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俾斯麥級戰列艦有幾艘 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圖

俾斯麥級戰列艦有幾艘 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由布隆·福斯和威廉海軍造船廠建造,研製時間1930年-1936年,下水時間1939年2月14日。

俾斯麥級戰列艦有幾艘 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圖

歷史

設計及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在納粹德國宣佈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爲由斷然拒絕。同級艦兩艘:俾斯麥號於1936年7月1日開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於1936年11月2日開工,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年2月25日服役。

首艦俾斯麥號建成時標準排水量爲41,700噸,這使其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及愛荷華級。俾斯麥級艦體因受基爾運河水深限制,因此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長寬比爲6.67比1。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這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真正的戰列艦,爲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儘量採用現成的技術。主炮爲4座SK C34 52倍口徑38cm雙連裝炮,其主炮理論射速很高,射速爲3發/分(注:實戰中遠達不到此水平),這是同期戰列艦的最高水準;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揹負式佈局,艦橋前後各佈置兩座,射程亦不低於納爾遜級戰列艦的45倍口徑16英寸主炮,性能在當時很先進。 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存速性能不佳,遠距離交火時炮彈威力急遽下降。 其裝甲防護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爲“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範圍,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佔標準排水量的41.85%。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將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層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同時重疊在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很大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戰列艦。

它的TDS(魚雷防禦系統)設計爲抵禦250kg TNT的水下爆破,實際上約可抵禦300kg德國黑希爾烈性炸藥(德國當時使用的制式魚雷/水雷用裝藥,由60%TNT與40%六硝基二苯胺組成,其威力爲TNT的1.07倍,德國的譯文將其誤譯爲威力爲TNT的1.58倍的黑索金,結果令俾斯麥的水下防禦能力憑空增長了至少三分之一。)。不過它的裝甲材料並不算優秀,根據戰後美國海軍的測試,在Nathan Okun的書中寫到,俾斯麥級的KCn/A裝甲性能並不如美國艾奧瓦級戰列艦的Class-A裝甲,而只有Class-B的等級 ,而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VH裝甲性能據信濃號遺留裝甲板測試,美國認爲日本的VH裝甲強度比美國戰列艦用於關鍵部位的class-A裝甲板低10%。 總的來說俾斯麥級的主炮和裝甲方案很近似一戰時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不過比起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厚度相對較不足,次要部位防護則略嫌過剩。

俾斯麥級設計上的主要瑕疵即防空火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爲德國人在高平兩用炮的研製上進展緩慢,因此不得不在俾斯麥級上安裝大量的6英寸副炮及105毫米高炮,佔用了很大的甲板空間。而同時期英國人建造的戰列艦上使用了5英寸高平兩用炮,既可以用於水面作戰,亦可用於防空,這樣可以節省空間以安裝更多的高炮。

服役生涯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皇家海軍調遣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攔截。戰鬥僅僅進行了7分鐘,俾斯麥號的穿甲彈幸運地擊中並且穿透了胡德號的艉部“Y”主炮的彈藥艙,引發了大爆炸,胡德號艦體迅速爆炸進而斷裂沉沒。威爾士親王號隨後受到俾斯麥號火力重創,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艦橋人員大部死傷。英國隨後調遣皇家海軍的近一半艦隻前來圍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由英王喬治五世號及羅德尼號戰列艦組成的本土艦隊次日趕到,羣起圍攻。俾斯麥號在戰鬥中被大量16及14英寸穿甲彈擊中。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魚雷,俾斯麥號隨後沉沒於距法國佈雷斯特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坐鎮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剛瑟·呂特晏斯( Günther Lütjens )隨艦陣亡。

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建成後自從1942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嚴重威脅盟軍北極航線並吸引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1942年,提爾皮茨號帶領一艘重巡洋艦和十艘驅逐艦對PQ17護航隊(包括40艘商船、12艘護航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在後方掩護的一艘航空母艦和兩艘戰列艦)的攻擊時,英國海軍在得到提爾皮茨號出擊的消息之後下令船隊解散,護航戰艦全數撤退。致使PQ17護航隊遭到毀滅性打擊,75%以上船隻和物資沉沒。後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專門研製的5500公斤的“高腳櫃”重型炸彈將其炸沉。

同型艦

俾斯麥號(一號艦)

提爾皮茨號(二號艦)

相關條目

德國海軍戰列艦列表

外部鏈接

(英文) Bismarck (英文) Bismarck-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