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季戰爭,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外文名俄語Зимняя война,發生時間是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最終結果是蘇聯慘勝。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簡介

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瑞典語:vinterkriget,俄語: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爲結束。

戰爭背景

芬蘭的獨立

北方戰爭後的俄羅斯帝國自17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直到1700年爆發了北方戰爭,瑞典被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打敗,其強權地位被後者所取代。1809年,俄羅斯爲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對瑞典再度出兵,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創建了芬蘭大公國,爲瑞典至俄國間的緩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還給予芬蘭相當高的自主權,這也是未來後者成爲獨立國家之濫觴。時至19世紀末,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泛斯拉夫主義的高漲,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收回了芬蘭的自主權,對芬人實施俄羅斯化,從語言與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國中央之實力。儘管該政策終因俄國內部的衝突而失效,但已嚴重破壞了俄芬兩方的關係,芬蘭的知識分子也深切體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脅,獨立意識大爲增強。

1914年8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因十月革命而最終崩潰,芬蘭因而有了難得的獨立機會。1917年12月6日,就在帝國中央政府正因爲在混亂中時,政府芬蘭參議院正式宣佈芬蘭獨立。當時新生的蘇俄布爾什維克政府正與德國商討停戰的可能性,前者領導人列寧與芬蘭代表協商,原則上同意了芬蘭獨立,但實際上計劃組織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權,將芬蘭以加盟國的形式重新併入蘇聯,自芬蘭宣佈獨立後僅三週的時間,蘇維埃俄國就已組織了新的芬蘭政府。1918年1月27日,有着蘇俄方面支持的紅軍(即赤衛隊)和白軍(即白衛隊)正式爆發了內戰,亡命於國外的白軍領導人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回國指揮內戰。另一方面,爲孤立俄國,歐洲強權德意志帝國也在內戰激烈時強迫白軍與其接近,換取軍事上的援助。儘管曼納海姆有鑑於這將使本國受德國控制,但其他官員已自行前往談判,並擅自簽署相當不利的協定。短暫而血腥的內戰最終由白軍獲得勝利,於1918年5月控制了全國領土,殘餘的紅軍與共產黨人被監禁、殺害或逃到俄國避難。不過,此時的芬蘭已受到德國經濟與軍事上的滲透,甚至決定由德國親王瓦伊諾一世作爲芬蘭國王,但德軍最終因在西線戰事失敗,於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棄,芬蘭因而脫離了德國的控制。

1920年2月2日,芬蘭與蘇維埃俄國於愛沙尼亞的塔爾圖一地簽訂《塔爾圖條約》來劃分兩國邊界,由於此時的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舊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後改名爲列寧格勒)僅32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裏,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

二戰之前

蘇聯一直認爲芬蘭爲革命之敵、邪惡和反動的法西斯集團,特別是仇視身爲白軍領導人的曼納海姆與維伊諾·唐納,並懷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時,後者曾與德國過於親近,一年後又還開放港口給英軍攻擊俄國船隻,蘇聯政府因此認爲有朝一日,芬蘭會再度聯合以德國爲首的列強們入侵本國(或至少同意列強通過其領土),且現有邊界又與列寧格勒過於接近,極具威脅性。

芬蘭方面,在立國初期政府多由前白軍領袖主導,經常發出仇俄宣傳、進行具有法西斯風氣的社會運動(如拉普阿運動),部分民族主義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領土來構築其大芬蘭目標,多次入侵蘇俄邊界。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芬蘭處於政治極爲不穩的狀態,直到了1930年代後期,以出口導向爲主的芬蘭經濟逐漸成長,而其國內極端主義的政治運動也才逐漸消失。

在國際形勢相對平靜的1932年,蘇芬兩國調整了相互關係,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條約還宣佈:雙方“將始終致力於以公正的精神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性質或任何根源的爭端”。這項條約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矛盾。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爲十年有效。但是,爲了與前蘇聯抗衡,西方始終保持其在芬蘭的存在,因此,蘇芬關係又受到大國政治博弈的牽動。

芬蘭與西方各國保持着良好的關係,並接受了它們的軍事援助。1935~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2.11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德國爲芬蘭空軍援建了廣泛的機場網。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專家的支援下,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

芬蘭親近西方的動向經常引起蘇聯的警惕。早在1939年春,當蘇聯主動與芬蘭舉行祕密談判時,就開始試探實現自己對芬蘭問題的各種企圖的可能性。

在談判中,蘇聯代表直截了當地提出在第三國可能東犯並且經過芬蘭入侵蘇聯的情況下,蘇聯利用芬蘭領土迎擊來犯之敵的要求,並且還表示蘇聯希望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上設防的權利。但芬蘭在大國衝突中執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稱它決不站在一個大國一邊反對另一個大國。所以,歷次祕密談判都因芬蘭拒絕蘇聯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二戰爆發後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包括一項祕密條款,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迅速摧毀了波蘭軍隊。蘇聯在華沙被德軍攻陷後,宣佈廢除《里加和約》並在東面出兵,僅幾個星期,德國獲得了波蘭,而蘇聯獲得了了寇鬆線以東。之後在德國繼續和英法作戰的同時,蘇聯着手開始建立東方戰線,準備恢復過去被割讓和已經獨立的舊疆域。

蘇聯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於1939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在這次談判中,蘇聯除建議蘇聯芬蘭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爲期30年。爲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

然而,漢科半島卻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蘇聯此舉的動機令芬蘭感到懷疑。當時的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蘇聯紅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爲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納海姆防線。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第2張

  1918年2月,正進行閱兵的芬蘭獵兵部隊。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第3張

  1939年11月,歐洲戰場局勢

戰爭過程

概況

蘇芬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至1940年3月13日結束,歷時近3個半月,前後分兩個階段,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憑藉優勢兵力始終處於進攻態勢。其企圖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在其他地區以部分兵力牽制芬蘭軍隊,粉碎芬蘭軍隊主力,在最短時間內迫使芬蘭議和,結束戰爭。

劣勢的芬蘭軍隊始終處於防禦態勢。其企圖是在卡累利阿地峽

集中主力扼守曼納海姆防線實施陣地戰,在其他地區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實施機動戰和游擊戰,最大限度地遲滯蘇聯紅軍的進攻,等待西方的援助,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蘇聯議和。

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至1940年1月31日結束,歷時62天。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在前蘇聯芬邊界全線4個地區發起進攻。經過激戰,蘇聯紅軍除在戰線北端達成預定目的外,在其他地區均遭慘敗,被迫停止進攻,重新調整部署,增調兵力,準備再次進攻。

在卡累利阿地峽,蘇聯紅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未逞。蘇聯紅軍弗謝沃洛德·費奧多洛維奇·雅科夫列夫第7集團軍轄7個步兵師、1個坦克軍和2個坦克旅,組成深遠的戰役佈勢和縱深梯次的戰鬥隊形,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主要突擊指向維堡方向。進攻首先從地峽東段開始,企圖吸引芬蘭軍隊預備隊東調,隨後在地峽西段實施主要突擊。

芬蘭軍隊集中2個軍計5個師的兵力防守該地,首先以掩護兵力在保障地帶防守各個狹窄的接近地。晝間,芬蘭軍隊以近戰火力配合以有利條件下的陣前出擊殺傷敵有生力量,以各種反坦克兵器從近處摧毀蘇聯紅軍坦克。夜間派出滑雪小分隊襲擾蘇聯紅軍後方,突擊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蘇聯紅軍,把蘇聯紅軍打得疲憊不堪。

儘管蘇聯紅軍投入1個梯隊又1個梯隊,輪番進攻,但由於未弄清芬蘭軍隊的主要防禦地帶和保障地帶,未查明芬蘭軍隊的防禦工事和障礙物配系,再加協同不靈,指揮不善,到12月底,在付出重大代價以後只攻佔了芬蘭軍隊20~60公里縱深的保障地帶。這時蘇聯紅軍已無力突破芬蘭軍隊的主要防禦地帶,被迫就地停止進攻。雙方形成對峙,轉入襲擾戰。

在拉多加湖東北地區,蘇聯紅軍2個師大部被殲,被迫轉入防禦。蘇聯紅軍第8集團軍轄5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分南北兩路實施進攻。其任務是從翼側牽制芬蘭軍隊兵力,配合第7集團軍的進攻。越過邊界後,蘇聯紅軍遭到芬蘭軍隊2個師節節阻擊和游擊隊夜間的襲擾,進展緩慢。6天后,北路集羣前進了40公里。在托爾瓦湖地區,雙方發生激戰。結果,蘇聯紅軍傷亡5000餘人,補給無援,被迫轉入防禦,再也未敢進攻。南路集羣前進40餘公里後,在基泰萊地區進行1個多月的攻防戰鬥,到1940年1月1日,被芬蘭軍隊分割、包圍、補給中斷,2個師大部被殲,傷亡1.9萬餘人,其餘兵力龜縮後退,轉入防禦,直到戰爭結束。

在邊界中段,蘇聯紅軍2個師被殲,餘皆退守。蘇聯紅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的第9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分南北兩路,向波的尼亞灣方向進攻,企圖將芬蘭從狹窄腰部地區切成兩段。南路集羣沿兩條被深雪覆蓋的林間道路向奧盧港方向進攻。先頭師到達距邊界約40公里的索木斯薩耳米村以後,遭芬蘭軍隊小分隊依託路障,頑強阻擊。該師被迫沿道路展開成20餘公里的縱長隊形,從而爲芬蘭軍隊實施分割、包圍提供了戰機。這時,芬蘭軍隊戰略預備隊1個師趕至戰場,在芬蘭軍隊第3軍亞爾馬·西拉斯沃的指揮下,到12月底首殲該師獲勝,隨後轉移兵力將企圖增援的蘇聯紅軍另1個師攔頭截尾,分割殲滅。索木斯薩耳米一戰,芬蘭軍隊共殲敵2.3萬餘人,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蘇聯紅軍北路集羣越過邊界後未遇抵抗,到1939年12月16日接近到波的尼亞鐵路東端終點站凱米湖,對芬蘭軍隊造成極大威脅。芬蘭軍隊從預備隊抽調1個營配合邊防部隊對蘇聯紅軍翼側進行了連續突擊。該路蘇聯紅軍因摸不清敵情,只好退守薩拉,在該地因受到芬蘭游擊隊不斷襲擾,一直未敢採取積極行動,直到戰爭結束。

在戰線北端,蘇聯紅軍奪佔貝薩謀等地。蘇聯紅軍第14集團軍轄2個步兵師在北方艦隊配合下向巴倫支海岸方向進攻,未遇芬蘭抵抗,很快佔領了貝薩謀港和雷巴契半島,封鎖了芬蘭通往巴倫支海和挪威的通道,隨即就地轉入防禦。

1939年12月,蘇聯紅軍當局鑑於各線蘇聯紅軍損失慘重,決定停止進攻,重新擬訂作戰計劃,組織新的進攻。1940年1月7日,在卡累利阿地峽成立了西北方面軍,任命原基輔軍區司令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任該方面軍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擔任前線總指揮。該方面軍下轄第7集團軍和新成立的第13集團軍。同時,向蘇芬邊界增調了24個步兵師、20個炮兵團和15個新建的航空兵團。從1940年1月起,該地蘇聯紅軍加強了偵察與訓練,演練了突破預有準備防線和摧毀堅固防禦工事的有效方法。

這時,芬蘭軍隊也調整了該地的兵力部署,將一線兵力由5個師增加到6個師,在縱深只保留1個師作爲預備隊。

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從1940年2月1日開始至3月13日結束,歷時41天。在這一階段,蘇聯紅軍西北方面軍集中第7、第13集團軍,共21個步兵師、6個坦克旅的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重點進攻,以2個集團軍的相鄰翼側向維堡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作戰,蘇聯紅軍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攻佔了維堡,迫使芬蘭按照蘇聯提出的條件簽訂了和約,結束了戰爭。

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攻佔維堡。

1940年2月1日~10日,蘇聯紅軍出動飛機500多架,展開火炮440多門,對芬蘭軍隊陣地及其後方進行了猛烈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在進攻前的24小時,共發射炮彈30多萬發,摧毀了主要方向上的芬蘭軍隊大部分火力點。

1940年2月12日凌晨,蘇聯紅軍恢復進攻。經過3天艱苦作戰,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團軍在曼納海姆防線的主要防禦地帶打開了一個寬5公里、縱深5~6公里的突破口,並將快速集羣投入交戰。芬蘭軍隊主動退守第2防禦地帶。

1940年2月18日,第7集團軍從行進間突破第2防禦地帶未逞2月,其右翼因第13集團軍進展緩慢而暴露。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紅軍爲了突破第2防禦地帶再次停止進攻,調整部署。芬蘭軍隊也趁機休整,將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調,加強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禦。

1940年2月28日,蘇聯紅軍恢復進攻,迅速逼近芬蘭軍隊後方防禦地帶。第7集團軍右翼兵團從東北包圍了維堡築壘地域,其左翼兵團4個師從冰封的海面上越過維堡灣,繞過維堡城,切斷了通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公路,攻佔了維堡大部地區。

1940年3月11日,蘇聯紅軍對維堡發起強攻,奪佔了該城。

冬季戰爭歷史 冬季戰爭歷史百科 第4張

  蘇聯與芬蘭的領土談判地圖

戰爭結果

到1940年3月5日,芬蘭軍隊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出兵援助芬蘭,德國卻威脅說如芬蘭接受英法援助,戰火將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迫於德國的壓力,拒絕英法軍隊過境。在這種情況下,芬蘭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於3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與前蘇聯議和。但矛盾並未了結,它使芬蘭喪失了1/10即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痛楚地說:“該條約給我國的戰略地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喪失了本來可以保證我們阻止入侵軍隊前進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根據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佔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爲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繼續戰爭。

幾十年來,蘇聯官方材料始終把這場戰爭說成是由芬蘭挑起的,是芬蘭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的結果。到6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則說:“我們要芬蘭人讓給我們一定面積的領土,把邊界移得離列寧格勒更遠一點。這可滿足我們保衛安全的需要。芬蘭人拒絕接受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無計可施,只好用戰爭解決問題。”

蘇芬戰爭共持續了約3個半月,前後分爲兩個階段。在整個戰爭期間,擁有兵力優勢的蘇聯紅軍始終處於進攻態勢。但在戰爭第1階段,劣勢的芬蘭軍隊卻挫敗了蘇聯紅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創造了以劣勝優的光輝戰例,迫使蘇聯紅軍重新調兵遣將,調整部署,再次組織進攻。最終,蘇聯紅軍雖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它爲這個勝利付出了慘重代價,蘇聯爲發動這場戰爭也受到了國際譴責。因此,當時任蘇聯紅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的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後來承認:“芬蘭戰爭是我們的一大恥辱,它敗壞了我軍在國內外的形象,許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戰爭影響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