也拿出圖本,可見二人早有滅蜀準備,後果然功成。

其二、司馬昭早就料到鍾會與鄧艾會互相拆臺。鍾會心高氣仰,有野心,而鄧艾則忠勇有主見,如果鍾會造反,鄧艾第一個不同意。司馬昭充分把握了二者的性格特徵,從容佈下了這局大棋。果然滅蜀成功後,鍾會擔心鄧艾不同意造反,就設計解除了鄧艾父子的兵權,以謀反的罪名押送都城,不管鄧艾有沒有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謀反的藉口,鄧艾被押送回去必死無疑,只是沒想到被監軍安排人殺掉了。

其三、司馬昭安排親信衛瓘監軍、護軍胡烈隨同。既然能做監軍必然是司馬昭的親信,而胡烈之父胡遵一直跟隨司馬懿征戰,也算是司馬家的家臣。有這兩人在,必須會設計破壞可能的叛亂事件。衛、胡二人確實很好地達成了司馬昭的意圖。鍾會的叛亂就失敗在衛、胡二人的手上。衛瓘計摛鄧艾,病惑鍾會,然後率兵平息了鍾會的叛亂。當然胡烈的兒子胡淵也起了很大作用。

其四、排兵佈陣打亂鍾會的計劃。司馬昭收鄧艾的同時,又遣賈充引三萬兵入斜谷,並同魏主曹奐御駕親征到長安。鍾會聽到司馬昭親征長安,即知事情敗露,加快造反進程,只是兵敗身死。《三國演義》記載: 西曹掾邵悌諫曰:“鍾會之兵,多艾六倍,當今會收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耶?”昭笑曰:“汝忘了舊日之言耶?汝曾道會後必反。吾今此行,非爲艾,實爲會耳。”

總結

《三國志》記載曹髦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不僅有野心,而且也很有謀略。這從他佈局滅蜀之戰可見一斑,一戰滅了蜀國,統一天下完成了大半,這是齊天之功,仗着滅蜀之勞,威望更盛,登基篡權的步子更快;一戰除掉了自己登基路上的攔路虎,真正是一箭雙鵰、一石二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